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考点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早期农业(从原始社会——夏、商、西周)1、原始社会的原始农业(1)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是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西亚、中南美洲和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2)发展: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3)特点:①在种植业方面:南稻北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②在畜养业方面: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4)耕作方法:刀耕火种。(5)生产方式:经常迁徙。2、商周时期的农业(1)农业工具:耒耜、石锄、石犁和少量的青铜农具。(2)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3)耕作方法: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4)农业作物(西周时期):粟、稻、黍、麦、稷、桑、麻等。(5)生活方式:由频繁迁徙到走向定居。(6)农业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二、传统农业(春秋战国——)1、含义: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考试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2、概况(1)生产工具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两汉: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朝同一个方向翻土的犁壁、发明播种工具耧车:东汉耦犁推广到珠江流域。③三国时:出现翻车(人力、灌溉、排涝)。④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的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简便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也出现了筒车(水力、灌溉)。⑤宋朝:高转筒车(水力、灌溉)。⑥明清:风力水车(风力、灌溉)。(2)耕作方式:个体农耕,即自耕农经济(男耕女织)。汉朝以后,铁犁牛耕称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耕作方法:①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②西汉:赵过推行代田法(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4)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使用耕耙耱技术(一种精耕细作技术,作用是平整土地,保墒抗旱),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2)耕作制度①两汉:一年一熟为主②宋朝以后:江南稻麦轮作,一年两熟,有些地方一年三熟。(3)水利灌溉设施:A、建设成就①远古时:传说中的大禹治水②春秋战国时: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③两汉时:漕渠、白渠、龙首渠(边疆出现坎儿井);治黄工程④隋朝时:京杭大运河B、经验总结:明代潘季训《河防一览图》三、小农经济(春秋战国——)1、产生条件:(1)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根本原因)。(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前提)。(3)农民自身因素:拥有生产资料,积极性高等。(4)封建政府扶植:重农政策,扶持小农经济。2、特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1)组织形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的个体农耕,男耕女织,具有分散性。(2)生产目的:自给自足,很少交换,具有封闭性(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3)生产规模:规模小(拥有有限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技术落后,很难扩大再生产。(4)生产技术:精耕细作,但具有满足容易满足的社会心态,具有落后性。(5)生产对象: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3、评价:(1)积极性: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农民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积极性(即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2)消极性:①生产规模狭小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②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③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榨容易破产,十分脆弱。④随着人地矛盾日益剧增,恶化人类生存环境。4、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生产对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生产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3)生产特点:精耕细作(4)生产规模:小(5)耕作方式:铁犁牛耕(6)组织方式:男耕女织(7)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8)基本政策:重农抑商(9)生活状况:勉强自给,大多贫困5、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有:统治政策、技术因素(农具和农技)、政策因素、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他还有农作物品种、水力失业、土地制度等因素。【知识延伸】1、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给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用来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战主导,现在偏远地区的农村,也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2、自然经济自然经济简单的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时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对立面,私有制经济的一种表现。是存在于市场范围比较小的一种经济形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该种经济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持续时间含盖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以及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和半殖民半封建社会。3、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联系与区别(1)区别:①表现特征不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经根系做;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落后等特点。②两者存在的时间不同: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即在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普及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之后。因为在这之前,由于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小农经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化,具有三种社会属性: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小农经济、社会主义社会小农经济,在这其中以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最为突出,这样也就容易让学生产生只有封建社会才有小农经济的错觉。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因为那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生产规模十分狭小,商品经济还没有产生,而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尤其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渐也就退出了历史长河。(2)联系:①都是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产物。②中国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并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③都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综上所述: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不能完全划等号的。只能在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结束期间,两者出现了交集,可以说小农经济等于自然经济。4、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制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器,明清史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时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槌球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中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5、耦犁、曲辕犁(1)耦犁:汉代使用的一种新式农具。它是一种由二牛合犋牵引、三人操作的一种耕犁。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了二牛耦耕的耦犁,其操作方法是一人牵牛,一人掌犁辕,以调节耕地的深浅,一人扶犁。这种二牛三人一组耕地,大大提高了耕田的效率。(2)曲辕犁: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它的出现是我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犁普遍使用前,耒耜是主要耕作的工具。使用畜力牵引的耕犁从春秋战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方普及使用。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考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3、封建社会:(1)土地国有制:如屯田制、王田制和均田制。(2)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农民土地所有制。二、井田制:1、性质:名义上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贵族土地所有制。(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有公田与私田之分)2、与分封制的关系:“井”是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分”是政治制度、上层建筑。3、概况: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②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贡赋③庶民和奴隶集体耕作,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④出现于夏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4、春秋时瓦解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5、瓦解原因:①根本:出现铁器和牛耕技术,生产力提高;②直接:各国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三、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1、背景: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2、过程:①春秋时期以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我国农业税开始的标志)等为代表的各国的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战国时期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的等国的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1、原因:土地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2、发展过程:开始于战国,发展于汉唐,盛行于宋明清。3、主要途径:土地买卖4、影响:①导致自耕农经济破产,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②造成社会两极分化,促使阶级矛盾激化,引起社会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自耕农破产称为佃民。五、抑制土地兼并措施:1、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明清:减免赋役、提供耕牛、种子。(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2、作用:鼓励农民垦荒,不可能从根本上限制土地兼并。3、土地兼并不可避免的根源:土地私有制发展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六、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经营方式:①封建社会前期主要是田庄经营方式,规模大,农民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强烈,生产积极性不高;②封建社会后期主要是租佃式经营方式,规模小,农民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和生产自主权提高,促进了农业发展。【知识延伸】1、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有田,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据说,夏朝曾实行过井田制。商超、周朝的井田制因夏而来。到西周时已经发展很充分。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井田制逐渐瓦解。井田制就是把耕地划分为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垢,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一人耕种大约100亩(约合今182公亩)。100亩为一个方块,成为“一田”。甲骨文中的田字也是由此而来。一井分为9个方块,周围的8块田由8户耕种,谓之私田,私田守城全部归耕户所有;中间是公田,由8户共耕,收入全归封邑贵族所有。但实际上并不是每块井田都是900亩,还存在诸如800亩,1000亩这样的特殊情况。2、屯田制屯田制指的是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屯田制就是国家强制农民或士兵耕种国有土地,征收一定数额田租。渊源于西汉,至曹魏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屯田制又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商屯亦称盐屯,是明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就是狭义的屯田。而屯田制就是以屯田为目的而建立的一种制度,由曹操建立。3、王田制王田制是王莽时期的一种土地国有制。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为“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说白了就是恢复西周的井田制
本文标题: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5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