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是一门科学,是因为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里有自己特殊的矛盾,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科学,则是因为它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着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包含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这两层意思。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正确指导,而且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气息与现代特征。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因此,要完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就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唯一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武器,当然便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例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原理、人的本质的学说、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等。这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当然是最重要的。但是,也必须看到,科学社会主义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而必须灌输的原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不认真学习和把握上述理论,也难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体系。同时,我们观察思想观念领域里的现象,当然不能停留在精神现象的领域,不应从思想、概念本身就事论事地去分析根源,而应当从物质生活领域中,从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中去分析根源,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可缺少的理论基础。要用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建设,还必须完整准确地领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精神实质,对马克思主义采取科学的态度。而不应当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不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条件下讲的话,不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到处搬用。比如,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的视野主要在欧洲,《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人类历史演进的几个阶段,主要是根据欧洲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概括的,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五大形态”发展的必然规律,更没有将“五大形态”作为世界各国民族社会发展的一般道路。要正确和全面地理解为什么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总是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那就必须同时深入学习和完整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才会懂得我们为什么可能而且必需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怎样跨越的问题,从而也才会从中得到理论启迪,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信念。同时,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是把二、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学科建设“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等待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等待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强调,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创造活力。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待马克思主义,有个学风问题:究竟是从本本出发,还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和优良学风,一直把是否实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统一作为党是否成熟以及成熟程度的标准来看待。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仍然必须发扬这个优良传统。一方面,要牢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另一方面,又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特别要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直接理论依据我们应当在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对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最密切,应用得最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直接依据的那些基本原理和理论。一般教科书列出了4条、5条、6条不等。我们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就必须深刻理解、领会以下十条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他们经过对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考察,第一次以所有制形式即生产关系的类型为科学标准,概述了社会历史演进的几个阶段(即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封建主义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所有制),标志着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理论的初步形成。后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生产关系为核心,以社会基本矛盾为主体,对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完整的经典的表述,标志着这一理论的成熟。《资本论》的出版,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运用和深化,使社会形态理论通过验证由“假设”变为科学,表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说明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的基本内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直接推动的,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又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任务,不是描绘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运动,而是揭示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中的客观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社会形态理论中,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认为,任何民族、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都要受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客观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又坚持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化。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开始了对东方社会的研究,他通过与西方社会的初步比较,认识到东方社会结构与西方社会结构不同,他首先声明《资本论》中所作的分析不能作为判断俄国前途的依据,进而作出了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径直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晚年继续探索,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完整体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俄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事实,是对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印证和发展。1989—1991年苏联和东欧发生解体和剧变后,国外一些学者因此又认为经济文化较不发达国家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这些论调不仅被这些国家在革命胜利后经济文化获得迅速发展的事实所驳倒,而且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设想。邓小平理论全面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使已经跨越了“卡夫丁峡谷”后的我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社会主义优越性有希望得以正常发挥。当代资本主义由于新的科技革命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经济、科技最发达的一些国家(如美国),知识经济已开始代替工业经济。在这样的条件下,《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是否过时了呢?只要我们牢牢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性质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便会看到,《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矛盾,并没有、也不可能由于知识经济的出现而消失。当然,资本家剥削的形式改变了,已由过去以剥削绝对剩余价值为主转变为以剥削相对剩余价值为主了。剥削形式的改变并非剥削本质的改变。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必然存在和发展,尽管斗争是长期的、曲折的,但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或迟或早总会成熟,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历史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共产党宣言》通过分析无产阶级的阶级特性和历史地位,进而指出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她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埋葬者,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她要最终消灭一切私有制;只有解放全这一理论从总体上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内容和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服务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定信念,来自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无产阶级政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培育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它体现并保证着各项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与否,都要以是否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为根本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大小,也要看它对人们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增强人们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人们的社会二、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唯物史观最根本的原理,它科学地回答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揭示了唯物史观的实质。马克思主义认为,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形态,总是在既定的现存的条件下创造历史的。“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卷第695页。“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它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当然也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存在和发展。一切以往的社会意识,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意识反映着经济基础,又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1卷98页。社会意识被经济基础所决定,但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它的发展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平衡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4卷第704页。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其中政治思想对其它意识形态影响最大,处于社会意识的核心地位,往往成为经济条件与其它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中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它或者促进社会进步,或者阻碍社会发展。“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第1版,下册第839页。)上述原理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既被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
本文标题: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768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