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2年中考复习教学案教学内容: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重点了解常用虚词“之”“其”“而”“以”“于”“因”“为”“焉”“乃”“则”“然”“或”等的主要用法,能理解选文的基本内容。教学重点:常用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常用虚词主要用法,能理解选文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教学课时:六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点讲解:同目标二、考点指津:1.文言实词【教师引导】⑴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掌握。常见的考查形式是意思正确与否的选择判断或直接翻译。学习文言文要重视平时的积累。⑵了解常见的文言现象可以帮助你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具有这些特殊现象的实词常常成为考查的对象。【典型例题】桑怿①传(节选)欧阳修(怿)又闻襄城②有盗十许人,独提一剑以往,杀数人,缚其余。汝旁县为之无盗,京西转运使③奏其事,授郏城尉……怿虽举进士,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④,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民。见民荒岁,聚其里人⑤饲之⑥。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⑦,力过数人而有谋略。【注释】①桑怿(yì):人名。②襄城:地名。下文的“汝旁县”“郏城”“雍丘”均指地名。③京西转运使:官职名。下文的“尉”也是官职名。④廪:粮仓。⑤里人:同乡人。⑥饲:供养。⑦铁简:狭长的铁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1)缚()(2)走()(3)善()【思路精解】(1)绑,捆绑(2)跑,逃跑(3)善于,擅长(3分,每小题1分)2.文言虚词【教师引导】⑴中考考查的常见虚词有:指代作用的“之、其、何”,组合作用的“以、于、为”,连词作用的“而、则、乃”,语助作用的“地、乎、夫、焉”。考查频率较高的是“之、其、而、以、于”等,考查的形式可以是选择判断,也有直答题。⑵考生复习时要记忆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可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3.文言句翻译【教师引导】⑴主要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积累与对句子的翻译理解能力,题型有:句子翻译正确与否的选择判断;句子直接翻译。⑵平时学习文言文可对经典篇目要多记忆。要了解一些文言句式的特殊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互文现象等。译文要能把句子特殊的地方体现出来。平时要注意对主旨句、重点句、难点句的理解。⑶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在翻译时可遵循严复提出的外文翻译的三个原则,即“信、达、雅”,联系上下文,逐字解释,即把文言词语逐一解释为现代汉语,特别要注意句子中关键词意思的落实;然后再串词成句,即把词语的解释串结、连缀成句。最后调整润色,对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更应做到这一点,使之尽可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典型例题】(2008江西省)说说文中画线句“而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的意思。【思路精解】这是文言阅读中文言理解的常见题型。参考答案:但桑怿并没读过多少书,然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合乎情理。4.文言内容理解与评析【教师引导】⑴这类题以简答为主,读思写结合,考查了学生的积累、理解、运用能力。⑵考查题型主要有概括文意、拓展列举、感悟启发、探究意义等。素材突现人文性,专注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感悟与真切体验。⑶文言文阅读理解应建立在打好扎实的文言基础上,有时要结合作家的生平以及创作背景。【典型例题】⑴用自己的话概括桑怿“授郏城尉”的原因。⑵面对受灾的民众,桑怿是如何救助的?请用原文回答。⑶结合选文,请你对桑怿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思路精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与评析。⑴桑怿在襄城独自杀死了几个盗贼井捉拿了其余盗贼,汝旁县也因此没有盗贼了。⑵①以舟载民②聚其里人饲之(2分,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⑶略(评价要扣住人物的义勇壮举,要求答到两点,一个要点1分,只要答到大意即可。示例:(1)有勇有谋,既健且勇;(2)体恤民情,仗义疏财。)5.文言朗读停顿【教师引导】断句要以理解句子大意为基础,但也要注意语法分析方法和语言标记。⑴主谓之间停顿;⑵注意发语词“夫”“盖”“至”“若夫”“故”“惟”后的停顿;⑶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⑷“曰”表说话,后面作停顿⑸“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典型例题】(2008江西省)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力过数人而有谋略【思路精解】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划出节奏,同时注意一些关联词语.力过数人/而有谋略三、考点训练.(甲)周公诫子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乙)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①行:操行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1.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非学无以广.才()悲守穷庐.()又相.天子()2.解释下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往矣,子勿以.鲁国骄士()夫.君子之行()险躁则.不能冶性()3.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子孙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4.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5.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甲】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选自《庄于·秋水》)【乙】黄帝将见大隗(1)乎具茨(2)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3)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4)。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5)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1)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2)具茨:山名(3)涂:同“途”,路。(4)辞:谢绝。(5)奚:何,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秋水时.至(2)河伯始旋.其面目(3)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4)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1)河伯始旋其面目(2)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B、(1)望洋向若而叹曰(2)若知具茨之山乎C、(1)河伯欣然自喜(2)曰:“然。”D、(1)于是焉(2)是进亦忧,退亦忧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2)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4.从甲文、乙文中各提炼出一个成语,然后概括河伯和黄帝身上的共同点。5.请说说黄帝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四、难点评讲.教后记2012年中考复习教学案教学内容:说明文阅读教学目标:阅读简单的说明文和一般的科技作品,能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教学重点:能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领会作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掌握常见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教学难点:同上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点呈现.(幻灯片呈现)同目标二、考点指津.1.明确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教师引导】⑴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⑵说明对象的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典型例题】【思路精解】2.理解词语含义,评析说明语言【教师引导】解答这类题要注意这样几点:⑴将需理解词语的一般意义与语境结合起来;⑵明确词语在句中的修饰、限制程度、范围、时间或推测等作用;⑶结合语境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词语的作用;⑷扣住说明文准确性、严密性、真实性、通俗性等特点来表述。常见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典型例题】【思路精解】3.分析说明顺序【教师引导】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典型例题】【思路精解】4.辨清说明方法,理解说明作用【教师引导】⑴考前先要了解说明文常见的方法及其作用。分析说明作用时,要将一般性理解与具体说明内容结合起来表述,不能将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和表达方式混淆起来。⑵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⑤下定义:
本文标题:年中考复习教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04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