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写入答题卡中,每小题2分,共50分。)1.荒漠化的本质是()A.土地沙化B.气候变得干燥、降水减少C.土地退化D.土地盐碱化2、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是()①距海洋远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高大山地尤其是青藏高原隆起对水汽的阻隔作用④纬度位置偏高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3.在不同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干旱区————过度樵采B.草原区————过度放牧(水井周围)C.沙区边缘————过度开垦D.绿洲地区————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读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4~5题。4.对该县1949~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C.荒漠化面积扩大了约3倍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5.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6.防治荒漠化的核心是()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荒漠化土地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D.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7.关于沙漠化及其防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对沙漠化防治要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措施②沙漠化防治的具体技术和措施要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现状③目前仍有一定生产力,但已开始面临荒漠化危险的土地,可暂不作为治理的重点④贫困是导致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坏,进而使土地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8.设置草方格沙障的主要作用是()①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弱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③防止流沙对交通干线的破坏④减少地表对大气的摩擦力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下图是植被、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反映出()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度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风速的关系不明显10.由图可知,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A.合理利用水资源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C.设置沙障固沙D.小流域综合治理11、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日趋严重,其关键是缺水,为了解决水资源问题,行之有效的是()A.启动“南水北调”西线方案,再从黄河引水到甘肃和新疆B.利用科技手段,增加山岳冰川融水量,使塔里木河水量增加C.限制畜牧业发展,使草场得到生息和恢复D.发展节水灌溉、绿洲农业,采取休耕制,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保护生态资源12、下列有关绿洲形成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洲水源只有坎儿井和水窖两种形式B.绿洲多分布在山前洪积冲积扇和冲积平原上C.绿洲的土壤积水、保肥能力较差D.绿洲地区有丰富的降水,完全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读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13~14题。13.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A.黄土高原地区B.华北平原地区C.西北内陆地区D.南方低山丘陵区14.为避免该区域土地的进一步退化,下列做法合理有效的是()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引水灌溉,大力发展农业生产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乱砍滥伐D.广泛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5~16题。15.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16.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C.坡面径流流速小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17.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已认识到热带雨林保护的意义,因此对热带雨林的破坏不应再负任何责任B.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是矛盾的,不可调和C.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只对这一地区的国家有利D.保护亚马孙雨林,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印度洋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为防御海啸,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加强防波堤建设外,最重要的是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据此回答18~20题。18.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沿海生态系统,其重要作用在于()①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②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③抵挡波浪,防御海啸④调节水温,降低盐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9.红树林生命力极强,涨潮时即使遭受没顶之灾,也数日不死,下列关于红树林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海洋能②红树林生长需要的能量来自太阳能③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肥力来自土壤④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肥力来自海洋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20.在无林地区20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A.净化空气B.保持水土C.调节大气的成分D.含蓄水源21、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功效的叙述,正确的是()A.每年释放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B.每年固定下来的碳的总量约几亿吨C.涵养的水量约占地球总水量的23%D.提供了亚马孙流域大约1/3的降水22、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天气23、对亚马孙流域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的前景,正确的说法是()A.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来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B.要大规模开发这片森林,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C.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应该禁止巴西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D.只要加强对砍伐后地区的复种,这片雨林是能保护住的右图为“植物体的增长与气温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24.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气温越高,植物体生长速度越快,当气温为10℃时,其植物生长速度仅为30℃时的()A.20%B.50%C.90%D.110%25.一山体高5000米,某日海平面气温为40℃,此时山体上植物生长最快的地方是()A.山麓地区(海平面)B.海拔200米的山坡上C.海拔2000米的山腰上D.海拔5000米的山顶上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综合题(4小题,共50分)26.读“我国天山北麓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分布示意图”(公元1~17世纪期间开发的绿洲称为古绿洲,公元17~20世纪中叶期间建立的绿洲称为旧绿洲,建国以后开辟的绿洲称为新绿洲),完成下列要求。(1)制约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的稀缺性资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自然资源匮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公元1世纪至今,天山北麓绿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其形态呈现出由________状到________状再到________状演变的特点;其空间拓展表现为东西方向沿________连接成片,往北向________延伸。(3)近年该地区位于河流下游的绿洲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请将以下选项的字母填入空白框内,完成“河流下游的绿洲生态系统环境退化成因示意图”。a.土地盐碱化b.上中游绿洲扩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c.绿洲萎缩,土地荒漠化现象加剧d.植被衰退e.农业扩张,耕地面积剧增,灌溉用水量超出环境承载力f.土壤肥力下降g.上游来水减少27、读右图,回答有关问题:(12分)(1)A地区的名称是_________,该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2)B是________山脉,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3)D是_______(洋流),它对A地区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4)A地区分布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________,这种资源如果遭到破坏,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此,我们应把________放在首位。28.读“森林与环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图所示森林的环境效益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外,森林对城市环境有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对农业生产还有________、________等作用。右图所示被称为“PPE怪圈”(“贫困—人口—环境”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更确切地说,是指“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由于“PPE怪圈”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性,常被用作解释贫困地区机制的一种理论模式。(3)从①④线索入手,简述“PPE怪圈”的基本成因。(4)从③⑤线索入手,简述贫困与环境的互动关系。29.读“植被和土壤分布模式框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空缺的植被类型: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2)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为例,说明气候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