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学习德国人的匠人精神
学习德国人的匠人精神人才、创新和投入被誉为德国制造业传奇的三大法宝,特别是以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在德国从二战的战败国转变为全球制造业强国的过程中了发挥了核心作用,被誉为德国战后崛起的关键。所谓学徒制职业教育,一般又称双轨制职业教育,是指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要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在企业作为学徒接受技能培养。德国政府和企业正在推行的“工业4.0”战略中,更是强调企业和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需要继续创新,以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挑战。深入研究德国学徒制的运行模式和内涵特征,将为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启示和借鉴。一、以学徒制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基石学徒制职业教育历经百年而魅力不减,成为巩固德国世界制造强国地位的基石,其精髓主要体现在:(一)法律:不断完善以明确各方义务和权力德国的学徒制职业教育,是在《职业教育法》、《学校法》、《就业促进法》、《青年人劳动保护法》等多项法律制度的严格界定下实行的。德国法律明确规定,初中毕业后不再升学的学生,必须要接受三年或三年半的职业教育,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学生既要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到企业参与一线生产进行技能培训。德国从法律层面规定了学校、企业等各方在学徒制实行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保证了青年学习就业等各项具体政策措施的实施。相比于法国单纯的学校培训、英国单纯的企业学习,以及日本美国的企业包办等模式,德国的学徒制以法律为纽带,将教育体系和就业体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企业和学生互惠双赢的良好机制。(二)企业: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导者和最大受益者德国企业普遍认识到,大量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已经普遍将职业教育作为企业中长期投资的重要内容。在学徒制教育体系中,企业都乐于承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工资、培训等费用,保证了学徒制系统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学徒制学生第一年就可以拿到基本工资,之后每年一定程度递增。据统计,每年德国各企业用于双轨制教育的经费将近300亿马克,占年工资总额的四个百分点。企业虽然承担了一定的费用,但保证了其可以获得具有所需技能的员工。(三)学徒:同时获得技能、收入和就业保障学徒制职业教育注重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相结合,接受学徒制教育的学生,具有工厂学徒和学校学生的双重身份,需要每周在工厂接受至少三至四天的技能培训,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学生一般第一年在企业学习基本技能,第二年从事简单的技术工作,到了第三年基本达到企业正式职工的水平,毕业后可以优先进入企业。而且,德国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连接通畅,很多年轻人往往首先作为学徒学习职业技能,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了解社会的实际需求后,再去接受高等教育实现提升。因此,学徒制在德国的接受程度较高,70-8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都会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四)政府:促进供需信息有效对接和双方利益保障为保证接受学徒制教育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并实现充分就业,德国教育部门每年都要发布本年度和下一年度学校毕业生数量,劳动保障部门每年发布本年度和下一年度企业招收学徒工的数量。同时,设立专门机构对供需双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并通过报刊杂志、媒体网络及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据不完全统计,德国目前可进行的职业培训方向已经达到350多种。政府和企业都设有专门的咨询机构,帮助企业和学生之间形成双向选择,并以合同的形式将学徒关系加以确定,保证了企业和学生双方的利益。二、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供给状况堪忧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地区各行业却面临技术人才缺口高居不下的严重局面。究其根本,在于我国制造业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供给。(一)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已成为制造业发展当务之急过去30多年,我国经济一直高位运行,人口红利功不可没。随着我国劳动人口数量逐步减少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日渐式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表明,2014年末,我国大陆劳动年龄人口为9158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人口红利拐点已经出现,我国的劳动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明显削弱。例如,耐克、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多家跨国企业,已经逐步完成了在东南亚等地区的生产布局,国内多家服装纺织企业也开始将订单向外转移。为缓解劳动力缺失问题,很多地区开展了所谓的“机器换人”行动,然而,机器只能替代部分低端劳动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技能人才问题。如何加快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已经成为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当务之急。(二)技能人才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提速的关键时期,同时,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深刻影响了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相对滞后,部分高端领域人才培养完全缺失,已经成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以数控机床为例,我国职业学校的数控人才培养体系只能满足经济型或初、中级水平数控机床操作人员的需要,对高端数控技能人才的培养严重不足,掌握多轴联动数控设备和数控多轴加工技术的数控高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企业难以找到适用的技能人才,影响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三)现行的职业教育制度越来越难以满足制造强国建设的需求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体系和教学模式等,往往延续高中普通教育或高等教育的知识灌输模式,既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没有考虑企业和产业的实际需求,导致我国在毕业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制造业人才匮乏现象却未有根本改观。而且,从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大幅度降低,多数职业学校存在设备不足、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学生接触掌握的设备往往落后于企业实际若干年。教师队伍建设落后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则更为严重,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缺乏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很难给学生具体实用的操作指导。