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少数民族的汉化问题与影响小组观点: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受他们征服的民族较高文明所征服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维特夫盖尔:征服王朝与渗透王朝汉化前提:1.自然原因:对自然的依赖,骑马民族较农耕民族更甚。比如:当草原气候变化异常,甚至丧失了原有的牧场,这就迫使牧民南下寻找丰美的牧场,此时往往就是他们侵入汉族农耕地区之际。2.内地农耕社会的巨大财富所吸引:西北的少数民族以游牧或狩猎生,但在生产和生活上的许多必需品任依赖于农耕社会。如:铁器、盐、茶叶等物品,骑马民族一般都不能自己生产,他们必须从农业名族那里获取。而获取方式,主要通过互市,有时则干脆依靠武力的劫掠。3.落后社会制度所固有的劫掠性和野蛮性:骑马民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都要比农耕社会来得低,基本上处在奴隶制阶段,其封建化的过程都是在南下的过程中完成的。骑马民族的奴隶劳动力来源,除了战争中抓来的俘虏外,很大一部分也是靠掠夺外族人口即主要是南下掠夺来的。汉化原因:1.骑马民族要统治文明程度很高而人口数量又超过其百倍的汉人,就不得不使本民族的人“汉化”,以适应这一地区高度发达的经济和文化,来达到巩固本民族的人在中国北方的统治地位的目的。2、中国无需与一批批具有较复杂的文化,因而能在不同程度上保持其种族和文化特点的民族打交道。中国人一开始都是蒙古种人,他们在向东扩张至太平洋、向南扩张到越南的过程中,同化了那些游收入侵者和较为原始的部落。因而,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在古典时期,这种同一性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往。而“民族语言”起着“连结”的作用。3、在中国,各时期都存在着惊人的政治上的统一。这一点在相当大程度上可解释为:是由于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具体政策:一、辽时期的汉化政策916年,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建立了大辽政权。他仿照汉人王朝的体制,采用皇帝的称号,称“天皇帝”,妻称“地皇后”,建年号“神册”。辽朝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如仿照汉人官制建立国家机构、仿照汉人偏旁制成的契丹文字、依照汉朝的法律制定法典、采用中原的历法、仿照汉人城邑建造皇都等等。为了协调民族关系,辽朝建立了蕃汉合作的体制。官制分南北,北面官治理部落、宫卫和主管军国要务,多有契丹人担任;南面官则是用汉人的制度来管理汉族人民,治理州县和主管次要的政务。辽朝的法律分蕃律和汉律,蕃律针对的是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汉律则用于汉人和渤海人。随着辽、宋两个王朝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契丹、汉两个民族之间的原有的障碍逐渐消除。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辽朝统治集团中汉人数量的大量增加。辽圣宗是辽代推行汉化政策的代表,在位期间推行改革,把《贞观政要》作为治理国家的经典,提倡汉化佛教,推动了契丹的汉化和封建化的进程。与此同时韩德让与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重臣一起辅政,对稳定圣宗初年的政局起了重要作用。辽代汉人在长城以北的分布愈来愈广,尤其以上京临潢府、并州、汾州居多。在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汉语成为通用的语言,会同三年(公元940年)以后汉族和契丹族可以通婚,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加深。辽朝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开发了长城以北的辽阔疆域,保持了长城以南幽云地区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二是加强了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联系和融合,沟通了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渠道。同时汉文化对辽朝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从此称雄北国,威震四方,形成“东至于海,西至金沙,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②的大辽帝国,同后来的中原北宋王朝相抗衡,历时二百余年。在阿保机建国前后,由于汉文化的影响与渗透,契丹的政治和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之前,在连年的对外征战中俘掳了不少汉人。此时中原混战,后晋、后唐战火不休,南方的割据政权之间也是烽烟四起,民不堪命,又有大批汉人逃往北方契丹地区。阿保机听从了汉人韩延徽建议,对汉人实行异于契丹人的统治措施,即“头下军州”。头下州城的设置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农业也开始引起辽统治者的重视,辽太祖阿机“平诸弟之机,弭兵轻赋,专意于农”③从而促使契丹社会经济开始逐渐向半牧半农转化。契丹建国前手工业还不是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而汉民的输入带进了中原较发达的手工业技术,促使辽代手工业开始向专门化发展。汉文化对契丹的影响,从经济领域逐渐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从而加速了契丹社会发展的进程。在逃亡汉人中,有相当部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都受到阿保机的重用。据《契丹国制》载,阿保机“多用汉人。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以代刻木之约,又制婚嫁,置官号,称皇帝”④从政治文化领域上接受汉文化的影响。二、夏代的汉化政策1031年,元昊即位,掌握了党项族的政权,并积极对外扩张。1038年正式建国号大夏。元昊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仿照汉朝官职设立了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翊卫司等一系列详尽的府衙,分由汉人、党项人统管,并分设蕃学和汉学,培养后备人才。