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小麦种植技术一、选用良种。稻茬小麦品种要注重抗小麦白粉病和纹枯病,沙区种植的小麦品种要注重抗寒性、尤其是对倒春寒的抗性。在品种布局上,坚持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地种植早熟弱春性品种。早茬以矮抗58、周麦16、周麦18等品种为主;晚茬可种植濮麦9号等弱春性品种。二、科学施肥。在增施有机肥,全面实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亩产500公斤以上的麦田,亩施纯氮(N)12—14kg、磷(P2O5)6—9kg、钾(K2O)4—6kg,硫酸锌2kg。亩产400-500公斤的麦田,亩施纯氮(N)10—12kg、磷(P2O5)5—7kg、钾(K2O)3—5kg。高产麦田氮肥50%-60%底施、50%-40%起身至拔节期结合浇水追施;中低产麦田氮肥60%-70%底施、40%-30%返青至起身期追施;磷钾肥全部作基肥分层施用,2/3掩底、1/3撒垡头,提高肥料利用率。三、科学播种。适期播种。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春性品种适宜播期为10月15-20日。精播匀播。每亩播量一般要求8-10公斤,每晚播2天增加0.5公斤,亩播量最多不能超过15公斤。播种深度以3-4厘米为宜。药剂拌种。小麦全蚀病、纹枯病重发区,可选用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可选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杀虫剂进行药剂拌种,地下虫严重发生区和小麦吸浆虫,除拌种外还要用对路药剂开展土壤处理。多种病虫混发区,要大力推广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四、田间管理。(一)冬前管理1、查苗补种。凡断垄在15厘米以上的地方,要及时补种经过浸种催芽的同品种种子,或移栽有分蘖的麦苗。在麦苗3~4叶期将田间的疙瘩苗疏开,补栽到缺苗断垄处。2、分类管理。晚播弱苗以中耕为主,可浅锄2-3遍,。对底肥施用不足的麦田,应在冬前分蘖盛期趁墒亩追施尿素8~10公斤。稻茬小麦要趁雨雪追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促进小麦生根、长蘖和苗情转化。4、及时防治病虫草害。对部分苗期受地下虫危害较重的麦田,及时进行药剂灌根。对上年小麦全蚀病、纹枯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可喷一次三唑酮。冬前化学除草。防除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可在小麦出苗后至3叶期前,杂草2~3叶期,用绿麦隆、高渗异丙隆或6.9%噁唑禾草灵乳油茎叶喷雾。防除稻茬麦田硬草、碱茅等杂草,可用异丙隆·苯磺隆混剂防治。防除节节麦等禾本科以及荠菜、播娘蒿等阔叶杂草,可用甲基二磺隆(3%世玛乳油)茎叶喷雾。防除麦家公、荠菜、播娘蒿等双子叶杂草,可选用苯磺隆、噻吩磺隆、二甲四氯钠盐、氟草烟(使它隆)等药剂。(二)中后期管理1、抓好挑旗期水肥管理。挑旗期是小花退化较集中的时期。保花增粒并为提高粒重打好基础是这一时期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挑旗期也是小麦需水的“临界期”,此时灌溉有利于减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数。各地要根据麦田墒情,及时浇好挑旗水。缺肥地块和植株生长较弱的麦田,可结合浇水酌情补施一次肥,追肥量一般每亩施尿素5公斤左右。2、适时浇好灌浆水。小麦扬花后10-15天左右应及时浇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同时还可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高温对小麦灌浆的不利影响,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灌浆强度,增加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收获前7~10天内,忌浇麦黄水。3、加强病虫害防治。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是小麦生育后期常发生的病虫害,必须密切关注其发生发展动态,做好预测预报,指导农民选择适宜农药品种、用药时机和施用方法,提高防治效果。由于今年我市小麦品种以周麦16、矮抗58为主,周麦16易感赤霉病,所以对赤霉病的防治应高度重视,建议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不论是否有连阴雨天气,种植周麦16号等易感品种田块都要施药预防,小麦齐穗至始花期施药最好,药剂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亩100克或25%多菌灵胶悬剂200毫升,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如遇连阴雨天气,要抓住下雨间隙或雨后及时喷药防治,视病情喷药2-3次。小麦条锈病、白粉病是流行性病害,必须注意调查,当开始发病时应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尤其对小麦条锈病,仍采用“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方法,控制其蔓延,建议在4月20日-25日喷施一遍防治药剂,每亩可用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50毫升,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20克,兑水50公斤常量喷雾或兑水10-15公斤低容量喷雾。