(四)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亟待形成“人才=高学历”的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人们的观念中,学历高往往与收入高、素质高、社会地位高联系在一起。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高等教育入学门槛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中学毕业生选择了接受高等教育,中专、职业技术学校等职业教育面临生源困境。同时,职业教育之间、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衔接不畅通,学生选择中等职业学校后,难以继续升学获得高职或高等教育,缺少上升和进步空间,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积极性。与我国情况截然不同是,在德国、瑞典等欧美国家,学生很愿意从事一些技术性的工作,家长也乐于将孩子送至职业教育学校,使得职业教育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三、加强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一)针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学徒制试点国务院2014年2月26日审议通过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草案)》中,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应以此为契机,针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工业基础行业等技能人员缺口较大的重点领域,收集重点企业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统一协调、积极开展学徒制职业培训模式的试点示范工作。(二)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育体系目前,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的教育体系中,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往往较为滞后,难以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应充分借鉴德国学徒制教育体系的运行模式,明确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导、政府监督、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由企业、学校、政府部门联合制定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确定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三)推进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对于增材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由于产业发展迅速,人才培育体系相对滞后,导致技能人才缺口激增,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建议根据行业发展实际情况、未来市场需求,系统梳理高端技能人员缺口,充分发挥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与人才优势,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办学,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对先进制造业高端技能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的高级技能专门培训。(四)逐步改善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目前,我国高职高专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多为不具有行业一线工作经验和实际专业技能的师范院校毕业生,难以教授实践性技能,有待改善的技能人才使用环境更是阻碍了我国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应根据制造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大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着力促进具备专业技能和操作能力的企业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讲课或任教。同时,要逐步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对在技术攻关、技术革新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进行破格提拔。德国,不仅是诗人、思想家和作曲家的国度,更盛产科学家、工程师、技师,并以其登峰造极的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和汽车业而享誉世界。这是一个理性和浪漫同举并重的民族。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制造业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的关键制造设备还是依赖德国等发达国家。此外,我们引进德国设备、零部件和工艺,却不能造出原装(德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开展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再造。德国制造的产品特性在中国,与“德国制造”最有渊源的城市,莫过于自1897至1914年曾经作为德国远东地区殖民地的青岛市。提及这段历史,中国人心中伴有隐痛,德国人心中伴有惭愧。而这段历史,客观上却促进了青岛的工业发展。而今,青岛啤酒、海尔等青岛品牌,还承载着“德国制造”的文化内涵。据《青岛早报》报道:2006年,德国商人亨利安来到青岛投资生产大型齿轮。而在他之前,亨利安家族已经有三代生产齿轮的历史。2010年6月,亨利安80岁的父亲来到青岛,父子两人游览到江苏路基督教堂时,走进塔楼里看到了教堂钟表依然在正常使用。亨利安说:“当我们在钟表上看到‘J.F.WEULE’这几个字,父亲就很激动,因为这是德国100多年前就有名的钟表制造商。100多年前,J.F.WEULE钟表的齿轮,都是我们亨利安家来供应。”保证钟表正常运转的齿轮有小有大,总共20多个,每一个都如102年前设计者设计的那样,严丝合缝,正常运转。教堂工作人员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维修过这座钟表,就是每三四天都要给这些齿轮涂抹一次机油。亨利安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是我的曾孙一代了。”不仅如此,青岛啤酒厂100年前德国制造的酿酒设备、电机、变速箱、标贴机和选麦机等,至今还能使用。青岛老市区100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污分离,设计合理,无论多大雨量都能正常运行。昔日德国总督府的家具、吊灯等每个细节的工艺都正如今天解说员面向参观者津津乐道讲解的那样神奇,引起听众阵阵唏嘘。无论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还是今天的奔驰、宝马、双立人刀具,“德国制造”具备了如下四个基本特征:耐用(Haltbarkeit)、可靠(Zuverlaessigkeit)、安全(Sicherheit)、精密(Praezision)。这些可触摸的特征,是德国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外显,而隐含其后的,则是“德国制造”独特的精神文化。德国制造文化内涵及关键因素对比分析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是其精神文化的焦点和结晶。“理性严谨”是黑格尔、康德的哲学;“理性严谨”是卡拉扬的手;“理性严谨”是德国足球;“理性严谨”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其在制造业的具体表现,则可归纳为六大行业文化。1.专注精神在德国,“专注”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
本文标题:学习德国人的匠人精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7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