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常识判断练习题及答案
2013年4月常识判断练习2013年4月常识判断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一)刑法1.我国刑法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表明,对于所有的犯罪人,在()一律平等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制定刑法上B.解释刑法上C.执行刑罚上D.适用刑法上隐藏答案解答:D分析:《刑法》第四条规定:“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就使宪法确立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结合刑法的特殊内容,化为适用刑法人人平等这样一项刑法基本原则。故选D。2.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A分析:选项A属于犯罪未遂。因为胡某已经识破了甲的骗局,甲当然是诈骗未遂,胡某后来自愿给甲钱时,甲的诈骗行为已经结束。本题的考点其实还是当一个犯罪已经停止在某一个形态后,还能不能转化成其他形态。本题中,甲的犯罪行为结束在未遂状态,不能因为其最终得到了钱而转化为既遂。选项B属于犯罪中止,属于“行为人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并没有既遂,行为人还可以继续实施犯罪,但其基于自己的意志停止了犯罪,因此构成犯罪中止而不是犯罪未遂。选项C构成犯罪既遂。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既遂的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即一个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既遂,不是看它的犯罪结果是否达到了行为人的期望,而是看它的犯罪结果是否符合法律关于某罪的犯罪构成的规定。根据通说,绑架罪以控制人质为既遂。是否提出勒索要求或是否勒索到财物:不影响犯罪的既遂。本题中,丙已经控制了赵某,并向其家属提出了勒索要求,因此构成犯罪既遂。选项D构成犯罪中止。排除B、C、D,故选A。3.甲让乙去偷摩托车,并代为销售,乙偷了一辆八成新的摩托车让甲卖得赃款4000元。甲的行为()。A.构成销售赃物罪B.构成盗窃罪C.构成盗窃罪和销售赃物罪,应数罪并罚D.不构成犯罪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B分析:本题中甲是教唆犯,其行为构成牵连犯,所以应选B项。4.张某利用工业酒精兑酒进行出售,造成多人死伤。张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投毒罪B.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C.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D分析:略5.甲某为了要男孩,将妻子刚生下的女婴,扔进小河里淹死。甲某犯有()。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过失杀人罪B.故意杀人罪C.遗弃罪D.虐待罪设置星级解答:B分析:这是一道刑事案例分析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题干部分甲某作为一个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正常人应该认识到将一个刚生下的女婴扔进河里肯定会导致其死亡,这样甲某在主观上就有剥夺他人生命的故意,并且在客观上也实施了此种行为,完全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在致女婴死亡方面,甲某并没有过于自信的过失或疏忽大意,所以不属于过失杀人罪,可排除A项。遗弃罪和虐待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公民在家庭中依法享有的平等权利,而本案的犯罪客体是人的生命权,所以C、D两项也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6.公司犯有下列哪些罪时,实行双罚,即单位处罚金,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B.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C.挪用公款罪D.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B分析:公司犯罪实行单罚制或者双罚制要严格按照我国刑法分则的规定。根据规定,提供虚假材会报告罪,挪用公款罪,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均实行单罚制。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实行双罚制。故选B。7.张某以请客为名用酒将高某灌醉,然后扶高某到一偏僻无人处,将高某的钱包(内有人民币5000元)拿走。张某的行为构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诈骗罪B.盗窃罪C.抢劫罪D.侵占罪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C分析:抢劫罪的手段行为包括暴力、胁迫以及其他行为。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强制。例如殴打、捆绑、禁闭、伤害,直到杀害。胁迫,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以实施暴力相威胁,实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恐惧而不敢反抗,被迫当场交出财物或任财物被劫走。其他方面,是指行为人实施暴力、胁迫方法以外的其他使被害人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方法。例如,用药物麻醉,用酒灌醉,使用催眠术或用毒药毒昏等,致使被害人处于不知反抗或不能反抗的状态,故选C。8.下列案例中哪一项成立犯罪未遂?()。下列符合上述题意的是()。A.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B.乙为了杀死刘某,持枪尾随刘某,行至偏僻处时,乙向刘某开了一枪,没有打中;在还可以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乙害怕受刑罚处罚,没有继续开枪C.丙绑架赵某,并要求其亲属交付100万元。在提出勒索要求后,丙害怕受刑罚处罚,将赵某释放D.丁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李为脱身,便假装说:“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丁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A分析:选项A属于犯罪未遂。因为胡某已经识破了甲的骗局,甲当然是诈骗未遂,胡某后来自愿给甲钱时,甲的诈骗行为已经结束。本题的考点其实还是当一个犯罪已经停止在某一个形态后,还能不能转化成其他形态。本题中,甲的犯罪行为结束在未遂状态,不能因为其最终得到了钱而转化为既遂。选项B属于犯罪中止,属于“行为人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并没有既遂,行为人还可以继续实施犯罪,但其基于自己的意志停止了犯罪,因此构成犯罪中止而不是犯罪未遂。选项C构成犯罪既遂。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既遂的标准是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标准。即一个犯罪行为是否构成既遂,不是看它的犯罪结果是否达到了行为人的期望,而是看它的犯罪结果是否符合法律关于某罪的犯罪构成的规定。根据通说,绑架罪以控制人质为既遂,是否提出勒索要求或是否勒索到财物,不影响犯罪的既遂。本题中,丙已经控制了赵某,并向其家属提出了勒索要求,因此构成犯罪既遂。选项D构成犯罪中止。故排除B、C、D,选A。9.A与B在某一商场前拦住C准备抢钱,因人多一时难以下手。刚好E经过此地,因为E与A、B认识,E就对A、B说:“你们在这里下手,自己找死啊。