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是什么?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和。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1.中国古代关于人的学说性善论(孔子思想):认为人天生是善的,因此,通过教育可以使人行善。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好利多欲,追求生理欲望的满足是人的本性,社会必然会发生争夺,一切善的行为都是后天勉强训练出来的。性善恶相混论(杨雄):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相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2.西方近代关于人的学说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揭示人人都享有充分的自然权利。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可以归结为肉体的感受性,而这种感受性在人身上产生“趋乐避苦”的感情,也就是‘自爱’,‘自爱即自私’。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为研究人的自然属性奠定了基础,后来,有人把这一理论引进了哲学领域,把人性也看作是自然选择,弱肉强食。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1)人性与人的本质的区别和联系人性---指人的属性,是人的属性的总称,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指人的本质属性,能够把人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具有独特的属性。(2)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人的生理构造与自然本能社会属性---指人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属性。问题:哪一种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开了人的本质之谜。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诸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人的本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4.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系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即使曾经树立起了正确的世界观,但在人生实践中如果经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人生观的侵蚀,放弃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那么,正确的世界观必然也会丧失。2二、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2,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三、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人生态度与人生观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人生态度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着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要素。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当一个人对人生观作出了某种明确的选择,实际上就在主要的方面决定了他将如何对待生活,决定了他在实践中将以怎样的方式处理各种人生问题。反过来,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如何,往往又制约着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从而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世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庸碌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地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二)端正人生态度有位智者说过:“上帝关闭了所有的门,他会给你留一扇窗。”还有一句话说:上帝只拯救能够自救的人。而我要说,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回首过去,不要悔!面对未来,不要怕!以自己双翼飞翔的鸟儿永远可以飞得更高!四、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1.对几种人生观的分析(1)拜金主义的人生观-----形成基础:资产阶级追求利润,剩余价值的本性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观点:“有钱就有一切”,“金钱是万能的”,“金钱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2)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出发点:从人的所谓“自然属性”出发,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满足个人的肉体与感官的享受;----实质:利己主义和纵欲主义.3(4)权力意志主义人生观----观点:认为权势就是一切,有了权就可以使个人‘位高’,‘名贵’,‘威重’.----追求权力,渴望统治,是人们意志的最高目标,最高价值和最高体现.起源:尼采的哲学思想----超人哲学2.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1)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2)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科学依据---理论依据:——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不要提倡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3.确立正确的人生目的几种人生观为人民服务人生观本质剥削阶级的无产阶级的,私有制基础上;公有制基础上;核心思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基本内容物质享受和以人民的利益为政治权力;宗旨;哲学思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错误的人生观的共同的特征一,它们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反映的都是狭隘的阶级利益,不可能具有无产阶级的宽广胸怀和远大志向,更不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二,它们都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三,它们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夸大了人生的某方面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全面需要。第二节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一、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基础决定、以一种社会制度维系并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理念,具有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自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式上的报告第六部分41.物的价值客体主体评价经济学物质人(有用性)美学艺术作品人(审美价值)2.人的价值客体主体评价社会个人自我价值个人社会社会价值-----指在政治方向、道德观念、人生意义和思想追求上,人们认为最重要、最珍贵、最值得为之而奋斗的东西。------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他人及社会需要所具有的意义,即贡献;二是人从社会得到自我需要的满足。3.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物的价值人的价值单向双向客体,被认识认识的主客体物与人的关系物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二、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一)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二)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物质价值——个体的生活在物质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即个体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对社会、他人和个体自身物质需要的满足所具有的意义。精神价值——个体的生活在精神方面所具有的意义,即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活动及其成果对社会、他人和个体自身精神需要的满足所具有的意义,其具体表现形态是知识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二)人生价值的标准1.价值标准的特征:(1)主观性——这是由个体意识差异性决定的。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同,形成的价值观念也就不同。5(2)多重性(3)客观性(时代性)——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社会大多数人利益的价值标准,它是人民大众总体实践的结果。问题: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最根本的价值标准是什么?(4)主导性——具有指导性、方向性、起着主导地位的是哪一个?3.人生价值评价的原则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社会成员人生价值做到四个坚持:三、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一)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2.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真理性的主导价值目标相一致。(二)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1.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2.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3.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4.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四、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第三节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人生环境,就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科学对待人生的环境,主要就是要协调好自我身心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有些人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也进行了努力奋斗,但却失败了。什么原因?成功有赖于天时——社会发展规律地利——具体的社会条件人和——良好的人生环境人生环境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赖以展开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一、协调自我身心关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肯定态度多于否定态度;——求知欲强;——能有效的调节情绪,良好情绪多于不良情绪;------健全的人格,有坚强的意志;------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特定的心理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因青年心理上矛盾性反映:1,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2,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3,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64,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因我国的社会环境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等。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同样的乐趣,感受却不尽相同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定位系统”。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基础。提供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结果:有助于大学生坚定自信心,并产生积极体验,在进取中锻炼意志品质,获得承受挫折和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2)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3)积极进行心理调节自我暗示合理的宣泄--文饰、补偿、适度压抑转移关注点视角升华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二、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1.正确认识竞争。竞争无所不在:竞争提供机会,通过竞争认识自我。竞争的消极方面:胜骄败衰鼓励竞争提倡竞争保护竞争2.
本文标题:思修第三章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64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