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范喜良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位农夫,他可能使用过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是()A.铁锄B.曲辕犁C.翻车D.棉衣2.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3.右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从图中我们能读出的正确的历史信息有()①牛耕在当时得到了推广②中国传统步犁形状基本定型③东汉绘画技术高超④东汉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提高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4.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这反映了当时()A.自然经济依然存在B.小农经济已完全破产C.商品经济陷入困境D.纺织品产量高、品种多5.清朝康乾盛世,对于山区、海滩、北方边疆地区土地过度开垦,使当时全国耕地数额超过此前任何一个时期。以下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A.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原料B.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C.加速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资源枯竭的过程D.是我国农耕经济逐渐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6.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7.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A.交通发达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C.商业繁荣D.会子是一种纸币8.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9.(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B.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10.位于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为商人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根据所学判断山陕会馆最早建于()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1,3,511.中国古代瓷器和丝织品的图案和画面普遍有吉祥的寓意,这表明()A.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B.古代的人们封建迷信意识浓厚C.中国人普遍有较高的艺术素质D.人们对封建黑暗统治强烈不满12.下图中的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等。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使传统建筑技术受阻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13.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D.抑商政策的松动14.《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15.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3.明朝的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龙亩,夕贸市廛”。这反映了当时农村()A.农民生活日趋贫困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C.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二、非选择题(共两小题,第16题18分,第17题22分,共40分)16.(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甘薯十三胜:一亩收数十石,一也。……遍地传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百亩,四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虫蝗无所奈何,十三也。……又曰: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可不至腾踊矣。——(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材料二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材料三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唾弃,农家之性命也。——(清)道光《遵义府志》材料四明初耕地面积为8.5亿亩,清高达10亿亩左右。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历史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三,归纳番薯和玉米种植及推广的相同点。(8分)(2)结合以上材料,分析番薯和玉米从引种的原因和影响。(10分)17.(22分)2008年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一揽子强农惠农政策,在借鉴历史教训和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经验的基础上,将强化我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生产作为强农惠农的根本来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元代以来,松江逐渐发展成全国棉纺织业中心。“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数年来,肃定一邑,所出布匹,足当吾松(松江)十分之一矣。”材料二康熙48年,康熙说:“本朝自统一区宇以来,已六十七八年矣。百姓俱安享太平,生育日以繁庶。户口虽增,而土田并无所增。分一人之田供数家之用,共谋生焉能给足?”乾隆46年,黄河“河滩地亩,尽皆耕种麦苗,并多居民村落……筑围打坝,填塞日多。”材料三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材料四汉唐……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被俘虏来一样,自由驱使,豪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能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引自《鲁迅全集·坟·看镜有感》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当时出现了怎样的经济现象?这说明了什么问题?(6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从上述历史现象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6分)(3)材料三、四说明了什么?这对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8分)(4)就以上现象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题目。(2分)专题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农业1.生产力:要素:工具a材质(石器:原始—青铜:奴隶—铁器:封建)b种类(耕种:春秋,西汉,唐朝*意义—灌溉:三国,唐朝)水利工程a分布:中原(北—南)西北(特点)b政府重视的原因农作物品种a原有b传入:时间,原因,作用农业布局a原有:提出人物,地名b经济重心南移:过程(趋势,开始,完成)原因,作用影响生产力的要素:以上诸条+政府政策2.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土地制度a性质种类:国有(井田制,均田制),私有制b井田制:时间,内容,作用,瓦解原因c均田制:时间,原因,前提,内容,作用,废除原因d私有制:时间,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形式,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租佃关系a出现原因b过程c趋势d影响二.手工业1.生产力:冶炼业a种类b燃料:时间纺织业:a种类b发展阶段陶瓷业:发展过程2.生产关系:a三种手工业的地位b区别c家庭手工业的作用三.商业1.人:a出现时间,性质b普遍时间,性质c商帮时间,特点2.货币:a先秦b秦朝原因c北宋新变化d明清特点3.城市:a唐以前b唐宋c宋至明清d明清以后4.贸易路线:a陆上—海上b时间c原因四.经济政策1.内:重农抑商a原因b表现c影响2.外:海禁——闭关锁国a时间b概念c作用
本文标题:必修二第一单元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51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