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内容要点解析及使用建议
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内容要点解析及使用建议一、世界近代史(下)由一于《课标》要求以及对学习内容和课时安排的需要,世界近代史部分教学内容在本册只有两个学习主题,即承接上册的第五学习主题和第六学习主题及一个主题活动(两次世界大战史综合学习)。第五学习主题讲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包括大战爆发的原因、大战进程中的重大战役、大战的后果及其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争夺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日益加剧,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1914年发生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巴尔干半岛这个火药桶,开始了长达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最终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结束,但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同时也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主题共安排2课。第1课:主要讲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力对比发生变化而导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以及这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严重后果。其中第一子目“主要资本国家实力的变化”是《课标》未作要求的,本子目虽安排为阅读内容,但实际上它是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而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具体原因,所以我们认为应该要求学生了解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标》要求简述“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组成国及相关条约的主要史实,在“三国同盟”子目下教材较为详细地讲述了这个同盟形成的过程。在这个子目下,教材还简略地指出了三国同盟各组成国之间的关系:主角是德国,奥匈是依附德国的伙伴,而意大利则是暂时的和动摇的同盟者,这也为后来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埋下了伏笔。此外,教材安排了两段“小字”,分别介绍了《德奥同盟条约》和《德奥意同盟条约》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理解三国同盟形成过程中各组成国之间的矛盾与利益冲突。在“三国协约”子目下,主要叙述了三国协约的形成过程及其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为了讲清楚三国协约的形成,教材也安排了两段“小字”,分别介绍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主要内容,以便于学生理解三国协约形成过程中各组成国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及条约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就能使学生通过教材正文、结合“辅栏释义”等对两大军事集团所形成的严重后果有所理解,以达到《课标》对这一课的基本要求。第2课:紧承第1课内容,在前文讲述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基础上,继续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程、结果及其影响,其中大战的进程重点讲述凡尔登战役。在第一子目“萨拉热窝事件”下,教材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线的萨拉热窝事件的过程和影响,使学生按照《课标》的要求认识到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限于篇幅,教材对该事件的相关背景未作交待,这里作一补充:20世纪初,奥匈帝国吞并了巴尔干半岛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这两个地方的人民希望摆脱奥匈的统治,并与塞尔维亚合并。奥匈帝国不仅反对塞尔维亚的扩大,还蓄意消灭它。俄国则把塞尔维亚作为自己争霸巴尔干半岛的前哨。所以在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冲突的背后实则酝酿着奥匈和俄国的冲突,即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斗争。巴尔干地区成为帝国主义矛盾的焦点和欧洲的火药库。萨拉热窝是波斯尼亚的首府。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在其吞并不久的波斯尼亚邻近塞尔维亚的边境地区,进行了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军事演习选定在6月28日是具有挑衅性的,因为6月28日是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联军在1389年被土耳其军击败的日子,被定为塞尔维亚人的“全国哀悼日”。但关于对萨拉热窝事件和普林西波的认识,教材给师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留白。对萨拉热窝事件的看法和认识,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关于萨拉热窝事件,目前仍是一个在不断加深认识和深入探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过去我们站在被侵略者一方的立场上,对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对普林西波的行为持一种同情、肯定、支持和赞赏的态度。但目前全世界正在进行的反恐斗争却对这一评价原则提出了挑战:即以国家名义、在战争状态下进行的针对交战国领导人的捕杀行动(如美国在伊拉克进行的“斩首行动”),同秘密组织或个人在非战争状态下对敌对国领导人进行的暗杀行动是否应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然我们己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活动,那么我们就不应陷入其悖论之中。考虑到这样一个时代背景,教材在讲述萨拉热窝事件时,把这样一个目前仍在探讨中的问题,留给教学实践中的师生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发言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也要注意正确引导。教师可视教学实际而暂停讨论,将更深入的讨论延续到“主题活动三:我看萨拉热窝事件”中进行。此外在这个子目下还涉及到主要参战国的宣战、一战的全面爆发和欧洲战场的三条战线以及战争的三个阶段。紧接着,教材以“凡尔登战役”为例,再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突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这个子目下对战争结束的时间和战争的性质作了说明,尽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是在整个战争中只有从属的意义。从战争的全局来看,这次大战是两个帝国主义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对于战争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但重点在于一战带来的巨大损失和重要影响,而这两方面教材都有具体介绍。本主题安排了一次“辩论会:我看萨拉热窝事件”的主题活动,活动时间为1课时。通过本主题活动巩固和拓展有关“萨拉热窝事件”的历史知识,并引发学生思考突发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对人类和平的威胁。通过辩论会的方式,寓教育于辩论之中,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和谐民主的话语环境,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整理相关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材料说明观点的能力。让学生通过主体参与去感知历史、体验历史,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第六学习主题主要讲述近代科学与思想文化,这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集中体现。人类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和人类精神的进步与升华的过程。其中精神的进步与升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上,它包括思想理论、文学和艺术等各个方面。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涌现出了一大批可以称之为“巨人”的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同那些叱咤风云的政治人物一样,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一笔最珍贵的历史遗产。