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徐国杰--教育科研的专题讲座
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知识讲座淅川县教育科学研究所徐国杰专题一对中小学教育科研认识一、问题。认识不正、定位模糊、素质缺陷、升学重压是影响中小学教育科研发展的四大主要因素1.认识不正。“装门面”、“应付检查”等错误认识导致了“应评科研”的滋生,其危害有三:(1)丧失了教育科研的本来意义;(2)教育科研沦为“假、大、空”的同义词;(3)成为学术腐败的温床。2.定位模糊。部分学校存在的“教学、科研‘两张皮’”的现象说明,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个为中小学教育科研定位的问题,即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贡献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还是为了改进教学实践?在选题上是注重构建普遍适应性的“教育模式”,还是更应关注具体而微的实际教育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未来走向。3.素质缺陷。在“影响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影响教师参加教育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两项调查中,“缺少专家的指导”和“缺少方法”均位列诸因素前列。这一方面说明现有的专家指导还远不能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科研素质的欠缺。“人”是教育科研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普遍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4.升学重压。过重的升学压力使教师忙于教学事务而“无暇顾及科研”。虽然这种解释是以“教学与科研相分离”为理解前提的,但“应试教育”以单纯追求升学率为最高目的,无论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研究领域方面,的确阻碍了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二、思考与建议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小学教育科研正面临着功能转型、体制重构及机制创新等问题,需要我们在总结与借鉴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以求得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加强组织建设,扎实做好学校教科组织的规范与提高工作加强组织建设是学校教育科研发展的必要前提。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的“三个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1.运行机制。设置独立的教科室或教科中心,做到人员固定、职能明确;根据学校实际,制定课题“立项”、“评审”及“奖励”条例,为科研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教科室——课题组——教师”三级科研网络,形成“全员参与”的科研局面。2.激励机制。将教育科研与校长评议、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组织开展“教育论坛”、“课例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教科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给予成果突出的科研带头人相应的待遇,使其“名利双收”,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3.保障机制。实现“三个保障”:制度保障,要把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经费保障,要有专项经费投入,用于课题研讨、师资培训、购买资料等;时间保障,要有专门时间投入,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不能借口“教学任务重”而挤掉科研活动时间。为了加强学校教科力量,教育科研部门应定期做好中小学教科室主任和科研骨干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中心辐射作用。此外,教育科研部门还应定期组织“科研兴校”现场观摩活动,促进不同的学校教师共同提高。(二)更新教科观念,明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功能定位与专业理论工作者的研究不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贡献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而是为了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因此中小学教育科研“应主要体现以下特点: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改进工作、先进理念的引领、经常性的反思与总结、有效的交流、分享与合作。”以往许多人对此认识比较模糊,存在着过于追求理论架构,注重构建普遍适应性的“教育模式”的误区,导致教育科研“假、大、空”,“与实际脱离”、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相分离。基于上述认识,中小学教育科研应树立两个观念:一是“教师即研究者”的观念,强调教师的科研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以实际的教育问题为课题,自觉进行教育反思,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研究者自我发展”的观念,“为自己而研究”,帮助教师把适合学校和个人发展的课题作为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个人形成教学风格的切人点,让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总之,中小学教育科研只有密切关注教育实际,开展群众性研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有可能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自觉、主动地投入,才可能发挥其真正的效用,从而获得永久、鲜活的生命力。(三)改进评价机制,确立正确导向针对中小学教育科研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现象,需切实改进评价机制,求真求实,改变课题评审中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与“重报告、轻实际”的现象,以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在各级各类课题的评审中,除了科学性和创新性之外,还要看研究是否为了解决实际问题,看研究过程中教师的参与面是否广,看研究是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看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实效性。相应的,要改进成果评价的方式。课题成果评审除了审阅研究报告之外,更要注重考察实际效果,注意研究过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四)注重行动研究,倡导“开放——合作”的研究范式中小学教育科研既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取向,那么行动研究就应成为一种合适的研究方式。因为行动研究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式,以合作、参与为主要特征,以教师为研究者(强调教学反思),以具体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内容,以日常的教育情境为研究背景,以教育活动的改进和教育者的专业提升为研究目的。事实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行动研究已经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方式。应倡导“开放—合作”的中小学教育研究范式:1.专业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的合作。实现两者在理论背景、研究技术与实际经验之间的优势互补。为此,应加强中小学与师范院校、教育科研机构的协作,共同开展项目研究。2.校内合作、跨校合作、跨区域合作。打破校际隔阂,跨越学科界限,实施以特级教师、名教师和专职科研人员为主的“课题责任人”制度,进行开放的、广泛参与的合作研究。(五)创新培训机制,构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参与式培训模式以往的教科培训主要采用讲习班的形式,以传授科研方法为主要内容,这种培训方式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甚理想。近年来,虽然增加了“课题剖析”的内容,但对于实际提高受训者的科研能力来说,帮助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课题研究具有实践性与个性化的特征,没有亲身参与,实难体会个中“奥妙”。