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2011至2015年中小学教师第三阶段继续教育师德教育培训《教育教学师德修养案例研究》主讲人:李吉艳2绪论师德培训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师德培训的加强与改进的关系问题。以新的视野来审视我们的师德培训,在审视的基础上加强师德的培训。第一节: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一、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的必要性。1、教育活动的道德性决定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必要性;2、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教育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1)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教师的工作态度;(2)教育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3)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影响学校的工作效率。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1、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2、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1)职业倦怠,缺乏工作热情(2)从教不廉,价值取向功利化(3)缺乏合作,团队意识不强(4)道德失范,只教书不育人第二节:透视教师职业道德的新视野3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教师职业道德(一)市场经济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2、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二)主体性的教师职业道德(三)多元和谐的教师职业道德:理想主义价值观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整合;1、现想主义的教师价值观2、现实主义的教师价值观3、两种价值观的整合二、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性的教师职业道德(一)信息化与学习型社会中的教育服务者(二)服务性的教师职业道德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专业化背景下的教师职业道德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职业道德(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与“学生为本”1、“以学生为本”的内涵(1)以“学生为本”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肯定(2)“以学生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3)“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教育的方法论2、学习方式的变革4(二)“以学生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1、尊重学生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感情投入二、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职业道德(一)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二)教师专业化中的教师职业道德1、职业认同与责任感2、自我发展3、自我反思4、创新能力5、合作精神第一章:教师职业与教师职业道德第一节、职业与教师职业一、职业(一)职业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二)职业是社会对人的角色安排(三)职业是人自我实现的途径二、教师职业(一)教师职业是一种富有个性角色特征的职业1、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52、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3、教师角色具有个体创造性4、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5、教师角色具有弥散性和模糊性(二)教师职业是一种具有特殊社会作用的职业1、教师职业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贡献是其他职业不可取代的2、教师职业对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也有独特的贡献3、教师职业对人的成长发展也起着独特的作用(三)教师职业是一种正在迈向专业化的职业第二节: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特殊性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一)道德与职业道德(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征(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更具有全面性,先进性(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空间更具有广泛性(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深度和时间更具深远性(四)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结果不产生直接的功利效益(五)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条件对劳动者心理品质有更高的要求第三节: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6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功能(一)教师职业道德的认识功能(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功能1、教育功能2、调节功能3、促进功能4、行业保护功能第二章: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第一节:中国教育史上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一、中国古代教师职业道德发展(一)先秦时期教师职业道德1、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2、春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教师职业道德(二)秦汉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三)唐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1、唐宋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2、唐宋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四)元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1、元明清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征2、元明清时期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7二、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一)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1、中国近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特征2、中国近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第二节:外国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一、国外古代教师职业道德(一)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1、斯巴达教和雅典教育2、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二)中世纪封建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1、中世纪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2、中世纪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师职业道德(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1、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特点2、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二、外国近代教师职业道德(一)西方近代教师职业道德特点(二)西文近代教育家论述教育与教师职业道德三、现代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一)苏联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二)美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8(三)日本教师职业道德发展概况(四)联邦德国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状况第三章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态度职业态度—指人们如何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是否认同和追求职业岗位所联系的社会价值。把教师作为事业的态度应体现在:1、树立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基础2、追求以人为本塑造美好心灵的职业理想—动力3、培养不求功利、对祖国和社会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责任意识—保障第一节教师的敬业精神一、敬业精神的内涵9敬业的理念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才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使命,正当地获取财富,实现自我职业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掌握了敬业理念的人。