要下手也该找个偏僻的地方。”结果A、B听信了E的话,就将C劫持到一僻静处,抢走了C的钱物。则E在此犯罪中()。A.是主犯B.是从犯C.是教唆犯D.不构成犯罪设置星级解答:D分析:关键看是否使别人产生犯罪意图,如果行为人本来就有犯罪意图,就不构成教唆犯。1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有关精神病人具有的刑事责任能力,错误的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不具有责任能力B.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应负刑事责任C.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D.精神病人任何时候都不负刑事责任隐藏答案解答:D分析:精神病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负刑事责任,只有当在A、B、C项所述情况时才不负刑事责任。D项过于绝对化,故正确答案为D。(二)其他(常识判断)11.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缔约方在实施某种限制或制裁措施时,不得对其他缔约方实施歧视待遇,这一原则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无差别待遇原则B.互惠原则C.最惠国待遇原则D.国民待遇原则隐藏答案解答:A分析:略12.2006年8月。某县发生特大洪水,县防汛指挥部在甲村临时征用村东和村西的两块土地。其间实施的下列哪种行为不符合法律规定?()A.灾情发生后,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向村委会宣布临时征用土地的决定B.抗洪期间,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在两块土地上各搭建一座存放抗洪物资的仓库C.灾情结束后,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拆除村东的仓库。将土地恢复原状后交还给甲村D.灾情结束后,在未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以未来抗洪需要为由。保留村西的仓库至今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D分析:《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抢险救灾等急需使用土地的,可以先行使用土地。其中,属于临时用地的,灾后应当恢复原状并交还原土地使用者使用,不再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属于永久性建设用地的,建设单位应当在灾情结束后六个月内申请补办遣设用地审批手续。”故选D。13.下列表述中,哪个选项属于省人大常委会的人事权?()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补选本省的全国人大代表B.罢免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C.决定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代理人选,但须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D.补选本级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A分析:罢免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属于省人大的职权,故B错。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44条第(9)项的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级大会闭会期间,在省长、市长、县长、区长、人民法院院长和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从副职领导人员中决定代理的人选,决定代理检察长,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故C错。根据《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30条第2款规定,在大会闭会期间,常务委员会可以补充任命专门委员会的个别副主任委员和部分委员,由主任会议提名,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根据此可知,对专门委员会的主任委员不能补选和决定,故D错。本题选A。14.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下列关于环境污染危害的民事法律责任及环境民事纠纷的解决的叙述,错误的是哪一项?()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个人赔偿损失B.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依法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C.当事人对环保部门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D.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诉讼时效为2年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D分析: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由此可知D项说法错误。故选D。15.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属的法人类别是()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机关法人B.事业单位法人C.社会团体法人D.企业法人设置星级解答:C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法人类别的了解程度。根据常识我们可以首先排除A、D两项,因为机关法人特指同家机关单位,拥有法律规定的权力,而“协会”很显然不具有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权力,企业法人作为经济实体。首要目的是盈利,这一点又和摄影协会设立的初衷相违背。至于事业单位法人,我们知道,一般事业单位都享受国家的财政拨款,而摄影家协会是通过会员缴纳会费的形式来筹集运营资金的,所以其不可能是事业单位法人,最终只能选C。16.根据《立法法》的要求,下列事项除了(),其他只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加以规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劳动争议仲裁制度B.教育制度C.对私有企业的财产征收制度D.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制度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B分析:略17.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过程中,发现地方规章与部门规章不一致时,应当选择下列哪种做法?()。A.由受理该案的人民法院送请上级人民法院裁决B.由最高人民法院送请国务院作出解释或者裁决C.由受理该案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送请同级权力机关裁决D.由受理该案法院的同级权力机关解释或者作出裁决隐藏答案设置星级解答:B分析:本题考查部门规章与地方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时的处理。《立法法》第86条第3项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
本文标题:常识判断练习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889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