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儿超高热诊断和处理
儿科超高热的诊断及处理刘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能是因为儿科医生对发热、甚至高热病人看得太多了,以至于对儿科的超高热(Hyperpyrexia)也不引起应有的重视,其实儿科的超高热是儿科的急危重的情况之一。是需要临床医生及时、积极地抢救,否则常常会引起严重后果对机体的危害: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超高热,对机体细胞膜和细胞内结构都有直接损害作用。体温高于41.1℃时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及能量代谢发生障碍,体温42~43℃持续数分钟以上均可引起全身各种细胞不可逆的损坏,脑、肝、心、肾的变化最为突出,如持续2h以上不易恢复,如不死亡者,也可能发生言语意识障碍等后遗症。甚至在昏迷后几小时内导致死亡。据文献报道,儿童超高热的病死率为10%至29%,而且随体温的增加,病死率会明显增加,如体温达42℃至44℃,则死亡率可达60%至70%,即使抢救成功,病人存活,但往往会引起不可逆的脑部损害,而引起严重的后遗症,给病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我今天来讲儿童超高热的诊断处理,目的就是要引起我们广大儿科医生及护士对儿科超高热的重视。儿科超高热患病率国内未见报。国外有报道,儿科超高热的患病率从0.02‰~0.4‰,有一组数据:130828例病人中发现超高热患者103例,患病率为0.7‰,另外有报道,由麻醉药引起的恶性高热的发病率0.06‰~0.02‰,而且这种恶性高热,事先无法预见。McCarthg报道2l万例小儿急诊中发现超高热100例占0.448‰。儿科超高热的病因1、细菌感染2、病毒感染3、麻醉药引起恶性高热4、中毒(药物中毒)5、中暑6、变态反应7、手术创伤儿科超高热的诊断国内《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超高热体温T≥41℃,可诊断为超高热;国外文献报道T≥106℉(41.1℃),可诊断为超高热。儿科超高热的治疗超高热可发生突然死亡,就要求确立诊断之后,采用积极有效、迅速准确的治疗措施。首先能否将患者的体温降至38.5℃是关系到治疗成败的关键问题。物理降温(1)酒精擦浴:用30%~50%的酒精反复擦拭大动脉经过处。促进周身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2)冰敷:用冰水袋置颈部两侧,两腋下及腹股沟等大血管行经部位。但要交叉间歇进行并按摩局部以防冻伤。用冰帽、冰枕能减轻脑水肿,减慢或制止脑细胞的损害及控制脑细胞损害而产生的反应性高热。物理降温(3)浸浴:对超高热伴有四肢厥冷者,可用温水浴或用40~45℃温酒精浴。(4)冰盐水灌洗胃,4℃的生理盐水250mL注入胃内,5min后抽出,反复进行。有学者证实注完500至1000mI可使体温下降0.5℃。物理降温(5)冰水灌肠:冰水加食盐配成1%溶液灌肠,保留l0~20min排出,反复进行。(6)冰化输液:用4℃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射液静滴或用4℃冷甘露醇溶液静滴,对顽固性超高热见效快,一般2至3次体温可降至38.5℃。(7)降温毯。药物降温(1)解热药:阿司匹林较安全而有效,此外安乃近、消炎痛、扑热息痛等药可选用,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大汗促使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发生。(2)安眠药物:冬眠灵,肌注或加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滴,如体温下降2h时后重复给药,冬眠灵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周围血管扩张,加速散热作用,降低机体代谢率和细胞的耗氧量。如出现超高热危象,可用冬眠疗法.药物降温(3)硝普钠(亚硝基铁氧化钠)能扩张外周血管,对顽固性超高热效果好,开始0.2ug/(kg·min),用5%的葡萄糖稀释后静脉点滴,以后每隔5min,可每分钟增加0.1-0.2ug/kg,直到获得疗效或血压有所降低,最大剂量不得超过45ug/(kg·min),用药时注意观察血压。如血压下降,应减慢滴速。如血压低则立即停药,并给新福林0.1ug/kg静注。药物降温-激素激素有“四抗”作用,可减轻脑水肿,抑制炎症及免疫反应等作用,各种超高热均可应用。常用中等剂量地塞米松或氢化病因治疗:感染者给予首选足量的抗生素与降温治疗同时进行,输液反应所致高热者应立即停止输液。国外文献报道,遇到儿科超高热病例时,如没有明确的病原报告则全部使用抗对症治疗:(1)给氧气吸入,减轻缺氧损害.(2)对昏迷者进行气管插管或取左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3)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的紊乱.(4)积极防治脑水肿.(5)对心衰、呼衰、休克等并发症要及时处理。病例1患儿系2岁男孩,因“发热二天伴轻咳”而就诊,当时测体温41.2℃,患儿有寒战,但无呕吐、腹泻,查体神清、精神萎,热性面容,反应尚可,咽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充血,无脓性分泌物,心肺听诊(—),腹软,余(—),颈软,NS(—),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9.0×109/L,中性细胞0.55,淋巴细胞0.45,血色素129/L,血小板156×109/L,C反应蛋白38mg/L,当时诊断“上感”而给予抗炎补液,退热等处理但患儿体温下降不明显,并在输液中出现“双眼上翻凝视”,口唇紫,呼之不应,但无明显四肢强直性抽动,持续2~3分钟,注意:这已是超高热危象,但仍未引起医生的重视。测体温为41.6℃,立即移送抢救室再次给予复方氨基比林退热及10%水合氯醛灌肠止痉处理,后立即收住院,患儿入院后给予抗病毒、补液、抗炎脱水等治疗,患儿虽体温下降,但病情急转而下,于入院后八小时再次抽搐、神志不清,昏迷,虽经积极抢救,终因病情危重而抢救无效死亡。病例2患儿系3岁男孩,因“发热伴呕吐腹泻一天”就诊,当时患儿无咳嗽、无惊厥,查体:神清,精神尚好,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红,心肺听诊(—),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颈软,NS(—),实验室检查:血WBC8.34*109/L,N0.83,L0.1,Hb112/L,血CRP7mg/L,考虑“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给予“二叶芬”抗炎治疗及补液止泻等处理患儿病情未缓解,并于当天晚上出现烦躁不安,高热不退,但无呕吐、无抽搐,于晚上十点左右再次就诊。PE:T:41℃,R:40次/分,P:150次/分,热性病容,神:40次/分,P:150次/分,热性病容,神清,精神萎,咽红,心肺(—),腹平软,肝脾不大,NS(—),考虑“上感,超高热”,立即给予安乃近0.12肌注,琥氢70mg静滴及补液等处理,半小时后患儿出汗,体温下降至38.9℃左右,二小时后患儿体温降至38℃(肛表),因家属拒绝住院和留观而回家,第二天患儿体温未再次上升,二天后复诊,病情明显好转,体温正常。好转,体温正常。
本文标题:小儿超高热诊断和处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697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