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2)具体原因:①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②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讲学。2.诸子百家的代表: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实质上是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学派)。3.“百家争鸣”的含义:时期,知识分子中各种流派的涌现及各种流派相互诘难和争论,彼此吸收和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①“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②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成为。二、儒家思想的形成表一: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思想家时代主要观点孔子春秋末期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是;②;③。教育思想:。文化成就:。孟子战国时期政治思想:①;②提出的民本思想。伦理观:。荀子政治思想:①;②提出的主张。伦理观:提出。表二:孔子、孟子、荀子观点异同点不同点相同点孔子孟子荀子都体现了“仁”的思想【巩固提升】民本思想人性论三、道家、法家和墨家及思想主张1.道家:①强调。②提出的思想主张③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2.法家:①主张君主要。②把的权力提高到顶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张趋势。3.墨家:①主张。②宣扬。③主张。【学习过程】【导学设计】1.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A.社会大变革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D.统治阶级的提倡2.对于百家争鸣的表述正确的是()①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有人说:“要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不能不研究孔子”。其主要依据是()A.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的风气B.儒家思想一直被古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C.儒家思想成为历代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D.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主流地位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一观点是下列哪一派别的思想()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5.“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材料反映了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B.有教无类C.不耻下问D.当仁不让6.《论语·乡党篇》记,一次孔予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C.孔子“仁的主张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7.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D.仁政治国,人际关系要和谐8.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9.“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10.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主要阐述了()A.国君与臣民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诸侯国之间的关系D.民族之间的关系11.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所以赞扬古代一位思想家“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是由于他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这位思想家是()A.老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12.小明的爷爷常常教育小明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小明的爷爷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漫画《思想家的话语》材料二在孔子诞辰二千五百五十七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中国新闻网材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着,岁炙日烈……就全世界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摘自日本学者岛献吉朗《诸子百家》回答:(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判断A、B、C三位思想家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分别是谁?概括他们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成发展的贡献。(2)从材料二中,你能获得到哪些历史信息?(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文化在现代仍受重视的原因。【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1、从“无为”到“有为”:汉初统治者采取“政策;汉武帝时期,为了,适应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涵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和“”主张;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提出了“”、“”学说;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评价:(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但易于形成文化专制,牵制了其他思想发展。(2)“君权神授”,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也有限制君权的目的。(3)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批判;“五常”去除其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维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四、汉武帝尊儒措施及结果1、措施:①汉武帝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②规定儒家“”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垄断。③兴办中央和地方。2、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巩固提升】【学习过程】【导学设计】1.“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划时代”是指()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2.“无为而治”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历史时期是()A.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建立前B.从西汉建立前到汉武帝即位C.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前D.从秦朝建立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3.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4.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①有利于加强君权②包含了儒学的“仁政”思想③使儒学带有神学迷信色彩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法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这番话的根本目的是()A.以法治国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C.独尊儒术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6.右图为成都出土的西汉文翁石室授经讲学画像图,图中的学生所学习所用的儒家经典教科书不可能有()A.《诗经》B.《尚书》C.《礼记》D.《春秋繁露》7.最早为君主专制提出“君权神授”理论的是A.韩非子B.李斯C.秦始皇D.董仲舒8.《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就儒学经典的内容进行讨论,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太学创建于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西汉9.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10.秦始皇“焚书坑儒”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共同之处在于()A开创大一统的局面B重视改革政治制度C发展官方教育D实行文化专制主义11.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的标志是()A.兴办太学B.规定“五经”作为教科书C.建立地方教育系统D.实行选拔贤良政策。12.最早指出“礼”是根本原则,“法”是具体措施,两者相辅相成。主张礼法并施,王霸兼用。将儒家的“礼治”与法家的“法治”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中国传统的“外儒内法”政治管理特点。这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荀子13.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变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A.儒学内部的改造B.统治集团的斗争C.杜会环境的变化D.其它学说的衰落14.“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三教合归儒15.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说:“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提出这一主张的根本目的是A.遏制学术自由B.加强中央集权C.提高儒学地位D.统一思想文化二、非选择题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候,得乎诸候为大夫。”——《孟子》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材料四“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课程标准】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回答:(1)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样做?(2)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3)材料三中荀子是如何说明君民关系的?(4)在君主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四提出了什么观点?有何影响?【学习引导】儒学独尊(汉武帝时)——董仲舒的新儒学(1)原因:①经济发展,中央集权制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②董舒的新儒学融合了阴阳家的思想和大一统的思想,以”天人感应”为基础,适应了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2)特点:①既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天人感应”思想二者兼顾。②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③新儒学神化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阶级重视,成为正统思想。(3)董仲舒的思想主张:①以“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②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实质:以神学为外衣,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5)影响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使儒家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消极影响:新儒学的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它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也广为传播。儒学、佛教、道教相互影响。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A: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又称“”。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B: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3、儒
本文标题:必修三第一单元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7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