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妊娠合并淋病疾病概述淋病是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也可表现为眼、咽、直肠的感染及全身的感染。淋病传染性强,潜伏期短,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淋菌是呈肾形的革兰阴性双球菌,常成双排列,离开人体不易生存,一般消毒剂易将其杀死[1]。临床表现约20%—80%的淋病病人无明显症状,多数孕妇也无症状。孕妇淋病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仍是宫颈炎,其他尚有尿道炎、尿道旁腺炎及前庭大腺炎,但约7%—10%的孕妇只有直肠携带淋菌。淋菌性宫颈炎如不及时治疗,可继续传播给性伴侣,分娩时又可传播给胎儿。在妊12周内,因宫腔尚未被胎囊充满前,宫颈的淋菌可上行至输卵管致急性感染。在诊断妊娠期急性输卵管炎前,一定要除外急性阑尾炎,附件肿物扭转或输卵管妊娠。妊娠期播散性淋病远较非妊娠期多见,约占所有淋菌性败血症的40%—50%。淋菌进入血循环后,首先表现为发热、寒战、倦怠等,约半数在指端远侧起脓疮。此外,有游走性关节痛,随之发展成关节炎或滑膜炎。上肢关节受损较下肢多见,其中以腕与手关节最常见。可同时并急性淋菌性心内膜炎。此外,妊娠期淋病中,非下生殖道淋病较非妊娠期多见,如淋菌性咽炎与直肠炎,可能和妊娠期性行为方式改变有关。对妊娠的影响妊娠期任何阶段的淋菌感染对妊娠预后均有影响。妊娠早期淋菌性宫颈炎,可致感染性流产和人工流产后感染。妊娠晚期早产、胎膜早破、羊膜绒毛膜炎与产后感染亦较无感染者多见。淋菌携带者的早产率可高达14%。分娩期宫颈淋菌感染可引起宫颈粘连而致分娩受阻,但经分离粘连后均可顺产。此外,胎儿在经过感染孕妇的宫颈时,易得淋菌性眼结膜炎或败血症。对高危孕妇在早妊娠期或初诊时,人工流产前与晚期妊娠期均应作宫颈淋菌的涂片与培养,以及早发现与及时治疗。症状体征孕妇感染淋菌并不少见,约占0.5%-7%。妊娠期任何阶段的淋菌感染,对妊娠预后均有影响。妊胎儿感染易发生胎儿窘迫、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甚至导致死胎、死产。产后常发生产褥感染。胎儿幸存经阴道娩出,可以发生新生儿淋菌结膜炎、肺炎,甚至出现淋菌败血症,使围生儿死亡率明显增加。淋菌感染的潜伏期为1-14日,故新生儿淋菌结膜炎多在生后1-2周内发病,疾病病因1.直接性接触传播2.间接接触传播3.生育传播病理生理淋菌绝大多数为男性先感染淋菌再传播给女性,以子宫颈管最常见,同时可以波及尿道、尿道旁腺、前庭大腺等处。淋菌表面有菌毛,吸附于精子进入子宫颈管,并在该处柱状上皮细胞内引起炎症,使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白细胞增多,脓液形成。若病情继续发晨,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或输卵管积脓,直至发生腹膜炎。诊断检查1.取尿道口、宫颈管等处分泌物涂片行革兰染色,在多核白细胞内见到多个革兰阴性双球菌,可作出初步诊断。2.分泌物培养是目前筛查淋病的金标准方法,可见圆形、凸起的潮湿、光滑、半透明菌落,边缘呈花瓣状。取菌落做涂片,见典型双球菌可确诊。治疗方案治疗原则为尽早彻底治疗。遵循及时、足量、规则用药原则。淋病孕妇主要选用抗生素治疗。通常首选头孢曲松钠1g,每日一次肌内注射,并加用红霉素0.5g,每日4次口服,连用7-10日为一疗程。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改用大观霉素2g,每日一次肌内注射,并加用红霉素,剂量、用法同上,7-10日为一疗程。孕期禁用喹诺酮类药物。性伴侣应同时进行治疗。疗程治疗结束后,需复查连续进行3次宫颈分泌物涂片及淋菌培养均为阴性始属治愈。若治疗一个疗程后淋菌仍为阳性,则应按耐药菌株感染对待,及时更换药物。预后及预防在淋病高发地区,孕妇应于产前常规筛查淋菌,最好在妊娠早、中、晚期各作一次宫颈分泌物涂片镜检淋菌,推荐进行淋菌培养,以便及早确诊并得到彻底治疗。淋病孕妇娩出的新生儿,应预防用药,青霉素10万u,每8小时一次静脉滴注,红霉素眼膏涂双跟,每日至少2次。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可以发生播散性淋病,于生后不久出现淋菌关节炎、脑膜炎、败血症等,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2妊娠合并梅毒简介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侵犯多系统的慢性性传播疾病。具有传染性。流行病学妊娠期梅毒的准确发病率尚不清楚。符五良等(1997)在广州随机抽样1697例孕妇,用RPR作血清梅毒筛查,未发现感染病例。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产科门诊1998—1999年两年间,对所有就诊早孕妇用RPR初筛梅毒,未发现感染病例。但2000年产科检出率为1.14‰。上海市妇幼保健所(2001)对29所医院的产科调查,显示妊娠期梅毒检出率为3.16‰,而海南(2001)为6.2‰。现已不限于散在各例报道,有广州吕军等(2001)妊娠并梅毒64例及海南徐艳等(2001)61例报道。