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展示
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展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主人公的事迹;2、引导学生边读边加标注的阅读方法;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学习描写人物的表现手法;4、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教学重点]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格[教学难点]作者怎样在记叙中融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赏析法、讨论法、朗读法[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他曾经说过:“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他也曾说过:“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他还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所以他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要求清华学子们要有完整的人格。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梁实秋来领略这位大家的演讲风采。二、文学常识及字词积累1、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早年所作的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著述丰厚,合编为《饮冰室合集》。2、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主要著作有《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3、请学生上台为加点字词注音三、通读全文,勾画描写梁启超演讲的语句,思考: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评点大师:(作旁注)⑴走进一位短小精悍……光芒四射。旁注:如实描写人物肖像,气度不凡,布衣难掩其风采。⑵启超没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旁注:谦逊又自负,风趣幽默又爽直。⑶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背诵下来了。旁注:独特的方式,个性的动作,表现先生博闻强志。⑷他真是手之舞之……张口大笑了。旁注:如此率真、奔放、激情澎湃,至情至性,古来大学问家能有几人?(演讲过程:独特精彩,给人以深刻印象)附:这里梁实秋写到梁启超演讲的一首古诗《箜篌引》,16个字,经他一朗诵,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在作者听后20年后仍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诗歌。建议:(1)补充这首诗歌的故事情景:此是朝鲜子高妻丽玉所作。子高晨起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2)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上台表演梁启超独特的开场白语言和动作。从而印证梁启超演讲留给人的深刻印象。四、合作探究:为一代大师试着评改文章,给他写评语,做旁注。可评点精彩描写,可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语法问题当时解决,题目、文章写法等问题可写在黑板上。例如:学生质疑解答1质疑语法: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⑶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删“约”);⑷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2、质疑用词写法:⑴“秃头顶”不是在丑化梁启超吗?⑵引用《箜篌引》十六字有什么作用?⑶写我二十多年后渡河,用意何在?⑷“热心肠”体现在哪里?3、探究明确:⑴“秃头顶”如实描写,无损人物。“光芒四射”是赞美之词。⑵十六个字二十多年后作者仍记忆犹新,凸现梁任公才华横溢。⑶侧面烘托梁任公的才华。⑷“热心肠”属古今异义,本文指感情浓烈,照应第8段。五、小组探讨: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为什么梁启超却能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在演讲时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讨论他的特点,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参照课后练习一给这些语句加旁批。讨论结束后,每组派多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发布讨论结果,发布内容包括特点及旁批。需注意的是,每组每伴代表最多限说两个特点。最后特点+代表人数最多的一组为胜,胜出者可要求任何一位同学或老师朗诵课文。六、学习探究: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分的抒情,作者对梁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学生找有关语句,师引导归纳)1、直接表达(1)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份称呼梁,已是一种尊敬和爱戴。(2)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3)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4)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5)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6)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2、含蓄的表达:(1)描写外貌,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2)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3)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七、作业:用叙事的方式写一位你最尊敬或者最喜欢的人,要求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少于300字。附:板书设计梁任公演讲特点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沉稳、睿智)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感情丰沛)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眼神(光芒四射)、步履(稳健)、气质(潇洒)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语言:旁征博引(风趣、博闻强记)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临沂三中刘芳霞《小狗包弟》教案临沂第三中学张海丽【学习目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习通过细小事物来展现社会变迁、大众命运的以小见大的写法。•体会本文朴素自然又包含真情的语言。•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敢于讲真话、敢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人为什么需要文学?”(学生回答)大家的回答很有见地,下面大家听一听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文学大师、思想家巴金先生是怎么说的,他说“需要文学来扫除我们心灵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叙事散文《小狗包弟》,感受文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力量。二、检查预习1、学生简介作者:巴金,1904年生,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散文《随想录》等。1981年获“但丁奖”。2、听写字词:姗姗来迟删除蹒跚阑珊栅栏舔舐作揖租赁叱骂绿草如茵三、整体感知、把握思路这是一个凄婉的故事,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伴随小狗包弟的经历,作者情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请同学们从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教师综合学生意见后概括补充形成板书。1、情节把握:引子(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开端(包弟来历)发展(在家七年,与包弟相处很好)结局(痛别包弟)2、情感把握:伤感(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欢快(与包弟亲密接触)──忧虑(不知如何安排包弟)──轻松(送走了包弟)──沉重(送走之后心不得安)──歉意(至今心不得安)四、精段研读、品味语言1、读狗对人忠诚的段落,勾画感人句子,仔细品味。让学生阅读本段,勾画出感人的句子;先默读,然后让学生朗读,读出小狗对艺术家的亲热和体恤。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描写小狗动作的词语,品味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内涵。(同时,领悟第一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提问: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意义?明确:先从思路章法说,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从思想内容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从写作效果说,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2、读人对狗背弃的段落,勾画作者心情变化的句子,诵读、体味。(注重情感体验,根据感情变化诵读。)首先,勾画作者与包弟亲密相处时快乐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让学生体味并读出快乐、融洽、轻松的情味。其次,勾画作者因形势变化而深感忧虑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让学生体悟作者的心情,读出矛盾、痛苦、忧虑的情味。再次,勾画作者送走小狗由轻松转入沉重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轻松继而沉重的情味。然后,勾画作者歉疚心情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深深的忏悔之意。最后,勾画作者勇于表达歉意的句子。学生阅读勾画,然后诵读体味,读出坚决、无畏的情味。五、合作交流、鉴赏评价1、你利用网络和书籍资料了解了多少有关“文革”的事情?请交流共享。思考:作者反映“文革”的现实,为什么要写一条小狗?明确:小狗包弟虽小,但也是一条生命,凡有血有肉的善良生命都应得到生存权,并免受侵害。这一观念在今天已经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而巴金写作此文是在80年代初,思想境界显然高人一等,表现出先进性、超前性。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一条小狗遭遇,反映“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事实,一条狗都保不住命。这也体现出了本文“以小见大”写作特点。另外,作者写小狗包弟也是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写心灵是主要的,写小狗包弟是次要的。2、提问:作者为什么要以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明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本文的情与事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情感紧随叙事起伏变化:事件牵动作者的情,作者的情牵动读者的心。本文既是叙事文,又是抒情文。六、作业布置下,很多人将狗当作宠物,疼爱有加,关心备至,甚至超过自己的孩子。针对这种现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记念刘和珍君》设计二教材分析: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所以,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高二第三册第三单元一篇悼念性散文。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了前两个单元的基础上,掌握了鉴赏诗歌的技巧,鉴赏散文就较为容易,要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披文以入情”,也就是由“感”入“悟”的审美方法就可以。学情分析:高中学生有独立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性认识不足,逻辑思辨能力不强,对阅读较复杂的记叙文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学生的基础层次不同,阅读文章时,抓表层易,知本质难;知思路易,明思想难;知局部易,观全文难;习得知识易,迁移能力难。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
本文标题:必修一第三单元教案展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