敬业精神既有实际行为的一面,表现为积极投入事业、勤奋努力工作、尽职尽责地服务理念,同时又体现为一种人生价值观。它是行为和价值的统一或者说是生活世界与意义世界的统一。二、敬业精神的具体内容(1)服务意识(2)竞争与协作意识(3)创新意识(4)奉献意识三、敬业精神的社会价值(1)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基础与核心,是职业道德建设的落脚点(2)敬业精神是社会协调发展的纽带桥梁,是整合社会资源的关节点10(3)敬业精神是巩固文化成果的现实支撑,是社会风气改善的切入点四、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敬业精神的特征:时代性、主体性、公众示范性、社会交往性。敬业精神的时代发展意义:提倡敬业精神,有利于社会结构的有序化协调发展;提倡敬业精神,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五、敬业精神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客观要求教师的敬业精神就是对自己所从事专业工作发自内心的体认和崇敬。(1)新世纪的机遇与挑战需要教师的敬业精神(2)敬业精神永恒的教师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第一,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迫切需要教师们的无私奉献,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第二,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永远求索和创新,完全地把知识奉献给学生。受教育者的心理的现状1、渴求知识与厌学情绪的矛盾2、择业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113、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与现代的道德伦理观的矛盾4、享受与创业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一是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相结合。主张在无私奉献的前提下,索取自己的劳动报酬,倡导奉献精神、公仆精神,弘扬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二是树立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和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等态度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的观念。三是加强对学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突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帮助学生们从科学理论高度把握人生价值的实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节教师的责任意识职业责任,就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必须承担的职责任务,它往往是通过具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职业章程或职业合同来规定的职业责任的特点:1、具有明确的规定性;2、职业责任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3、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职业道德责任,主要是从职业责任中引申出来的,因为职业责任明确规定了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在职业活动中,当涉及到人们以什么态度并如何对待和履行自己的职业责任时,职业责任成为职业道德责任。12一、教师责任与责任意识(一)教师责任第一,教师必须自觉地做到对学生负责第二,对学生家长负责第三,对教师集体负责第四,对社会负责(二)教师责任意识教师责任意识,指教师对于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其要求的觉察与认识。教师责任意识是激发责任行为、提高教师素质、实现教育理想的中介环节,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二、责任意识的心理机制(一)教师责任意识的构成:责任认知、履行责任的自我评价、责任行为的调节(二)教师责任意识的层次:自控层、他控层、无控层。(三)教师责任意识形成的心理过程13三、教师树立责任意识的意义1、良好的责任意识是教师教育活动的巨大鞭策力量2、良好的责任意识可以调解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冲突。3、良好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高尚道德品质。四、教师责任意识向责任行为转化1、完善社会支持系统。2、加强学校民主管理。3、改革教师专业教育。第三节教师的职业理想一、职业理想及特征(一)职业理想的含义职业理想,就是体现着一定社会的职业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是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职业劳动者个体意识及社会意识中的集中反映。职业理想分三个层次:14初级――目的是为了过日子;中级――目的是为了施展个人才智;高级――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承担社会义务。对于同一个人,其工作目的完全可以是谋求生存、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者共存。(二)职业理想及特征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领域中的向往和追求,具有以下特征:第一,职业理想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职业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第二,职业理想具有客观性和积极性。职业理想是从职业道德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并在职业道德实践中得到实现。第三,职业理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职业理想是在职业道德实践中产生的,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二、职业理想的作用1、职业理想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和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目标。2、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重要的精神支柱。3、职业理想是职业劳动者成就事业的强大推动力。154、职业理想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三、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实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理想表现为教师的:事业心、职业责任感、工作积极性。在教师职业的选择问题上,应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要把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2、正确对待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3、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苦与乐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体现了教师道德要求的本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热爱教育事业;2、热爱学生;3、献身教育事业;4、勇于同一切危害教育事业的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5、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第四章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教师对于学生的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爱生意识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这种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16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一节爱生意识一、师爱的内涵热爱学生,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也是人民教师必备的道德素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非血缘关系的爱;是教师所特有的一种宝贵职业情感,它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源于对教育对象的深切理解和期望;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释放和表达;是一种充满科学精神的、普遍、持久而高尚的爱;是师德的灵魂。师爱除了是教师的一种道德素质外,还是一种能力:创造爱的环境的能力、把握爱的分寸的能力、引导学生敏于感受、正确理解、善于表达爱的能力等。二、师爱的意义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17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三、师爱的表达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做到爱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达到“不教而教”。爱成了
本文标题:师德修养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7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