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与建构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与建构——基于学校教育的思考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离不开特定文化场域的承载。原始的文化传承场域主要包括家庭、社区和传统集市等。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多元发展与价值渗透,家庭文化传承场域逐渐解体,社区文化趋向产业化、利益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消解及价值观的转变都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现代化转型的挑战与阻抗。在这种历史境遇下,学校教育应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传承场域;学校教育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界定和类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如民族、种族、家族等)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过程,其实质是民族成员习得文化和传递文化的总过程。这一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限制而具有强制性和规约性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文化在历史的必然性中稳定、连续、完整地发展映现着。而文化的传承只有依托特定的场域才能流传和实现。场域是有着自身逻辑规则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交织而成的社会空间。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场域是文化主体之间进行文化信息传递和交换的关系场域,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但内部各文化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交织的辩证运作,构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传承综合系统。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场域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以家庭教育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场家庭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组织和主要渠道。任何民族或社会群体,都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有着不尽相同的历史发展轨迹,形成了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品格。家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通过对后代进行有关本民族历史族源、生活方式、价值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教育,使后代获得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整合,传承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家庭教育承载的内容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其教育都具有自身的民族归属性。在家庭的生产劳动教育方面,以狩猎为主的鄂伦春族,女孩除了学习基本的家务劳动外,如煮饭、晒肉干和女工,还必须学习基本的狩猎知识和技术,以便将来协助丈夫狩猎。男孩则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各种狩猎方法和技巧,在十五六岁时也能单独出没于森林狩猎。在家庭的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各民族的艺术形式、节庆仪式、民俗习惯等文化传承,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家庭教育保存和传递的。家庭教育通过歌谣、舞蹈和史诗传承着民族的艺术文化。在家庭品行教育方面,长辈主要通过家规、家法、社会伦理的制约,为下一代传授道德、婚丧、礼仪、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家庭教育是最原始的延续和发展民族文明的有效手段。(二)以社区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场社区是少数民族群体在共同的生产、生活及具有共同意识、共同需要的关系中结合而成的固定的社会组织或单位。社区不仅仅是人们居住、学习、生活的地方,也是人们文化娱乐的主要场所。在这种共同的生活方式中,社区群体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历史传统、行为规范、地方语言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内容,构成了社区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少数民族群众通常会在自己的民族节日来临时,在社区内组织和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他们在节日当天穿着最美丽的民族服饰,通过仪式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参加社区活动的过程中,民族儿童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继承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培养了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可以说,少数民族社区不仅是维系社区成员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三)以集市和市场为依托的文化传承场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市场是一套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动态系统。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择日赶街”的风俗。每逢赶集日,各种形态的民族文化汇集到这一空间中,集市从静态转变成动态,成为文化传播的场域。“无论是本土文化的传播造就着传统文化的生命,还是外来文化在这里落脚后与本土文化相互碰撞而形成‘混杂性’和‘混生性’的新文化,集市无疑成为一个文化传承与文化再生的重要媒介。”【1】不管是集市中陈列的商品(如服饰、陶艺、年画等),还是集市的主体——各少数民族,都在相互交融、汇聚的场域中展现和交流着各自的文化精粹。因此,传统的集市作为民族交往的载体,使不同民族、不同村寨的文化符号在其中得以传播与传递,使民族的多元文化得到广泛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场域。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在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全球化、信息化及都市化的冲击,文化环境逐渐开放,民族传统文化转向与市场经济接轨,传统的文化传承场域逐渐消解,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家庭文化传承场的解体家庭的文化传承场域不仅依存于一定的物质空间,同时也依赖于家庭成员之间构成的关系系统。传统的家庭文化传承场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传承的。一般来说,一对一的传承方式多体现在日常生活、生产技能方面的传承和某些特殊技艺的传承中。通过这种传承方式,少数民族实现本民族语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和生产文化等方面的世代相袭。然而,在现代化教育的冲击下,“一对一”的传承方式渐渐瓦解。许多少数民族家长不再将传统文化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取而代之的是监督孩子们学好学校的主流文化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民族群众的娱乐和交往方式也随之发生多元化的变化。电视文化的普及,使年轻一代痴迷于影视流行歌曲,迷恋各种新事物、新潮流。“传统的民族生活方式已离年轻一袋越来越远。甚至这些本民族传统文化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成为了‘他者’,或者只是父辈们叙说中的遥远回忆。”【2】因此,信息技术的席卷,使家庭文化传承方式也因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而陷入困境。(二)社区文化产业化使民族文化传承规律失调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化以强劲的姿态渗入到民族社区生活之中,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经历着深刻的内部变革,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传统文化以文化产业的形式走向市场。这种带有资本属性的文化产业依托特殊的民族文化环境,与类似其他产业一样,经历着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然而资本的主体大多不是当地人,是一些应地方政府对本社区文化旅游规划招标而来的外地经营者,他们成为文化产业的“资本主体”,支配着产业开发的方向和模式。