均提醒产科医师不能掉以轻心。症状体征患一、二期梅毒孕妇的传染性最强,梅毒病原体在胎儿内脏(主要在肝、肺、脾、肾上腺等)和组织中大量繁殖,引起妊娠6周后的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未经治疗的一、二期梅毒孕妇几乎100%传给胎儿,早期潜伏梅毒(感染不足2年,临床无梅毒性损害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达80%以上,且有20%早产。未治疗的晚期梅毒孕妇感染胎儿的可能性约为30%,晚期潜伏梅毒(感染超过2年,临床无梅毒性损害表现,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孕妇,虽性接触已无传染性,感染胎儿的可能性仍有10%。通常先天梅毒儿占死胎的30%左右。若胎儿幸存,娩出先天梅毒儿(也称胎传梅毒儿),病情较重。早期表现有皮肤大疱、皮疹、鼻炎或鼻塞、肝腺肿大、淋巴结肿大等;晚期先天霉素多出现在2岁以后,表现为楔齿状、鞍鼻、间质性角膜炎、骨膜炎、神经性耳聋等;其病死率致残率均明显增高。诊断检查1.病原体检查在一期梅毒的硬下疳部位取少许血清渗出液,放于玻片上,置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依据螺旋体强折光性和运动方式进行判断,可以确诊。2.梅毒血清学检查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是梅毒常规筛查方法,疾病危害对妊娠的影响1、孕妇极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等问题。分娩的婴儿也多为梅毒患者,表现为先天性梅毒。2、患梅毒的女性通常都伴随不孕症,不孕的几率非常高。3、不经过治疗就怀孕,成功分娩的几率不到20%。4、孕妇在怀孕后感染梅毒,由于梅毒初期的高传染性,婴儿一般都被感染。5、梅毒孕妇第1、2胎常发生流产或死胎,第3胎分娩先天性梅毒儿,第4胎分娩正常活婴。对胎儿的危害1、骨软骨炎及骨膜炎,尤以婴儿时期为甚。2、肝脾肿大、间质性肝炎及骨髓外造血。3、鼻炎、鼻梁下陷。4、慢性脑膜炎、动脉内膜炎、慢性咽炎、中耳炎。治疗方案治疗梅毒的原则是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治疗,用药足量,疗程规则。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同时性伴侣也应接受检查及治疗。3妊娠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简介巨细胞病毒感染是先天性感染疾病的最常见的病因,能引起胎儿、婴儿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尤其重要的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后遗症[2]。病因病理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近年已被列为性传播疾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特征性改变为感染细胞增大,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分别出现嗜酸性和嗜碱性包涵体。病原体CMV在PH5环境中仅能生存1小时,既不耐酸,也不耐热。20%乙醚2小时、56℃30分钟,紫外线照射5分钟均可使CMV灭活。流行病学1、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无症状CMV隐性感染者和长期慢性携带CMV者。2、传播途径:婴幼儿和青少年的主要传播途径为唾液传播(通过接吻),成年男女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通过性交)。母婴垂直传播也是CMV的重要传播途径,包括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和出生后感染。3、易感人群:CMV感染在全世界极为普遍。人体对CMV的易感程度,取决于年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通常年龄越小,易感性越高,病情也越重。症状体征孕妇在妊娠期间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多为隐性感染,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若为原发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胎儿先天异常的发病率高且病情严重。诊断检查由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有赖于病原学和血清学诊断。常用方法有:(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孕妇血清巨细胞病毒IgG、IgM;(2)孕妇宫颈脱落细胞或尿液涂片行Giemsa染色后,(3)D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巨细胞病毒DNA,(4)PCR技术扩增巨细胞病毒DNA,短时间内获满意结果。