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二、指标解释(一)人社统EP1号表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减去累计自然减员人数。2.城镇累计新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城镇累计新就业的城镇各类单位(包括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形式就业人员的总和。3.自然减员人数指报告期内因退休、伤亡等自然原因造成的城镇累计减少的就业人员。4.就业困难人员指符合就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规定的相关条件的人员,一般指大龄、身有残疾、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连续失业一年以上,以及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的人员。具体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规定。(二)人社统EP2号表1.本期新登记的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按照《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在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失业的人员总数。登记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16周岁至退休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并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城镇常住人员。其中,没有就业经历的城镇户籍人员,在户籍所在地登记;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失业后可以在常住地登记。2.登记失业人员本期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中从失业状态转为就业状态的人数。3.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指报告期末,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登记在册的失业人员总数。期末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员,应全部统计为登记失业人员。4.高校毕业生指普通高等学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机构)毕业生,包括专科、本科和研究生。5.期末从业人员总数指截止报告期末,辖区内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中就业人员及离岗职工总数,不包括聘用的离退休人员,台、港、澳和外籍人员及使用的农村劳动力。数据来源为同级统计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的同期统计数据:(1)统计部门对单位从业人员和劳动报酬情况的统计中,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台港澳人员和外籍人员之后的单位从业人员数及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人数;(2)工商管理部门对私营企业情况统计中的城镇投资人数、城镇雇工人数及对个体工商户情况统计中的城镇从业人员数。6.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报告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就业人员总数与期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计算公式如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期末就业人员总数+期末实有登记失业人数×100%(三)人社统EP3号表1.自主创业指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自主创办企业的情况。2.中止就业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后退休、企业内部退养、再次转为失业或死亡等。3.公益性岗位指主要由政府投资开发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满足公众利益需要的非营利性的公共管理、服务类岗位。4.其他指登记失业人员除自主创业、被企业吸纳、从事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和申报灵活就业外,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人员。(四)人社统EP4号表1.扶持公共就业服务费用指就业专项资金中用于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方面的支出。2.职业培训补贴指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实现就业后,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的职业培训补贴。3.职业介绍补贴指职业中介机构对登记失业人员开展职业介绍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后,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的职业介绍补贴。4.社会保险补贴指符合规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被企业吸纳、从事公益性岗位以及2灵活就业后,按企业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费额,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的社会保险补贴。5.岗位补贴指符合规定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公益性岗位,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的岗位补贴。6.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指就业困难人员、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由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一次职业技能鉴定补贴。7.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指各级政府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建立的专项用于小额担保贷款担保业务的基金。8.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指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小额担保贷款借款人用于从事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经办银行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由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贴息资金。9.特定政策补助支出指经国务院批准,各级人民政府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出的,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予的经济补偿金补助和为国有困难企业“4050”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给社会保险费补贴。10.其他指按省级政府批准的由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的其他资金。(五)人社统EP5号表1.其他指享受地方政府批准确定促进就业的其它扶持政策的人数。(六)人社统EP6号表1.上期末结转港澳台人员在内地就业人数指上期末登记在册的港澳台人员在内地就业人数。2.本期内新增港澳台人员在内地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新办理《港澳台人员就业证》的人数。3.本期内港澳台人员终止在内地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港澳台人员终止在内地就业的人数。4.本期末实有港澳台人员在内地就业人数指报告期末登记在册的港澳台人员在内地就业人数。5.上期末结转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人数指上期末登记在册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人数。6.本期内新增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新办理《外国人就业证》的人数。7.本期内外国人终止在中国就业人数指报告期内外国人终止在中国就业的人数。8.本期末实有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人数指报告期末登记在册的外国人在中国就业人数。9.国有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指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代码为110、141、151的企业。