因此我们提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参与式培训模式”,即将研究和培训整和在一起,组织参训人员按自己的需要进行某项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活动与反思探讨达到培训目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进行时”,从选题到结题,边操作边学习,研究与培训同步;一种是“过去时”,主要是结题后的反思研讨活动。这种培训模式应当与“理论学习、专家讲座、现场观摩”等方式相结合,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统一,个性与共性同发展。(六)加大成果推广力度,建立市县级教育科研示范基地1.完善保障机制。确立“由教育行政部门(成果选择与组织动员)、教育科研机构(宣传解释与行动指导)、学校教师三者组成的成果推广主体。”2.建立反馈机制。成果推广是长期性的工作,因为成果的转化不仅仅属于操作层次,“它要求人们接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使转化成为自觉行动,才有可能是教育科研成果顺利转化。”对成果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反馈,及时改进。3.建立市县级教育科研示范基地。借鉴上海经验,在优秀科研成果产生的学校建立科研示范基地,在组织结构上倡导“科研带头人负责制”以及行政领导保障的双元机制,人员结构上倡导开放式的动态组合,在经费投入上实行以项目为中心的多元投资方式,使其成为成果推广的“培训基地,某一研究方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情报资料中心,为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提供服务”,“有利于深入研究,有利于成果的推广运用和转化”,并利用中心辐射作用加强学术交流,扩大教育科研的影响。三,教育科研的作用“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具体运作,把教育科学研究推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领导,都逐渐地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犹如教育中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衡量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许多县、市或学校的教育实践雄辩地证明了教育科学研究确实能兴教、兴校,能出质量、出效益。教育科学研究确实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能促进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教育管理与决策不仅涉及到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目标、教育内容等等,而且其中办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事业的规划、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结构的比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等还都涉及到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文化教育底蕴等多个方面,因此,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方案的提出,都必须作详细的调查,深入的论证,任何一项决策的出台决不能单凭一腔热情,由长官“拍拍脑袋”而定,而是应当依赖于教育科学的研究。否则,改革很可能会变成蛮干、瞎干;决策很可能导致走弯路、受挫折,甚至走到邪路上去。这方面的教训,从国家到地方,从历史到现在,都有过不少。因此,在大力改革和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凭借教育科学研究,开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才能促进教育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二、能直接为提高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服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进修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教育科研,通过学习教育理论,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可以了解教育的实质、功能、目的;了解教育教学规律,从而探索与掌握学生的发展与成才的规律,提高教育质量。广大教师通过学习,可以改变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以指导自己的教学过程;还可依据已掌握的教育教学规律,对照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认真总结教学经验,进行实验、研究课题,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改进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推进了名教师、名学校工程的建设。长期以来,由于普教战线缺乏对教师实行继续教育的机制,对教育科研缺乏应有的认识,因此造成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普遍较低,教育科研能力普遍较差。绝大部分教师辛辛苦苦教了一辈子书,最后只是一个“教书匠”,而没有可能获取教育科研成果,自然也就成不了教育专家。缺少了名教师,学校相应地不可能成为名牌学校。而事实上,中小学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现在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查、筛选经验、实验研究、科学论证等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既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素养,又转变了旧的教育、教学观念,解决了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寻求到了一些教育教学规律,走出了一条不经加班加点的、负担较轻、质量较高的新路子,从而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这就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成才的捷径。通过教育科研,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就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角色则可由“教书匠”变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四、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不应当只是专家们的事,不应当只是科研工作者的事,而只有让各级各类学校都动起来,只有让大多数教师都参加到教育科研中去,教育科学研究才能做到真正的繁荣。“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广大的中小学教师都亲自参加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许许多多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与研究,唤起了理性的思考,得出了许多新的教育教学规律,不但丰富了教育科学的内容,而且促进了教育科学的繁荣。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实践的科学研究和开发,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目的是指导和推动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它有一种凝聚力、开发力、引导力和提升力,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种:1、教育科研的凝聚力。学校的教育科研课题基本上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问题,包括学校发展的目标和规划、管理的机制和手段、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这些问题都影响着教师的实践。所以,教育科研并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必须走进课堂,走进教师的心灵。它好比一块磁石,能把领导和教师凝聚起来,把各学科各部门凝聚起来,把学校和家庭、社会凝聚起来。2、教育科研的开发力。教育科研是对已有实践的反思和提炼,又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把握;是对教育现象的分析和提升,又是对教育本质的探究和概括。它需要
本文标题:徐国杰--教育科研的专题讲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87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