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逐步把教育部一系列关于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地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校园突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稳定,特制订本实施办法。一、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思想1.危机干预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教育为主,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2.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全面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挫折承受能力。3.坚持重在预防的原则,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以及正确应对危机方法等,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待人生,悦纳自我与他人,自爱自信,自立自强。4.协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勉互励,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遇到困难时,同学之间有同情心、有耐心,能彼此支持,克服困难。5.危机干预工作要准确判断、果断处理、有效干预,避免因处理不及时、不得当而激发或加重学生的困扰,给学院工作带来被动局面。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目标1.心理危机干预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或群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2.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大学生对危机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情绪激励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3.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正确的应付危机的策略与方法。4.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和援助,避免或减少大学生中出现自伤或伤及他人事件的发生。5.通过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工作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避免或减少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6.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三、心理危机干预重点对象1.在心理健康普查中筛选出来的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具有自杀倾向的学生;2.由于学习基础和能力差,从而导致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心理行为异常的学生,如英语、计算机通过努力但仍然无法通过的学生;3.生活学习中遭遇突然打击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亲人死亡、父母的离异、父母下岗、家庭暴力等)、遭遇性危机(性伤害、性暴力、性侵犯、意外怀孕等)、受到意外刺激(自然灾害、校园暴力、车祸等其他突发事件)的学生等;4.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失恋、单相思而情绪失控的学生等;5.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当众受辱、受惊吓、与同学发生严重人际冲突而被排斥、受歧视的学生、与老师发生严重人际冲突的学生;6.性格内向孤僻、家庭经济贫困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7.身体出现严重疾病,如患上传染性肝炎、肺结核、肿瘤等,医疗费用很高但又难以治愈的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经济负担重的学生;8.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并经专家确诊的学生,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9.出现严重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新生适应不良者、就业困难的毕业生;10.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如自杀或他杀者的同宿舍、同班的学生等。对于近期发出下列警示讯号的学生,应作为心理危机的重点干预对象,及时进行危机评估与干预:1.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记、图画或乱涂乱画的只言片语中流露出死亡念头者;2.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行为明显改变者;3.情绪突然明显异常者,如特别烦躁、高度焦虑、恐惧、易感情冲动、或情绪异常低落,或情绪突然从低落变为平静,或睡眠受到严重影响等。四、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一)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机制1.学生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报告制度每个班设立一名班级心理委员,每个学生寝室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由寝室长兼任),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一旦确立原则上不允许更换。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信息员要随时掌握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发现同学有明显的心理异常情况要及时向系学工主任汇报。2.院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报告制度学生处在各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由各系指派专人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要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向系学工主任和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汇报学生重大心理行为异常信息。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以电话形式上报学生处和分管院领导,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3.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心理危机报告机制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值班期间发现有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危机,应在24小时以内以书面形式报告院学生处及分管院领导。(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1.新生心理健康测评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年对全院新生、毕业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筛选出心理危机高危个体,与系心理健康教育联络员一起对这些学生做好危机预防和转化工作。2.重点人群的排查各系每年组织对不能毕业的学生进行排查;对大一第一次不及格学生进行排查;对大二学生多门不及格学生进行排查;对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进行排查;对失恋学生的进行重点排查;对违纪处分学生进行排查;对人际关系非常困难学生进行排查。