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必修2易错知识点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豌豆是严格自花受粉植物,自然种植时,只能自交,不能自由交配。而玉米、瓜果类、动物等,通常是自由交配。两性花植物杂交时,一定要遵循:“蕾期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的操作程序。2.基因分离定律用公式表示:Dd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D:d=1:1杂合子Dd等位基因分离产生的含D与d基因的两种类型配子比为1:1,但并不是雌、雄配子数量比例为1:1,通常雄配子数要远大于雌配子数。3.杂合子逐代自交,最终杂合子比例越来越小(1/2n),不管每代是否淘汰隐性类型,最终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都是(2n-1):2杂合子自交1代,显性:隐性=3:1;自交2代,显性:隐性=5:3;自交3代,显性:隐性=9:74.显、隐性判断:有两种方法,一是杂交(概念法):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显示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为显性。公式为:A×A/→A,则A为显性。二是自交(性状分离法):具有相同性状....的两亲本杂交,F1出现性状分离,则原亲本为杂合子,是显性,产生的新性状为隐性性状。公式为:A×A→A、A/则A为显性、A/为隐性。5.基因分离定律适应范围:①限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因其发生于有性生殖的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无性生殖及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②细胞核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细胞质中基因遗传、不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6.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用公式表示:YyRr减数分裂产生配子YR:Yr:yR:yr=1:1:1:1①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发生时间: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其细胞学基础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进行自由组合。注意:两大遗传定律均发生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而不是受精作用时。②自由组合定律适用范围控制2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或只有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才可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遗传时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具体说明如下:(1)原核生物,因其不能进行有性生殖、也无同源染色体或等位基因,因此其遗传不遵2循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2)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控制2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2对(或多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时,将进行连锁遗传,也不是自由组合。7.含有显性基因的个体,就一定是显性性状吗?(不一定,因为有多因一效现象。)8.基因在染色体上成对存在吗?(课本上说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二倍体产生的配子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上的基因也不是成对存在了。可以说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成对存在。)9.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吗?2对或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吗?(均不是)10.由于基因互作,显性相对性或环境影响等,双杂合子自交子代表现型可能出现9∶3∶3∶1的变式如9∶6∶1、9∶7、9∶3∶4、15∶1等,但配子产生规律不变。11.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原因如下:(1)F2中3∶1的结果必须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2)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12.性状分离比出现偏离的几种情况分析(1)具一对相对性状的杂合子自交子代性状分离比:①2∶1⇒显性纯合致死。②1∶2∶1⇒不完全显性或共显性(即AA、Aa、aa的表现型各不相同)。(2)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②连锁现象:若F1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则说明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13.两对等位基因控制2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双杂合子自交时,若两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都为3:1,或测交时,都是1;1,由此下结论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连锁遗传也符合该结果。(一定是自交9:3:3:1或测交1:1:1:1)①基因互作9∶6∶1⇒9∶(3+3)∶112∶3∶1⇒(9+3)∶3∶19∶4∶3⇒9∶(3+1)∶315∶1⇒(9+3+3)∶13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减数分裂不具有细胞周期。(秋水仙素处理正在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能无完整细胞周期)2.不可误认为正常人体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因为,人体细胞有46条染色体(父母各提供23条,即核DNA有46个),但线粒体中还含DNA分子,且线粒体DNA全由母方提供,所以人细胞中的DNA既不是只有46个,也不是各一半来自父母。(注意区分核DNA与细胞内DNA)3.与有丝分裂相比,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四分体平分为二及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均为减数分裂所特有的。4.精(卵)原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则次级性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N或2N(减Ⅱ后期),减Ⅱ后期至末期,细胞呈“8”字型,细胞质均等分裂,不一定就是次级精母细胞,因为还可能是第一极体。4.从变异角度看“基因重组”为减数分裂所特有的变异。5.高等动物(如哺乳动物)卵细胞形成的两次分裂并不是连续的,如只有受精后才完成减数第二次分裂,故观察减数分裂宜选精巢(观察精子的形成过程)。6.性染色体基因传递规律(1)凡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就男性而言,只来自母亲,只传给女儿(交叉遗传);凡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只来自父亲,只传给儿子。(2)三区段遗传特点:Ⅰ段:伴X遗传(可分伴X显性遗传,伴X隐性遗传)。Ⅱ段: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尽管Ⅱ片段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但Ⅱ片段上某基因控制的遗传病与常染色体遗传并不相同而是与性别有关,有时男性患病率并不等于女性,如XaXa×XAYa后代中所有显性个体均为女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男性;而XaXa×XaYA后代中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Ⅲ段:伴Y遗传,表现为“传男不传女”。