由于这些资本主体是异于本社区的“文化他群”,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中,并没有文化主体所固有的文化图式和生成性的历史文化结构。因此,他们的产业实践不会遵循主体民族文化的历史规律,既不可能理解、也不会认同他们的文化模式,结果只会误识或曲解,甚至故意篡改了民族文化的本来图像,使得文化变成了十足的赚钱工具。在产业实践中,当地居民几乎成了被动的受众,或者被引领去进行不合节令、有违民俗禁忌的“仪式表演”,或者漠然面对一切匪夷所思的、奇怪的人为建构的象征符号。当许多代表族群意识的习俗、信仰被滥用和破坏时,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内部系统必然失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受到严峻的挑战。(三)民族文化认同的消解和价值观的转向如上文所述,资源开发者由于对文化的误识、曲解或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会经营一些与本土文化相冲突的民俗事项,例如西双版纳傣族园中每天准时的泼水活动,使傣族本来的神圣节日变成了为游客赏玩的空洞的形式化节日,再如一些“民族婚俗”的模拟性表演,诸如此类的经营活动既伤害了居民的民族尊严与情感,也侵蚀着他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误导居民的行为准则,使他们极有可能游戏自己的传统文化,无视传统文化的价值,这类问题对村落里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群体影响更大。另一方面,旅游中游客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的负面表现也影响到当地居民。在现代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少数民族已不能看懂自己的文字,不能诵读本民族的经文、史诗等。如今,传递下来的一些民族文化形式,并非是少数民族群众文化自觉的结果,而是经济利益推动的结果。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很难再依靠传统文化传承场域来维系。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现代建构随着全球经济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一方面是多元化的文化体系正在形成;另一方面是世界文化即科学技术知识逐渐趋向普同。在这种文化全球一体化、多元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既要与世界优秀文化和谐共融,又要维护自身发展的本土性,时刻警惕被全球化信息巨浪的稀释和消解。“一个民族的独有文化,不应该是现代化过程中的障碍和耻辱,而恰恰是能使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利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入场证和重要标志。”【3】因此,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使命。与之相应,则需要建构一套不同于原生态、内生式的传统教育形式的传承机制——即少数民族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有意识,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化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基本职能。在当今“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念下,学校教育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优秀文化,还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从学校教育的职能来,构建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基本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少数民族学校应维系主流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动共生关系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任何民族都面临着对本国主流文化和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作为发挥文化选择和传承的重要场域,更应该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审时度势,主动承担起整合与传播两种文化使之联动共生的任务。首先,“文化多元一体”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学校教育承担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双重角色。一方面,学校教育通过对各民族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精粹的传承和发扬,使得各民族的璀璨文化共同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学校教育通过传播主流民族文化,使传统文化从民族其他方面的教育经验中汲取必须的养分,在民族整合、文化重建、文明养成、道德教化等方面注入新的时代活力,获得生动、丰盈的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学校要在学生之间树立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并重的观念。一方面,主流文化教育通过传授学生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对促进学生个性才能的多样化发展和培养学生比较选择及综合判断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尊严与民族情感,养成学生热爱本民族、热爱家乡,服务本民族,服务家乡的民族意识。因此,既重视国家主流文化教育,又提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本民族文化的权力和机会,保持两种教育张弛有度、和谐持续的生动发展,是学校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二)少数民族学校应加快变革课程内容及建立健全的考核评价体系民族学校的课程教育不但要适应统一国家主流文化的发展和需要,同时还要考虑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生态文化环境和民族特色,避免学校教育的“文化中断”及“文化传承结构失调”。首先,学校应重视开发民族地区的特色校本课程。课程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方面,学校教育应适应民族地区的实际状况,从国家课程到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不能一味采取主流文化的大一统课程模式,而应融入和彰显不同文化的价值特色,提高课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在课程内容的选编上,选择各民族关于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建筑、医学等宝贵知识作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资源。“根据各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沿革,开设民族知识课程,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继承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遗产,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大放异彩。”【4】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主题活动。例如,开展“我以我的民族为荣”、“我为民族的发展献对策”等主题班会,在师生之间创设民主自由的讨论氛围,增强学生对自身文化的感知、探索和意义确证,引导他们形成合理的民族文化态度;再如,举办民族文化讲座、参观民族文化展览、组织欣赏民族表演等活动将民族文化精粹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次,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还需要学校健全多元文化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因为,教育评价是否合理不仅引领整个教育的方向,其本身的程序和过程对多元文化的认同和发展起着直接的作用。”【5】,教育评价应承认文化差异,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让教育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本土语言和文化,有利于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延续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学校教育应立足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本着多元文化的教育理念,对
本文标题: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与建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52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