10.集体企业、集体联营企业指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代码为120、142的企业。11.私营企业指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代码为170—174的企业。12.其他企业指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代码为190以及甲栏内内资企业中未列出的企业。1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指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代码为200—240的企业。14.港、澳、台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指港澳台企业在内地依法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15.外商投资企业指企业登记注册类型中代码为300—340的企业。16.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指外国企业在中国依法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含外国旅游部门在中国设立的常驻代表机构及外国商会)。(七)人社统EP7号表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个数指报告期末辖区内,由各级政府举办,为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劳动就业服务机构总数。其中,社区和行政村按所设立的公共就业服务窗口(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数目填写。2.本期办理就业登记人数指报告期内,用人单位和个人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就业登记涉及的人员总数。3.本期登记招聘人数指报告期内,用人单位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并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帮助招聘、推荐的岗位空缺所对应的总人次数。4.本期登记求职人数指报告期内,求职者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并委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帮助介绍、推荐工作的总人次数。5.本期职业指导人数指报告期内接受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或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邀请的有关专家职业指导的总人次数。6.本期介绍成功人数指报告期内求职者经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介绍、推荐或提供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就业的总人次数。3(八)人社统EP8号表1.就业援助指依托街道、社区等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把就业困难人员作为主要对象,开设专门窗口,实施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事务代理等就业援助措施,使他们在生活保障、再就业和社会保险等方面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2.残疾人指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进行失业登记的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人员。3.零就业家庭户数指报告期内,城镇家庭中,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户数。(九)人社统EP9号表1.应届高校毕业生指离校未满一年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登记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指在入校前户籍所在地政府人力资源市场服务机构登记的未就业应届高校毕业生。3.其他指其他在报告期内不需要就业的人员,如正在参加职业培训等。(十)人社统EP10号表1.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企业指安置失业人员或失业人员组织兴办,领取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并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颁发相关证书,享受就业政策的企业。2.劳动就业服务企业指承担安置失业人员、富余人员、下岗职工等任务,经劳动保障部门认定并颁发了劳动就业服务企业证书、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实行独立核算的经济组织。3.服务型企业指从事现行营业税“服务业”税目(除广告业、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规定的经营活动的企业。4.商贸企业指从事批发、批零兼营以及其他零售业务的商贸企业,国家限制行业除外。5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这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是指根据《国务院关于做好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8〕5号)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改进小额担保贷款管理积极推动创业促就业的通知(银发[2008]238号)的规定,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6.社区就业实体指在社区由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符合条件的人员自由创业或兴办小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领取了《营业执照》等有关证照,享受就业扶持政策和社区服务等扶持优惠政策的各类服务网点、经济实体(包括公益性组织、非正规就业)。7.期末实有实体个数指报告期末,辖区内实有的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社区就业实体的个数。8.上期末结转从业人数指上个报告期末辖区内所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社区就业实体中实有的从业人数。9.本期新增从业人数指在报告期内,辖区内所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社区就业实体中新增加的从业人数。其中:失业人员、下岗职工是指具有相应身份证明的人员。10.本期减少从业人数指在报告期内离开辖区内所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社区就业实体的从业人员数。11.期末实有从业人数指报告期末辖区内所有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社区就业实体中实有的从业人数。其中:残疾人指期末实有从业人数中符合残疾人标准的人员。(十一)人社统EP11号表1.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指在街道、乡镇、社区从事劳动保障管理服务工作的专(兼)职人数。2.获得职业资格人员指经过鉴定(考核),取得劳动保障协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3.参加社会保险人员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等项社会保险的人数。三、栏目关系(一)人社统EP1号表4宾栏:(1)=(2)-(3),(4)≥(5)。(二)人社统EP2号表宾栏:(3)≤(2);(4)≤(2);(5)≤(2);(6)≤(1)+(2);(7)≤(6);(8)≤(6);(10)≤[(1)+(2)]-(6);(11)≤(10);(12)≤(10)。(三)人社统EP3号表宾栏:(1)=(2)+(5)+(81)+(11)+(13)。(四)人社统EP4号表宾栏:(1)=(2)+(3)+(4)+(5)+(6)+(7)+(8)+(9)+(10)。(五)人社统EP5号表宾栏:(1)=(2)+(3)+(4)+(5)+(6)+(7)+(8)。(六)人社统EP6号表甲栏:(1)=(2)+(7)+(8)+(9)+(10)+(11);(2)=(3)+(4)+(5)+(6)。宾栏:(4)=(1)+(2)-(3);(8)=(5)+(6)-(7)。(七)人社统EP7号表甲栏:(1)=(2)+(3)+(4)+(5)+(6)+(7)。宾栏:(4)≥(5);(4)≥(6);(4)≥(7);(4)≥(8);(9)≥(10);(9)≥(11);(9)≥(12);(9)≥(13);(14)≥(15);(14)≥(16);(14)≥(17);(14)≥(18)。(八)人社统EP8号表宾栏:(19)=(4)+(9)-(15);(16)≤(1)+(6)-(11)(九人社统EP9号表宾栏:(16)=(1)+(2)+(3)-(11)-(12)-(13)-(14)-(15));(3)≥(4)+(5)+(6)+(7)+(
本文标题:就业指标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61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