排查结束后要把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名单交到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三)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着重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将全院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信息纳入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各系也要相应建立本系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制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对全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象名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排查结果、各系上报的有心理危机倾向学生名单及其心理评估结果等相关信息反馈各系和分管院领导。【摘要】目的了解开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对小学生肥胖的干预效果,为开展小学生肥胖群体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武汉市4所未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的小学,2所为干预学校,2所为对照学校。干预学校开展“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的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对照学校不开展相关活动。在基线及10个月后对4所学校所有三、四年级共1279名小学生进行身高、体重测量。结果2组学生肥胖检出率仍有增高,但干预组女生肥胖检出率有所下降。结论健康干预对女生肥胖率控制产生了一定作用,但对总体肥胖控制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关键词】肥胖症;干预性研究;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近2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小学生肥胖率急剧增高[1]。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何防治儿童肥胖成为一个研究热点。WHO曾在世界各国开展“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开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活动,以控制儿童肥胖的过快增长。本文是WHO与中国合作的试点项目,以评价在中国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对小学生肥胖的防治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于2006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武汉市抽取4所从未开展“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的小学,2所为干预学校,2所为对照学校。于干预前后进行调查,2次调查资料均完整者共1279人,其中干预组812人(男生453人,女生359人),平均年龄为(9.72±0.73)岁,性别比为1.26:1;对照组467人(男222生,女245人),平均年龄为(9.77±0.73)岁,性别比为0.91∶1。干预组的学生性别比高于对照组(χ2=8.10,P<0.01)。1.2方法在干预学校开展“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的健康促进学校”活动,针对学生营养与肥胖问题,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积极进行营养知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学校不开展相关活动。项目开展前和10个月后,对学生的身高、体重进行基线和终期测量。1.3判定标准肥胖的判定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标准采用我国1985年制定的7~22岁儿童身高标准体重表。实际体重在身高标准体重的110%~119%为超重,超过120%为肥胖,其中120%~129%为轻度肥胖,130%~149%为中度肥胖,高于150%为重度肥胖。1.4统计分析调查数据经检查、核实后,全部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再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和分析。2结果2.1学生肥胖检出率变化情况基线时,干预组与对照组学生肥胖检出率为9.8%和10.4%,采用总体性别比标化后为10.0%和10.1%。终期时对照组与干预组学生肥胖检出率分别较基线增长了9.2%,10.6%,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组男生增长了15.5%,增长幅度高于对照组男生;干预组女生降低了5.4%,而对照组女生增长了11.9%。终期时干预组女生肥胖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见表1。表1干预前后对照组与干预组学生肥胖检出率(略)2.2学生超重及肥胖程度构成变化终期时2组学生的超重率与重度肥胖率均有所降低,而轻度肥胖率均有升高。中度肥胖率对照组有所升高,而干预组有所降低。但不论基线还是终期,2组学生的超重及肥胖程度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2。表2干预前后对照组与干预组学生超重及肥胖构成情况(略)2.3动态分析基线时,干预组学生肥胖者84人,干预期间好转12人,占总数的14.29%;对照组学生肥胖者45人,同期好转11人,占总数的24.44%。2组学生好转率经统计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P>0.05)。同期非肥胖学生中,对照组422人中新发肥胖16人,干预组728人中新发肥胖19人,分别占各自总数的3.79%和2.61%,对照组新发肥胖率略高于干预组。3讨论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年来持续增高,1985-2000年中国儿童肥胖检出率男性平均增长速度为16.62%,女性平均增长速度为12.32%[1]。有的地区儿童肥胖检出率高达20%,接近发达国家儿童肥胖率水平[2-3]。此次研究发现,武汉市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肥胖检出率达到10%以上。说明小学生肥胖流行情况比较严重,单纯采用临床个案治疗已难以控制迅速增长的儿童肥胖率。儿童肥胖的主要危险因素除遗传以外,爱吃甜食、进食速度快、不吃早餐、看电视时间过久、不爱体育活动等也是重要原因[4]。因此,只有加强小学生肥胖的群体防治的干预研究,在人群中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儿童肥胖的发生,进而控制小学生肥胖率的快速增长。小学生肥胖防治困难主要在于难以得到家长的参与以及学生没有防治肥胖的主动性[5],从而造成学生放任自己行为,难以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健康促进学校”是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为保护和促进学生健康而形成有利于知晓健康知识、树立正确健康信念、培养健康生活行为习惯的学校环境[6]。这种综合的全方位群体健康干预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家长与教师对肥胖的认识,从而促使学生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达到预防与控制肥胖流行的目的。国外有研究表明,在学校开展肥胖控制活动,在提高学生营养知识与态度,改变学生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预防和降低学生发生肥胖的危险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7-8]。国内采用健康教育、行为干预等措施对学龄儿童进行群体干预和3年观察发现,干预组儿童肥胖率从16.9%降到12.3%,而同期对照组儿童肥胖率从17.4%上升至23.2%,干预组的肥胖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儿童[8]。此次在武汉市开展“以肥胖控制为切入点的健康促进学校”项目活动,干预组学生总体肥胖检出率并没有得到控制,同时对照组学生也在上升,原因可能是由于10个月的观察间隔时间太短。因为根据人群的认知理论,要改变学生对肥胖的认知、态度与不良行为需要一定时间,而学生行为的改变对肥胖的影响作用又存在较长的时间延迟。在
本文标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00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