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目录上篇——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基础案例1:关于大学生占座现象的经济学分析。案例2:对房租的限制有利于解决住房问题吗?案例3:莫斯科歌剧院的票价。案例4:美国农产品的价格保护。消费者理论案例1:为什么水要比钻石便宜?案例2:买“黄牛票”案例3:吉芬商品: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例外吗?案例4:利息所得税如何影响家庭储蓄?生产者理论案例1:美国啤酒行业的适者生存测试。案例2:“无花边费用”业务模式。案例3:服装店的张老板是盈利了,还是亏损了?案例4:如何确定企业的最佳批量规模?市场结构理论案例1: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西方经济学中不同市场结构的区别。案例2:企业的定价策略。案例3:方便面市场竞争案例。分配理论案例1:天津丑女“张静事件”及美国经济学家的调查报告。案例2:美国大型企业CEO的薪水报告。案例3:华为的神话。总体均衡与福利经济学案例1:经济学家的赌博。2案例2:苏联解体与其经济状况。案例3:中国改革中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微观经济政策案例1:农村改革第一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案例2:沱江特大污染事故。案例3:楼道安装防盗门的事件。下篇——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案例1:部分国家的GDP比较。案例2: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的比较。案例3:“绿色GDP”警示中国经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案例1:利用AD-AS模型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具体问题.案例2: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的衰退。案例3:石油危机与滞胀。宏观经济政策(一)货币政策案例1:“治大国如烹小鲜”。案例2: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与通货膨胀。案例3:宽松货币政策刺激内需,推动英国经济增长。案例4: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二)财政政策案例1:政府增加政治支出,大选因素刺激亚洲经济增长。案例2:增税反而促进经济增长?——克林顿政府财政政策评析。案例3: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宏观经济问题(一)就业与失业理论案例1: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案例2:严峻的中国就业形势。3(二)通货膨胀理论案例1:从物价指数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案例2:中国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案例3:制约日本经济回升的通货紧缩。(三)经济周期理论案例1:世界经济周期历史及中国的经济周期。案例2:1788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经济周期。案例3:技术革命和经济周期变化趋势。(四)经济增长理论案例1:人口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案例2:东亚奇迹与东亚危机。案例3:技术进步的作用。案例4: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限制条件。4前言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继续学习其他经济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将来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或经济管理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其他经济学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至经济学类专业本科教学的质量和经济学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的质量都有重要影响。本课题的参考教材:王秋石主编:《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第三版修订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3月。一、经济学案例与案例教学的特点。20世纪西方经济学呈现出了长足的发展,还集中体现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变化方面,分析方法的变化带来的是西方经济学研究深度的推进和广度的拓展;反过来说,20世纪西方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方法论的变化力度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使其在20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甚至研究方法的演变历程在某种意义上讲,代表了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称之为案例教学法,它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要求,以案例为基本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显然,案例教学的方法就是教师必须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案例教学的一般特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案例教学以讨论为基础;2、教师比学生知道得多,但教师的知识并不是权威性的;学生们被期望着对自己的学识负责;3、教师和学生都对学生的学习承担责任;知识和思想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并在学生中间互相交流;4、总的目标是提高和增强学生的评论性的、分析性的思维和概括能力、辩论能力以及说服力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55、通常学生是关注的中心,在论题选择和讨论方式上,教师与学生共享控制权,而且教师经常作为辅助人员或者资源提供者处于次要的地位;总之,案例教学具有三个重要特点需要特别强调。第一,案例教学是讨论对话取向的而非灌输“独白”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对话,重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与彼此的尊重和信任,注重形成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第二,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那种单干方式是与案例教学的思想背道而驰的。第三,案例教学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正因如此,案例教学为人们反思自我、社会及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可能性。就西方经济学而言,其案例使用更趋向经典化:在西方经济学中,用案例的办法来阐明一个定理来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人人皆知的“看不见的手”就是明证。但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了“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唯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成为一种象征。