元昊除了十分重视在其统治境内延揽人材之外,还特别注意招揽重用宋朝投奔过来的失意知识分子、文臣武将。对于这些投奔西夏的宋人“,或授以将帅,或任之公卿,推诚不疑,倚为谋主”对于在战争中被俘的宋朝降官降将,不但不杀,相反,加以礼遇和重用。同时,在使用人才时,注意赏罚分明,量才录用,将被用者放在恰当的位置。“昊贼据河南,列郡而行赏罚,善于用人,此中国之患也”。⑥元昊又参照宋制,改定朝仪,制定法律。元昊通汉文,建国后与野利仁荣根据汉字制成西夏方块文字十二卷,用西夏文字翻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等书,文字纪事也一律用西夏文字。又命令野利仁荣设立“蕃学”,选拔党项和汉族子弟学习,考试合格酌情考虑授予官职,实际上是仿照宋制的科举制,借以推动西夏的发展。毅宗执政后,也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内改蕃礼为汉礼,增设官职多用汉人,明显表现出接收汉文化的趋向;对外则加强与宋朝经济、文化交流,以加快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崇宗亲政,在蕃学之外又特别设立了国学,用来教授汉学,传播汉族封建文化,夏国的风气为之一变。仁宗时期,夏国确立了辽阔的疆域,政治、法律制度。原本是蕃、汉两个体系并存的官制,在仁宗时汉制取代了蕃制。仁宗全方位的接受汉文化,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措施就是仿照宋制实行科举。又扩大了国学招生规模,中央建立了太学,各州县普遍设立学校,皇宫内设小学,又建太学。至此,中原王朝的文化对夏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三、金代的汉化政策女真原称黑水靺鞨,大约在九世纪末改称女真,由阿骨打领导女真部落在对辽的斗争中不断壮大,并于1115年建国,国号大金,建国后,阿骨打自称皇帝,废除了原来的部落联盟制,设立了勃极烈制度,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统治机构。阿骨打时期,将汉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写成为女真的语言,创造了女真文字,这是汉、契丹和女真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太宗、太祖都进行过大规模的民族迁移,把一部分的女真人迁居到汉族地区,又把汉族人迁居到女真地区。这为两个民族的融合和汉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金朝拉拢了一部分汉族官僚、文人和富绅,并稳定等了一部分农民,巩固了统治基础。金代中期,女真人和汉人在不断的交流和摩擦中实现了经济和文化上的融合。熙宗即位后着手改革官职,将辽宋两朝的官制融合在一起。还制定了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的制度和分封食邑的制度。在章宗时修成了《律义》三十卷、《律令》二十卷等法律条文,对女真人和汉人实行统一的法律,突破了辽朝蕃律和汉律并存的制度。女真族受到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其封建化进程加速,主要体现在猛安谋克的封建化上。与汉族人民杂居的猛安谋克户大多学会了汉语,简译汉姓和改易汉姓的也越来越多。最后的一项措施为允许女真人和汉人通婚。这样“,猛安人与汉户今皆一家”。金代晚期,各族人民结合在一起,反抗统治者,进一步加速了融合的步伐。四、元代的汉化政策元世祖忽必烈从青年时代就结识中原文士,熟悉中原地区的情况。他曾经学习《孝经》、《尚书》、《易经》,许多儒学大师也先后应召,为他讲解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使他接受了儒家为中心的封建文化。这样,在忽必烈周围形成了一个汉族幕僚集团,并通过他们争取汉族地主和士大夫的支持。成吉思汗建国以后一直以族名为国名,1217年,忽必烈巩固了统治地位后,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可见他是把元朝作为中原封建统治的继续。1274年正式定都大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首都,从此中国的政治中心北移,明清两代也在这里建都。忽必烈还在汉人官员的辅佐下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的官僚制度和司法制度。忽必烈之后,又有仁宗、文宗力行汉法。仁宗尊孔崇儒,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又以二程、朱熹、周敦颐等从师,尊崇儒学。1313年,仁宗实行科举,在政治上满足了汉族知识分子仕进的要求,也扩大了汉文化在蒙古人、色目人中的影响。同时,科举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确立了程朱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影响极其深远。文宗提倡道学的纲常伦理,任用汉族文人。1329年,文宗在大都建立了奎章阁学士院,聚集人才,儒学在蒙古人、色目人中进一步广泛传播。1331年,编撰完成《经世大典》800多卷,保存了大量元代文献,是明初修《元史》的主要依据也是文宗行汉法的标志。五、清朝时期的汉化政策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建国号为大清。皇太极在原有满洲八旗的基础上设立蒙汉八旗,扩充实力。又通过考试引用俘降的汉族文士入仕,聚集了一批汉族文士儒臣。他们或随军参议,或制定政治制度,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皇太极仿明制,改定中枢官制,由三院、六部、二院组成中枢政府。又由礼部实行科举,定期考试文人,中试者称举人,多授予官职。多尔衮摄政,改革政体,满汉兼用,大批任用明朝降臣;参酌满汉条例,制定法律,基本上沿袭明律;祭祀历代帝王,祭祀明太祖,以表明清王朝是明朝的直接继承者;尊孔崇儒以表示尊重汉文化;准许满汉通婚,试图缓和满汉矛盾。顺治亲政以后,也沿着多尔衮依仿制建立统治秩序,并改定官制,提高了汉官的品级和地位;编审人丁,实行赋税差役;任用宦官,由内务府统领。康熙亲政后致力于改变辅政时期的排汉政策,他本人精研儒学,锐意任用汉族文士,使汉人文臣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康熙统治时期,建立了完备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清朝正式奠定了对全中国的统治。
本文标题:少数民族汉化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52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