本主题共安排2课。第1课主要是简述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等人的主要成就,认识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本课的导语中实际上已首先分析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原因。而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者牛顿和达尔文”这个子目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集大成者,他最主要的成就是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建立了经典力学基本体系。而达尔文是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他杰出的贡献是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提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基本规律,是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教材小字部分对两人从事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有相应的介绍,可以用于启迪学生。在“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这个子目中,教材在正文部分、小字部分和“史海拾贝”中对爱因斯坦的生平和成就等相关情况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在这一子目中,编者所要强调的是,相对论的提出,远远超出了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对整个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使爱因斯坦一举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终结者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开创者。第2课:主要涉及近代思想和文学艺术成就。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封建的启蒙运动。教材用大小字结合说明了启蒙运动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影响和意义。教材没有交代启蒙运动的背景,对此可以稍作补充。让学生在了解了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后,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这也是《课标》的要求。近代文学艺术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对于初中学生,重在了解与赏析。在文学方面,教材主要介绍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莎士比亚和伏尔泰以及他们的主要作品。在近代同样取得辉煌成就得还有绘画和音乐。在绘画方面重要选取了达芬奇和凡·高这两位各自代表他们那个时代绘画最高成就的巨匠。在教材的彩图部分就有反映两人风格的各自代表作《最后的晚餐》和《向日葵》。在音乐方面,贝多芬的创作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教师可结合“史海拾贝”来介绍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这个交响曲,条件不具备的可以讲解的方式介绍此交响曲产生的背景与经过。二、世界现代史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学阶段一般未作现当代史的划分)。按照《课标》的要求,共安排了七个学习主题,目标是引导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增强学生的国际意识,用宽广的世界眼光比较中外现代化的异同。世界现代史主要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中学阶段一般未作现当代史的划分)。但长期以来,史学界在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问题上一直存在分歧与争论,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由于正确划分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问题是构筑一个学科世界史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必要先就这一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和说明。就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言,史学界以齐世荣先生为代表的多数学者认为以1500年左右为开端是比较合理的,因为在1500年左右,世界已经具备了近代社会赖以存在的两大基础,即科学基础和哲学基础,科学革命奠定了近代社会的物质基础,而哲学革命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意识形态基础。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具体的年份,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未尝不可。中国学者事实上承认这“比较符合和接近事实”,但又容易被斥之为“欧洲中心论”,这种简单的批评当然无法令人信服。在批判“欧洲中心论”时,也不应抹杀欧洲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事物的辩证法就是如此。如果说以1500年左右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能较好地体现近代史的内容和发展规律的话,那么以20世纪初为标志,则比较能够清晰地反映世界现代新时期的到来。在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上,中国史学界也一直存在分歧与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以十月革命为开端还是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开端的两种观点上。以十月革命为开端强调了社会主义文明的诞生,而没有反映出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重大史实,因而也没有反映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的开始。而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开端的提法则太笼统,缺乏一个明确的历史座标。现在看来,以20世纪初为标志是比较恰当的,因为有几件大事合起来可以构成新时代的开始:如帝国主义的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以及美国和日本的崛起等,应该说这种分期是科学的,但若能以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确切的年代作为开始的标志那就更好了。有人认为,事实上存在这样一个年代,那就是1905年。因为标志帝国主义诞生的三次初期战争中的两次(英布战争和日俄战争)是在1905年结束的;1905年左右,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已经放弃了暴力革命,走上了议会斗争的通道路;1905年俄国革命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总演习,同时结束了1871年以来资本主义相对和平发展的时期;1905年俄国革命唤醒了整个亚洲,被视为亚洲觉醒的标志;1905年在科学发展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表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以上学术界的争鸣仅供大家参考,希望有助于各位开阔思路,加强思考。其实,我个人认为还有与分期相联系但比分期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如按照什么样的总体思路理清世界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是全球化的思路?还是现代化、整体化的思路?任何划分都是人为的、相对的,也并不一定要与世纪一致,取决于哪种划分更接近于历史的实际,更能反映历史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规律。本教材依据课标编写,未采用新说,但回避了十月革命成为世界现代史开端这样的定论,这是需要各位老师加以注意的。第一学习主题是关于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17年发生于俄国的伟大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次获得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本文标题:川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内容要点解析及使用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0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