被一些学者认为“博大湛深”“深奥无比”的科斯定理,是通过一个简单的“牛群到毗邻的谷地里吃谷”的故事来完成的;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德在论述外部性的发生与补偿时,给读者讲述的是“蜜蜂与果园”的例子;同样论述外部性,庇古的举例更为浪漫与优美,是“火车与飞鸟”的故事……百年来,经济学家的笔下已为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性“案例幽默”。例如,科斯延续用了庇古“火车与飞鸟”的故事来说明“科斯定理”,后来,1971年他的两个经济学家好友斯蒂格勒和艾智仁同游日本时,在火车上见到窗外的稻田就想起了庇古与科斯之争,于是问管理员车轨附近的稻田是否受到火车的损害而地价下降,得到的回答正好相反,火车轨道旁的稻田地价较高,因为火车将正在吃稻子的飞鸟吓跑了。10年后,他们在美国相聚时,幽默地讲起了“火车与飞鸟”的故事,说“在日本发现了科斯定理的大错”,引起哄堂大笑。一提起“灯塔”,人们就会知道是指公共物品消费中收费难的“搭便车”难题。最初举例灯塔的是1848年的穆勒,于是在此后的一个半世纪里,灯塔便“常明不熄”,频繁地出现在文献之中,几代人传下来,一直到今天。灯塔,既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经典性的象征,又给经济学留下了一个赢得永恒的传统,使20世纪的经济学诗意盎然,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二、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几个基本步骤。1、教师课前的准备,写出简单的组织教学的教案。这类教案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的教案不同,主要反映的是教师打算如何组织教学,设计了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等。2、课上的实施过程。(1)案例引入。教师教学中所用的案例,从其来源上讲,6无外乎两类,一类是自己编写的案例,另一类是他人编写的案例。对于第一类案例,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关写作案例时的感受、趣闻、轶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对于第二类案例,教师可以运用其他一些手段来提醒学生仔细予以注意的必要性,例如,可以提示一下这个案例讨论的难度,也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下这个案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位置,以及这个案例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样也可以介绍一下接下去如何进行讨论,大致的要求有哪些,花费多少时间等等。(2)案例讨论。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总是与下列八个问题的探讨联系在一起的:①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②哪些信息至关重要?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④做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⑤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⑥应制定出怎样的实施计划?⑦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以及如何付诸?⑧如何进行整体评价?确定最佳方案后,讨论仍然没有结束,还要进而探讨如何实施这个方案。在实施中,会遇到哪些阻碍?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阻碍?实施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样的问题?等等。有时教师也可以用角色扮演等方式来探讨实施的可能性等问题,并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你来谈谈如果你是这位官员的话,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3)概括总结。就如同教学的起始阶段一样,这个阶段也属于过渡性阶段,它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来做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来做总结,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该案例讨论当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当然也可以不作总结或评论,让学生自己课后去进行思考。三、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1、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的角色。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只要教材熟悉,表述清楚,就算尽到了教师的职责。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案,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真正困扰公共管理决策者、公共管理参与者及被管理者的问题。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作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在这里,正像一些有经验的案例教师讲的那样,教师既不能无所事事,任课堂讨论自流,也不能严格控制讨论过程,不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因而,这种讨论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社会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如果案例不作更新,多年不变,那么,学生也只能处理几年前的事情和得到几年前的知识,因此,案例更新是保持课堂活力的血液。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点,否则可能导致讨论失败:(1)避免成为讨论的中心。教师的评论应该通常是简短的,不进行判断,没有导向性,而且通常是以提问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便使讨论继续。投影等方式应该尽量少用,因为这样会使讨论集中到投影的内容而忽略了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其他因素。7(2)除了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或全班都不能得出答案的情况之外,要避免给出肯定的观点或答案。因为如果老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法,学生往往会不加分析地接受老师的观点,而放弃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也许本来也同样正确甚至在他们的假定和个人观点基础上会更加有说服力。2、经济学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角色定位。学生的角色。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角色是听讲者和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发言,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学生是教学的主角,既可以从自己和他人的正确决策和选择中学习,也可以从承受的错误中学习,即从模拟的决策过程中得到训练,增长才干。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本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的知识以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准备与参与案例教学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1)、阅读
本文标题:微观经济学教学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1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