7.伴性遗传与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控制另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解答这类题的原则如下:(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该对基因遗传也遵循分离定律)。(2)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上两对基因,整体上则按自由组合定律处理。8.不知显隐性关系时,用正交和反交确定是常染色体上基因遗传还是伴X遗传;已知显隐关系时,只需一次杂交即可作出判定,即用隐性类型母本×显性类型父本,对于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用此杂交组合还可判断早期雌性或雄性性别。(ZW型性别确定刚好相反)。4第3章基因的本质1.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并未证明遗传物质是什么,只证明S型菌中含某种“转化因子”。此实验不能简单地说成“S型细菌的DNA可使小鼠致死”。2.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为噬菌体侵染实验;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是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后者还能证明RNA是遗传物质),但上述所有实验均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原因是S型菌的DNA进入R型菌内,与R型菌的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R菌的DNA与S菌混合不一定能转化为R菌)。4.基因是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核酸片段”——在大多数生物中是一段DNA,而在RNA病毒中则是“一段RNA”。5.DNA分子的一条链中,常常是A≠T,C≠G;而单链中A+T占比等于双链中A+T的比例。6.DNA双链中,碱基之间通过氢键连接,但单链中的两碱基之间并不是氢键连接的。7.关于DNA的复制计算,解答本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清晰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特点并明确复制后新DNA的分子位置,及子DNA分开时间与去向,最好的方法是将下图熟记于心,灵活推测子DNA的来源及去向。注:解题时务必关注“标记模板DNA”,还是“标记原料”DNA复制过程中的碱基数量计算。设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①复制n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如图所示:②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由图示可以看出,复制的结果是形成两个一样的DNA分子,所以一个DNA分子复制n次以后,得到的DNA分子数量为2n个(如上图),复制(n-1)次后得到的DNA分子数为2n-1,第n次复制增加的DNA分子数为2n-2n-1=2n-1,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5第4章基因的表达1.复制和转录并非只发生在细胞核中,DNA存在的部位都可发生,如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拟核和质粒等都可发生。2.转录的产物并非只有mRNA,tRNA和rRNA也是转录的产物,但RNA中携带遗传信息的只有mRNA。3.一个mRNA分子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同时合成多条多肽链,但并不能缩短每条多肽链的合成时间。4.并非所有的密码子都能决定氨基酸,3种终止密码子不能决定氨基酸。5.数量关系: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是以DNA(基因)的两条链中的一条为模板,合成一条mRNA单链;在翻译时,mRNA每三个碱基决定一种氨基酸,因此,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一般可表示为:1AA→mRNA中至少3个碱基→DNA中至少6个碱基6.密码子的简并性(多个密码子对应同一种氨基酸)一方面可增强容错性,另一方面可提高翻译速度。7.DNA复制时,每条链从始端到终末端均参与复制,而转录则是以DNA中的基因为单位,由基因中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RNA,因为DNA中有很多个基因,而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即在特定细胞的特定时间转录时,并非以DNA的一整条链为模板进行。所以在一次转录中,形成的mRNA个数小于DNA中基因的个数。8.mRNA的起始端与终端是固定的(由基因的启动子等决定),起始密码子总位于上游(不一定是最始端的三个碱基)。终止密码总在下游。一个转运RNA,其反密码子的读序是有规律的,总是从携带氨基酸位点的一侧读码。9.并非所有的RNA病毒均具逆转录功能——可进行逆转录的病毒须含逆转录酶。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的中心法则(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合成中的遗传信息传递规律)a.具有RNA复制功能的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b.具有逆转录功能的RNA病毒(如艾滋病病毒)。10.中心法则表达式中①、②发生于存在DNA的场所(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及拟核)中。③发生于核糖体中。④、⑤发生于寄主细胞中。所有细胞生物均只发生①、②、③过程。11.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有两大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人的白化病、豌豆邹粒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如囊性纤维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12..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生物的性状。蛋白质中氨基酸数目=13mRNA碱基数目=16DNA(或基因)碱基数目。6第5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1.不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的碱基对的改变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另外,有些病毒(如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中碱基的增添、缺失、改变引起病毒性状变异,广义上也称基因突变。2.基因突变的三个“未必”:(1)基因突变未必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的简并性、隐性突变、内含子)(2)基因突变未必发生于分裂间期(除间期DNA复制时自发突变外,在任何时期均可因DNA损伤致基因突变)。(3)基因突变前后的基因未必是“等位基因”(如病毒和原核生物及无性生殖的生物无所谓“等位基因”)。3.三种可遗传变异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基因重组提供原始材料;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三种可遗传变异都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三种可遗传变异中,只有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内部结构,从而产生“新基因”即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的“质”,但未改变“量”,基因重组既未改变质,也未改变量,只改变了“组合模
本文标题:必修2易错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3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