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孔孟义利观儒家的理想是辅佐明君经邦治国平天下。因此儒家学说中经济思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综合和总揽经济与政治的义利观必然又在经济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利观在儒学几千年的历史中传承不息,是值得我们批判地借鉴或继承的宝贵思想遗产。“义”和“利”的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讲的是道德原则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正确看待和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做人、立身的大事。孔子与孟子的“义利观”都是在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为了从根本上回答人生的目的和理想问题。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原则;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孔孟义利问题上的思想学说,崇义尚道、重义轻利、身任天下,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人生取向,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在孔子的义利观中,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对于人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坚持道义原则。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惟义所在”的价值选择标准,凡事先问:“其所取之义乎,不义乎?”因此认为人的价值集中体现在道德价值上。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是礼崩乐坏的年代,然而他们都是义无反顾的周游列国弘扬道义,坚持“道济天下”,拯世济民。孔孟思想中关于义利问题的论述很多,观点非常明确,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一、道义至上,“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孟子同样认为君子一切行动只能以义为标准,而不能顾及其它,提出“惟义所在”。二、重义轻利。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思想,并以“义”和“利”区分君子和小人,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指出君子和小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君子重道义,小人则重利益。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重义轻利,主张“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提倡人们以“义”为先,追求正义,反对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三、见利思义。孔子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反对见利忘义。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到义,符合道义,亦可以富亦可以贵;不符合道义,不能据为己有,即“义然后取”。孟子也明确的提出不义之利“不苟得”,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货的态度,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孟子认为道德是天赋的,是人心所固有的,是人的良知本性。因此人不能背义取利,不能以利害义,君子不得“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孟子认为人如果有崇高的道义追求和人格,那么万钟的俸禄,华丽的住宅,一切外在的名利,在眼里又算得上什么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高尚的义利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任何时候都要坚守道义,做到道义至上的观点,做到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做一个君子,行君子之德,做君子之事,不要陷于个人的利欲之中,应该要把道义放于首位。姓名:黄瑞嘉专业:12国际商务学号:20122201031029
本文标题:孔孟义利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5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