治疗方案1.于妊娠早期确诊孕妇患巨细胞病毒感染,或立即行人工流产终止妊娠,或等待至妊娠20周时抽取羊水或脐静脉血检查特异性IgM,若为阳性应中断妊娠进行引产,以免出生先天缺陷儿。2.于妊娠晚期感染巨细胞病毒或从宫颈管分离出病毒,无需特殊处理,由于新生儿尿液中可能有CMV,故应使用一次性尿布,或用过的尿布做消毒处理。3.乳汁中检测出巨细胞病毒的产妇,应停止哺乳,改用人工喂养为宜。4.抗病毒药物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孕妇并无实际应用价值,阿糖胞苷和阿糖腺苷8-10mg/(kg.d)静脉滴注可能有效。大剂量干扰素能抑制病毒血症,使病情见好转。疾病预防避免感染。用药安全相比来说,初次感染对胎儿的致畸作用更强,致畸率可达31-40%,所幸这种感染发生的机会不高,只有4%左右。目前对于巨细胞病毒感染还没有根治方法,用于治疗的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但不能彻底清除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的药物有更昔洛韦、膦甲酸钠,其它抗病毒药物如阿糖腺苷、阿昔洛韦、干扰素等对本病均无效,但由于更昔洛韦副作用大,所以除非病情严重,否则不要用药。而且也没证据显示药物可以预防婴儿出现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4妊娠合并生殖器疱疹生殖器疱疹是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特点是生殖器及肛门皮肤溃疡,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70%-90%原发性生殖器疱疹由HSV-2引起,由HSV-1引起者占10%-30%。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主要由HSV-2引起[3]。疾病概述生殖器疱疹又称阴部疱疹,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引起的性传播性疾病。本病主要是通过性器官接触而传染的,病人和无症状的带病毒者是主要传染源。本病传染性极强,本病危害性严重,复发率高,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还可引起女性不孕,流产或新生儿死亡。病原体HSV有两个血清型,即HSV—Ⅰ型和HSV—Ⅱ型。HSV—Ⅰ型称口型或上半身型,属非性传播,主要引起上半身皮肤、口腔粘膜或器官疱疹感染,少数累及生殖道,很少感染胎儿。HSV—Ⅱ型称生殖器型,属性传播,主要引起生殖器(女性阴唇、阴蒂、宫颈等处)、肛门及腰以下的皮肤疱疹。孕妇患HSV—Ⅱ型感染,可传播给胎儿。流行病学1、传染源:人类是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x,HSV)的自然宿主。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HSV携带者,尤其是后者在生殖器疱疹的传播中起重要作用。2、传播途径:HSV通常存在于疱疹病灶和HSV携带者唾液、鼻分泌物和粪便中,主要通过直接密切接触和两性接触传播。3、易感人群:在人群中HSV—Ⅱ型感染极普遍,其发病率与年龄、社会经济条件、多性伴侣的关系密切。症状体征1.初感染的急性型主要通过性交传播。经2-7日潜伏期,突然发病,自觉外阴剧痛,甚至影响排尿和走路。检查见外阴多发性、左右对称的表浅溃疡,周表皮形成疱疹,此型病程约4周或更长。2.再活化的诱发型孕妇于妊娠前经常出现外阴复发性疱疹,常见外阴有2~3个溃疡或水疱,病程短,一周左右自然痊愈。疾病危害1、早期研究认为,如果孕妇在妊娠早期(妊娠头三个月内),首次感染上疱疹病毒,并且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容易发生流产或死胎。但近期研究认为风险并不太高。2、如果孕妇在妊娠晚期(妊娠的最后三个月),首次感染上疱疹病毒,病毒可传播给胎儿,使得新生儿易患上新生儿疱疹,这往往易导致新生儿死亡。诊断检查除根据典型病史和临床表现外,诊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依据有:(1)水疱液中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2)将水疱液、唾液接种在人胚成纤维细胞或兔肾细胞,培养48小时即可作出判断,并可用免疫荧光技术证实;(3)在水疱底部刮片行Giemsa染色后,光镜下见棘突松解,有数个核的气球形细胞和嗜酸性核内包涵体;(4)借助PCR技术扩增单纯疱疹病毒DNA,诊断可靠;(5)酶免法检测孕妇血清及新生儿脐血清中特异IgG、IgM,若脐血中特异IgM阳性,提示宫内感染。治疗方案治疗原则是抑制单纯疱疹病毒增殖和控制局部感染。选用阿昔洛韦每日口服5-6次,每次0.2
本文标题:妊娠合并淋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37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