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代表作。相传为老子所作,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退,孔子曾向他问礼。《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出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此书的成书年代,大概在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之间,到战国中期的时候,已经流传开来。全书分为上下卷,前37章为卷上,后3844章为卷下(有的版本卷上题名《道经》,卷下题名《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老子的哲学不仅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等深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方面的基本素材。从整体上看,《老子》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它体现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指导都有普遍的意义。一、老子之道的含义《老子》五千言,旨在明道。道有着十分丰富的蕴涵,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把它讲清楚。学术界已经公认道的多意性,并对道的不同等次上的含义作了概括。老子的道不仅抽象程度高,而且将其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他的道来自于天道,但比天道根本。《老子》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是老子接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且无形,自在而永恒。运行不止,循环往复,可以称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道的变化永恒不息,这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之根。老子还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系冥系,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实体,恍惚而不明确,单是隐约间可以看到迹象……从今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除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端。张松辉认为道就是万物总规律及由此引申出的原则、道理、方法等等。道的本义是道路,我们从某地到某地,必须通过一条道路。于是在词汇相对贫乏的古代,道就由“道路”义引申出另一种含义,那就是规律、原则等等。老子反复说明,道是确实存在真实可信的,但又没有意识,没有形象。人们可以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又无法用眼睛等感官去感知它。“道”作为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它究竟是什么,学界有着太多不同的解释。熊铁基先生在《中国老学史》中总结学界的观点说:《老子》的“道”究竟是什么意义?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几个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其次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第三就是讲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首先,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道是根本,也是天地万物之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什么样子呢?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尽管道的存在是绝对的,确实的,这个“道”无形、无声、无象,虽然混混沌沌、恍恍惚惚、窈窈冥冥,却“有象”、“有物”、“有精”,说明万事万物是真实的物质存在。这样,天地万物的物质本原,就是“先天地生”、“惟恍惟惚”的“道”。老子说:“道冲,而用之或不。渊兮,似万物之宗。”(《老子》第四十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老子》第一章),说的就是天地万物本原。因此,“无”是天地的初始,“有”是天地万物的根源。由“无”至“有”,是“周形而不殆”的“道”在运动中从无形质发展到有形质的转化过程。“无”不是虚无,“有”也并不是具体的实物,他们是“道”在不同运动阶段的表现。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那么老子是怎么叙述由“道”这个宇宙的本原、万物之宗产生天地万物的呢?老子用“谷”来形容道体虚空、无形无象而又能包容一切。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第六章)他认为,大道虚空而且恍惚,但它那神妙莫测的运动变化却从未停止,这便是微妙玄远的母性。这种母性的门户,便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其次,道是宇宙万物发生、存在、发展、运动的规律。《老子》中有这方面的含义也是毋庸置疑的。“道”不仅创生万物,道也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得的。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可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就是受到规律的惩罚。它“独立而不改,”(第25章)。“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认为自然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无不依照着规律运行,而总规律就是“反”。事物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变化,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始的状态,这一规律可作为我们人类行动的准则。“反”蕴涵了对立转化的规律,老子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都是在相反相成的状态下逐步完成的。看起来完全相反的事物,事实上都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二章)。老子发现,一物之中包含着否定性因素,在事物发展和转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该物发展到极点时,否定性成分变为主导,该物便转化为其反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负为奇,善复为妖”(《老子》第五十八章)“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第七十六章),由反入正。既然对立事物总是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那么为了达到正面目标,就必须从反面入手,走迂回的路。“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敞则新,少则得”(《老子》第二十二章),“反”蕴涵了循环运动的规律。“道”的运动是循环反复的,循环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再次,“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准则、规范。文中提到:“天下有道,却走马为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第46章)“道”将先秦哲学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扩展到对宇宙本原、生命体的追溯、探索、思考。老子认为在世间万物产生之前,存在着一个超越时空的实体—“道”。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守道的法则。他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又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德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形而上的“道”虽然不能直接接触到,但是它的存在却可以对人生进行指导,这就是“德”。因此,老子的“道”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道德修养。他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一章)“德”就是“道”的体现和本性,宇宙万物都由“道”而生,自然也体现了“道”之“德”。道在物中,就是物的本性,可称为“物之德”;道在人中,就是人的本性,可称为“人之德”。可见,“人之德”是直接体现了“道”的本性。因此人只有遵循了道,才能具有一种真正的“德性”。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质与精髓。
本文标题: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1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