小麦吸浆虫要把好蛹期和成虫期两个关口进行有效防治,3月下旬至4月上旬,吸浆虫幼虫开始活动或进入化蛹期时,每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3公斤或50%辛硫磷乳油200毫升,拌细土20公斤,均匀撒入麦垄间,随即浇水或抢在雨前施下,以杀死上升活动的幼虫。吸浆虫成虫期防治最关键时期,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成虫出土初期),每亩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20-25毫升,针对小麦穗部进行喷雾,发生严重的地块应喷2-3次。麦穗蚜防治,每亩可用50%的抗蚜威8-10克或10%吡虫啉20-25克或3%啶虫脒乳油40毫升或2.5%辉丰菊酯乳油20-25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4、搞好叶面喷肥,预防干热风。在挑旗孕穗期至灌浆初期每亩喷1%-3%的尿素溶液50公斤,可防止小麦生育期脱肥,促进灌浆,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干热风是我市小麦后期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引起小麦植株水分失调,籽粒灌浆不充分,千粒重下降。当气温高于30℃,风力大于3米/秒,相对湿度低于30℃时,就会形成干热风。如果遭遇干热风天气,危害将会加重。因此,一定要注意预防干热风的危害。小麦灌浆初期和中期,向植株各喷一次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能增强植株保水力,提高抗御干热风的能力。同时,可提高叶片的光合强度,促进光合产物运转,增加粒重。将杀虫剂、杀菌剂与磷酸二氢钾(或其他的预防干热风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配施用,可实现“一喷三防”,即一次施药可达到防病、治虫、防干热风的目的。5、适时收获。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小麦粒重达到最高,此时麦穗变黄,叶片枯黄,茎秆金黄,茎节微绿,籽粒内部呈蜡质状,能被指甲切断,是最佳的收获时期。要抓住晴好天气,及时收割,及时晾晒,防止遇雨和潮湿霉烂,做到颗粒归仓。2、小麦增产技术1、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将农作物秸秆(含水量65%-75%)在田间用机械实施耙切耕翻等作业,连续2-3年实施秸秆还田技术的地块,增产幅度为5%-12%。2、机械化根茬还田技术。用旋耕机等灭茬机械将玉米根茬直接打碎还田,平均增产幅度可达5%。3、机械深耕技术。隔2-3年麦田必须进行1次深耕(耕深须大于25厘米)。可提高土壤含水量4%-6%,提高粮食单产7.8%-19.5%。4、机械化肥深施技术。方法有2种:(1)耕地时,在犁上安装犁底施肥机进行作业。(2)在播种机上附加l套肥箱和排肥开沟装置,在播种的同时,将化肥施入地下,可增产率10%。5、配方施肥技术。一般情况下小麦配方肥料中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为1:0.6:0.25,每亩可施土杂肥4000公斤-5000公斤,标准氮肥50公斤-70公斤,磷肥40公斤-50公斤;钾肥10公斤-15公斤。6、肥水浸种技术。先把肥料按一定比例溶在水里,然后放入麦种浸泡一定的时间。适合肥水浸泡的肥料有1%浓度的尿素或硫酸铵铵或三元复合肥,0.1%浓度的磷酸二铵和3%浓度的过磷酸钙。浸种时间一般不可超过12小时,以防浆种。如遇土壤墒情不足,又没有灌溉条件或在短期内无降雨时,则不可用肥水浸种,否则会发生烧苗或死苗现象。7、品种混播技术。品种混播技术是指把不同的小麦品种混播在同一块地上,但须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品种应是冬性或半冬性,春性或半春性,播期(适期)与收获期大体一致。(2)混播品种高矮要悬殊,可相差5-20厘米。(3)根据地力、肥力、产量确定适宜播量比例,如果以矮秆为主,矮秆品种占70%-80%。在病虫害严重、地势低洼的地区以高秆为主,矮秆为辅;砂壤土以中低秆为主,粘土为中高秆为主。混播技术一般能使小麦增产5%-10%。8、东西行向种植技术。实行东西行向种植,一般比南北行向种植增产5%-10%。这主要是根系分布受地球磁场的影响有“趋南”现象。9、宽窄行播种技术。高产田小麦实行宽窄行播种比等行播种能增产10%-16.4%。实行宽窄行种植,不仅有利于通风透光,发挥边际效应,方便管理,减少病虫害,而且能为农作物增施气肥(CO2),而增施CO2乃是高产的主要措施。10、种子磁化技术。经过磁化处理后的种子,可平均增产10%-12%。11、精少量播种技术。利用机械播种,并控制和做到减少播量,每亩播种量为7~10公斤,可增产5%~10%。12、灌水加钙技术。在小麦灌溉中掺入一定量的钙元素,以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这项技术适宜于土壤中含钙质少、有机肥料不足的地块。13、叶面喷钛技术。在小麦拔节期和抽穗期,给叶面分别喷施浓度为1x10-6和5x10-6的钛溶液,可增产5%-7%。
本文标题:小麦种植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49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