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第五单元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A.揭露腐败现象,呼吁革除弊端B.批判程朱理学,提倡“经世致用”C.抛弃“天朝上国”梦幻,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到向西方学习制度的转变发生在A.鸦片战争之后B.中法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D.八国联军侵华之后3、《海国图志》一书在当时所起的直接作用A.介绍西方先进技术B.批评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C.启迪人们探索民主革命道路D.引导人们去了解外部世界4、前期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A.较为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B.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5、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A.同封建复古思想斗争B.提高工人阶级觉悟C.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D.与君主立宪派论战6、伴随着新文化运动而出现的新现象有①进化论观点开始传播②平民教育思潮③白话文体的出现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⑤新女性争取婚姻自由A.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②③④⑤7、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A.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使革命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B.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要求C.“平均地权”是指革命后土地由国民共享D.体现了推翻封建帝制的强烈要求8、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与进步性在于蕴含了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B.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精神C.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精神D.中共民主革命纲领9、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先生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飞跃,促使孙中山先生思想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B.多次革命斗争的失败C.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D.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0、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后的新发展的表现有①土地改革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③八大上对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述④严格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的论述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①农业合作化②没收官僚资本③手工业合作化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④12、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13、说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意思是指他A.作为高级官员,积极向西方学习B.反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C.认识到国家落后的根源D.认识到西方国家强盛的根源14、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这主要表现在A.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实现了“耕者有其田”C.收回了帝国主义的各种特权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15、深刻阐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是A.中共八大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邓小平的南方谈话D.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16、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是:①批判孔子的同时,全面否定中国文化②宣传民主与科学的时候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③并没有找到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和方向④尚不全面了解中国的国情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17、陈独秀说:“主张尊孔,势必立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乃相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在这里,他从政治上揭露了A、北洋军阀与民主政治的尖锐对立B、尊孔复古与民主政治绝不相容C、传统道德与复辟帝制相互依存D、尊孔思潮与复辟帝制的内在联系18、五四运功以前,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主要是指它A、新的宣传形式B、新的领导骨干C、新的指导思想D、新的宣传内容19、晚清有御史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太平天国B、洋务派C、维新派D、义和团20、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君主立宪,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主张向西方学习B、本质上是一致的C、力主改造儒学D、向西方学习的层次是一致的21、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相同点是: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③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④具有爱国和进步之处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22、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最主要体现在A、同意改组国民党B、同意以党内合作方式与中共合作C、召开国民党一大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23、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都称为近代化运动,因为他们都要求A、民主与科学B、彻底废除旧制度C、新思想新文化D、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4、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是评价A、毛泽东思想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前期的指导思想25、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路线的肯定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体现在A、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C、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属D、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6、1957年,毛泽东提出要正确人民内部矛盾,主要是为了A、开展整风运动,克服官僚主义B、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C、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D、巩固发展三大改造的成果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D、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28、体用之争的分歧在于A.是否要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儒家思想B.是否要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C.是否要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D.是否要改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29、维新派与洋务派的主张有根本区别的是A.鼓励开矿建厂B.改革教育制度C.改革政治制度D.学习西方先进技术30、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④社会主义群众路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题卷姓名:学号:班级:成绩:一、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材料解析题(2题,共14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故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二曰生物进化论,三曰社会主义是也。——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材料二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材料三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证以历史,自三代以至清季,一部二十五史,莫不如是,盖大可惧之事也。——易白沙《诸子无鬼论》请回答:⑴上述材料中所体现的改造旧中国的政治主张是什么?(2分)为此,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2分)⑵上述材料的论述中有无偏颇之处?请具体说明。(2分)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1985年10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材料二为什么一说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吗?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1987年2月《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布在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1990年12月《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请回答:⑴据材料一、二,其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分)⑵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中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⑶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2分)三、问答题(2题,共26分)33.20世纪20到30年代和50到70年代中国共产党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两次重大探索。这两次探索的结果怎样?(4分)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有哪些?(8分)探索成功的基本经验又是什么?(2分)34、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观点,在中国近代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方向。请从他们的作用和影响上加以说明,(10分)并简要概括这一系列思想的变化给后人的深刻启示。(2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25题,每题2分,共50分)12345678910DBDAADAAAD11121314151617181920BAADCADDCA21222324252627282930BDDBBCCCCA二、材料解析题(2题,共14分):31.⑴主张:要振兴中华改造旧中国,必须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迷信。(2分)重大历史事件:掀起了一场猛烈抨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的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2分)⑵有。偏颇之处在于完全否定历史文化遗产,认为一部二十五史,都是“鬼神之势大张”。(2分)32.⑴否定以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初步提出用市场方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分)⑵更明确地提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市场与计划,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思想。说明邓小平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各2分)⑶一致。因为其符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2分)33.结果:⑴第一次,找到了以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斗争,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正确路线指导下,中国民主革命最后取得了胜利。(2分)⑵第二次,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发展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2分)相同点:⑴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苏联)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2分)⑵探索过程中,党内都存在两种路线的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而取得成功。(2分)不同点:⑴背景不同:第一次探索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二次探索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情况下进行的。(2分)⑵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第一次探索,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第二次探索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的地位。(2分)基本经验: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定政策、策略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2分)34、(每点2分)(1)抵抗派:使中国人开始认识到清朝军事装备的落后和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威胁;(2)洋务派:推进了洋务运动,为中国学习西方提供了舆论条件;(3)维新派:促进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形成了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4)革命派:宣传了民主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5)激进派: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启示: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主流,又起了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2分)
本文标题: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