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认知能力直接制约与影响学校体育的效果和质量。一、认识学生的身体发展1.学生身体形态发育的主要特点(身体形态是身体外部形状和特征,身体形态发育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学生身体形态发育出现两次高速增长阶段并且具有不平衡性存在身长体轻的特点。)2.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的主要特点(神经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呼吸系统(胸廓呼吸肌呼吸频率肺容积)、心血管系统)3.学生体能发展的主要特点(表现出明显的波浪性和阶段性。根据学生体能增长速度的特点和增长速度的基本趋势,可将学生体能的发展分为快速增长期、慢速增长期、稳定期和下降期。在体能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一个连续的增长速度较快的时期,而且还有一个体能发展的敏感期,即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阶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二、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作用1.促进身体形态正常发育,养成正确身体姿势2.全面发展体能(与健康相关的体能和与运动技能相关的体能)3.提高机能水平4.提高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三、学校体育中促进学生身体发展的基本要求1.根据学生生长发育规律,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2.根据学生身体机能发育特点,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第二节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一、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心理发展是学生个性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意志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1.认知发展的特点(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思维)2.情感与意志的发展(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意志:是人们自觉的客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3.个性发展的特点(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两方面)个性心理特征是由气质、性格和能力三个方面的因素组成,其中气质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性格主要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影响决定的,气质和性格共同对一个人的能力产生影响。能力的发展有块又慢,不同个体有高有低)个性倾向性是由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构成。二、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1.促进智力与能力的发展2.调节情绪,缓解心理压力3.有助于情感的发展4.锻炼意志,增强进取心5.培养与形成健康的个性三、在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1.把心理发展渗透到学校各项体育活动中2.激发运动动机,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3.认识和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个性第三节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一、认识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能力二、学校体育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1.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抵抗挫折的能力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规范及协作精神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三、.学校体育中加强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1.营造民主的体育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2.优化学校体育环境,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空间3.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4.广泛开展学校体育竞赛,培养竞争与协作意识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第一节学校体育的结构一、运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课余体育竞赛)。二、健康教育三、教育活动和家庭中的体育1.教育活动中的体育2.家庭中的体育第二节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一、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本质学校体育目标集中体现人们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编制,体育教学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课余运动训练开展中的体育价值的理解,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的具体化。1.学校体育目标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终结性2.不同指向的方向性3.激励进取的前瞻性4.具有一定的曲折性二、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汉语中通常将“目的”解释为“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想要获得的结果”;“目标”则解释为“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目的”带有最终的意思,而“目标”则带有层次性、阶段性。整个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的结构是: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目标、课余运动训练目标等。第三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一、制定体育目标应考虑的几个因素1.学生的需要⑴从内容维度上看,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⑵从时间维度上看,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和学生长久的需要。⑶从学习的性质来看,包括学生天赋的自发需要和学生在后天体育构成中形成的自觉需要。2.社会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校提出的要求。⑴从时间的维度来分,可以分为:社会的现实需要与未来需要;⑵从空间上来分可以分为:家庭、社区、民族、国家的需要。3.体育学科的功能与发展学校体育主要是在室外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和运动教育,强调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正确态度行为的形成等。学校体育的主要手段,是体能的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参与运动的行为。一般认为体育学科具有以下功能:①增强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②提高学生对自然的适应能力。③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育活动效能。⑤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⑥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二、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四种取向1.“普遍性目标”取向,具有普适性2.“行为目标”取向将学校体育目标表述为显性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行为描述。3.“生成性目标”取向是教育情景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关注过程。4.“表现性目标”取向关注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范围或领域,是个性化创造的表现。三、制定学校体育目标的要求学校体育的目标对于体育实践的指引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目标应十分明确,应让不同的人从学校体育目标中对所期望的结果获得相同的理解,这样,目标才能发挥作用。第四节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一、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二、学校体育目标2.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①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高中—类似学校体育总目标)②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目标)③课外体育目标: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巩固提高与运用体育课所学习体育知识技能,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养成体育锻炼娱乐的习惯,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第五节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1.体育与健康课2.课外体育活动(它包括早操(早锻炼)、课间操(课间活动)、群众性的体育锻炼、课外运动训练与课余体育竞赛,以及在校外进行的远足、郊游、夏令营、冬令营等形式的体育活动。3.其他体育健身活动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1.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对全体学生2.以整体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3.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4.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5.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6.要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7.加强领导,科学管理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第一节体育课程的特点一、课程的含义1.课程即一种行动计划2.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3.课程即学科内容二、体育课程的概念1.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体育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2.体育课程是活动(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三、体育课程的特点1.体育课程是运动认知性课程2.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3.体育课程是情意类课程4.体育课程是综合性课程第二节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一、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1.人体生理机能适应性规律(“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2.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身体肌肉需要预热,称为热身运动)3.体能发展的适应性规律(体能: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性)体能包括两个方面: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身体成分;与动作技能有关的体能—速度、力量、灵敏性、神经肌肉协调性、平衡性及反应时。二、体育课程的心理学基础1.特殊的认知领域—身体认知2.体育课程对促进非智力因素的特定作用三、体育课程的社会学基础四、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五、体育课程的哲学基础第三节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设计阶段体育课程编制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国的体育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制定出体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内容标准、方法与组织及评价的方案。二、体育课程实施阶段在体育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角色。另外必须考虑的因素有:⑴安排课程表,明确体育课程内各教学内容的开设顺序和时间的分配;⑵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所教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⑷选择并确定与学生学习风格相适应的教学模式;⑸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进行规划;⑹组织并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并及时改进。三、体育课程评价阶段在具体实施中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教学评价、课程建设评价。第四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制定一、体育课程标准制定的理念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①体育课程的改革②体育教学方式的变化3.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学会学习。4.激发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思路1.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标准(将体育课程学习标注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2.根据课程内容特征确定必修内容3.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4.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5.根据课程的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概念二、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从体育课程实施内部看,包括体育课程采用、体育课程调适、体育课程应用三个环节。体育课程实施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1.现实性2.适应性3.创造性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一、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1.忠实取向:强调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的执行体育课程方案的过程2.相互适应取向:强调体育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3.创生取向:强调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共同创造新的体育经验的过程。二、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策略应注意的问题1.体育课程实施策略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2.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3.重视发展学校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作用4.构建体育课程改革的网络状系统三、体育课程实施的过程1.起始阶段2.实施阶段3.维持阶段或称制度化阶段第三节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一、正确处理体育课程实施与计划的关系1.制定合适的实施计划(应重点包括人员,计划,过程这仨要素。)2.开展交流①与体育教师们交谈②实行开门政策③进行态度调查④自由交换意见3.提供支持二、提高人们的参与积极性1.充分依靠全体参与者共同协作2.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3.以发展的观点对待体育课程改革4.掌握体育课程改革的良好时机第六章体育教学第一节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一、体育教学过程与特征强调体育教学的双边性、教育性、技能传习。二、体育教学的特点1.体育教学的本质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多形式的过程。⑴从认识论角度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⑵从结构论的角度看,体育教学过程是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发展体力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培养能力、发展学生智能和体能的多层次的动态变化过程;⑶从控制论与信息论角度看,体育进行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反馈的控制过程;⑷从教育心理学看,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认知为基础的全面心理活动过程和以能力为核心的统一培养、塑造和发展过程;⑸从
本文标题:学校体育学终极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85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