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第九章货币供给与均衡(货币银行学-兰州商学院庞楷)
第九章货币供给与均衡教学目的与要求•1.熟悉货币供给的各种口径,掌握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2.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机制。•3.了解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4.熟悉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的概念及其了解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变量之间的关系。•5.掌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6.能分析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1、货币供给的各种口径、货币层次•2、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5、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6、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第一节货币供给概述•一、货币的层次的划分•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及意义•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口径时,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为依据。•中国的货币层次划分。M1为狭义货币,M2为广义货币,M2减M1是准货币。二、货币层次的控制重点•西方国家,以M2为控制重点;在我国,主张以M0、M1作为控制重点。三、货币供给的相关概念(一)货币供给过程的三个特点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广泛采用非现金货币结算方式。(二)货币供给和货币供给量的定义•货币供给量是指银行体系以外的企业、个人及外国所握有的通货及其他随时可自由支用的存款货币二者的总和。货币供给是指经济主体创造货币供给量并把它投入流通的过程,即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向流通中投入、扩张或收缩货币量的行为和过程。(三)货币是如何进入流通的•人民币进入流通的过程为四个程序:第一程序,中央银行以自己的信用工具向财政部门授信;第二程序,中央银行以自己的信用流通工具向商业银行授信,供给基础货币;第三程序,银行通过收兑社会公众的金银向流通中投放货币;第四程序,银行收兑社会公众手中的外汇向流通中投放货币。(四)我国货币收支的三大系统•我国货币收支的三大系统包括: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的货币收支;以家庭个人为主体的货币收支;以财政为主体的货币收支。这三大货币收支系统以银行为中心,循环往复,既形成了它们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四、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与外生性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它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外生变量,又称政策性变量,它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经济因素所确定的变量。货币供给量既是外生变量,又是内生变量。第二节存款货币的创造•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前提条件–部分准备金制度–非现金结算二、原始存款、派生存款和存款准备金•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能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用转帐结算方式发放贷款或进行其他资产业务时所创造出来的存款。三、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之间的数量关系:•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法定准备金=法定准备率×存款总额•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四、存款货币的创造与消减过程•1.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K=ΔD/ΔR=1/r•公式中K为存款乘数,ΔD为经过派生的存款总额的增额,ΔR为原始存款的增额,r为法定存款准备率。•存款货币创造在量上的限制因素:法定存款准备率(r);现金漏损率(c);超额准备率(e);定期存款准备率(rt)。•2.存款货币的消减过程(其原理同存款货币的创造一样)第三节货币供给决定因素•一、基础货币•基础货币或称高能货币、强力货币。它是指起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一般用Mb表示基础货币。•Mb=C+R–C表示流通中的通货;R表示存款准备金。(一)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与基础货币•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规模与基础货币量;中央银行对财政的债权规模与基础货币量;外汇、黄金占款规模与基础货币量。(二)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三)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通货+存款货币=货币供给量•通货+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二、货币乘数•m=(C+D)/(C+R)=Ms/Mb•m为货币乘数,它代表的是每一元基础货币的变动所能够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动。•M1层次的货币乘数•m1=(1+c)/(r+rt+c+e)•M2层次的货币乘数•m2=(1+t+c)/(r+rt·t+c+e)第四节中国的货币供给•信贷资金管理体制与货币供给•1.“统存统贷”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55-1979)•2.“存贷差额控制”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80-1984)•3.“实贷实存”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1985-90年代中期)•4.“比例管理”信贷管理体制下的货币供给(90年代中期至今)中国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供给量不仅具有外生变量性质,而且它同时是一个内生变量。企业、居民、财政的行为都对货币供给构成决定作用。在我国现阶段,各社会主体的行为对货币供给的决定作用又具有其特殊内容。第五节货币供求均衡一、货币均衡与货币失衡(一)货币均衡与失衡的含义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而如果在货币流通过程中,Md≠Ms,则为货币失衡。(二)货币均衡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均衡到失衡,再由失衡回复到均衡的不断运动的过程。(三)货币均衡具有相对性。货币均衡实际上是一种在经常发生的货币失衡中暂时达到的均衡状态。二、货币均衡的实现条件•(一)健全的利率机制(二)发达的金融市场货币均衡的实现机制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是通过利率机制完成的。三、影响货币均衡实现的主要因素•(一)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二)国家财政收支状况(三)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四)国际收支是否平衡四、我国的货币均衡•经济体制改革前,国家下达的产值计划在货币均衡的实现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货币供求均衡机制开始向中央银行调控下的市场机制转化。复习提要•关键词:•货币供给、基础货币、现金漏损率、货币乘数、内生性、外生性、原始存款、货币均衡•思考题:•1.央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简述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多倍创造机制。•3.试推倒乔顿货币供给模型。问题与思考•如果美联储通过向银行出售价值500万美元的债券减少了储备,那么当银行体系处于均衡时,银行体系的T账户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支票存款水平发生变化?•如果某银行决定持有100万美元的超额准备,那么这一决定将对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产生什么影响?•如果美联储向第一国民银行出售200万美元的债券,这对储备和基础货币有何影响?用T账户说明•在大萧条时期,超额准备率{WR/D}急剧上升。你认为货币供应发生了什么变化?•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了支票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储备率应当相同,因为这将有助于加强对M2的控制。这种建议有意义吗?(考虑一下支票存款转为定期存款或方向转化时发生的情况)•如果赤字从2000亿美元减少到1000亿美元,基础货币的增加将因此而变得更多还是更少?请解释央行如果为了防止利率过高的行为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讨论•如果央行从公众手中买入1亿美元的债券,并降低Rd则货币供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动?•如果通货比率剧烈上升,则货币供应将会发生什么变化?相关链接•影响外汇市场的因素•第十一讲•剑桥学派•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上)•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贷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下)
本文标题:第九章货币供给与均衡(货币银行学-兰州商学院庞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