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财政与金融课本简略重点
第一章财政总论1、财政(支、收、管):财政总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国家公债、财政管理2、金融(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和利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货币供求与均衡3、财政金融宏观调控:财政、信贷与社会、总供求的平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一、财政现象经济活动由市场和政府财政两个社会系统支持。市场——生产私人产品——满足私人需要财政——生产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由于“免费搭乘”存在,对于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市场系统往往失去效力,更多由财政系统发挥其作用。二、财政概念财政是国家为满足其实现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简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理解财政定义的要点:(一)财政概念包含的要素: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2、财政分配的客体是国民收入、社会产品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二)财政概念是财政本质和财政现象的统一财政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财政现象是以政府为中心的资金活动三、财政的起源与发展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与国家有内在关系,因而它的产生发展与国家的产生发展紧密相连。收入支出特点奴隶社会国家财政王室土地收入徭役战争掠夺收入捐税战争暴力机构支出王室开支祭祀活动开支直接在生产过程中征收王室收支与国家收支混在一起封建社会国家财政赋税成为主要收入盐铁酒专卖收入货币铸造收入战争暴力机构支出王室支出公共工程支出文化支出在生产过程之外运用权力征收王室收支与国家收支逐步分离后期出现国家预算资本主义国家财政税收国债收入政府行政经费支出国防费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科学文化支出收支全部货币化运用赤字财政政策调节干预经济结论:财政作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它的收支范围和规模与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并受其制约。财政支出的用途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用途,但其共性都是为了满足国家职能实现的需要。国家分配说认为: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产生了剩余产品,因而存在了私有制,进而社会上的人分裂为不同的阶级,为了维护阶级的统治产生了国家,而国家的产生导致了实现其经济分配职能的国家财政的产生。国家产生——财政产生——财政的产生为国家的存在提供物质基础剩余产品说认为:剩余产品是财政关系产生的物质基础,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而产生的社会职能组织占有剩余产品的过程。社会共同需要说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形成的社会集中化的分配关系,这一分配关系在原始社会已经形成。价值分配说认为:随着商品交换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扩展商品流通之外,才产生价值分配,而财政是国家对价值的分配。第二节财政的职能职能是指由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其客观具有的功能。它的特点是具备客观性。政府从事消费、生产和分配活动必然对经济产生影响,改变经济的原来状态。财政职能是政府活动所固有的;政府活动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体现为财政的职能。财政所具有的三个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和发展。一、资源配置职能(一)资源配置:资源——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财富。资源配置——对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加以开发利用。最优资源配置——通过对资源配置的活动,达到资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两大系统:市场和政府。政府配置资源是对市场配置资源失灵的修正。政府通过对现有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产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技术结构的合理化,使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获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资源配置的职能主要通过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来实现。(二)财政的资源配置手段:1、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2、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重。3、优化财政支出结构。4、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提高财政配置本身的效率是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二、收入分配职能(一)收入分配的概念和目标(P7)分配通常讲国民收入分配。它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初次分配通过市场进行,也叫市场要素价格分配。(P7)再分配通过财政进行。财政分配的过程,事实上是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市场经济的模式之下,国民收入分配主要是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之下,通过市场进行的。而这种自发的市场分配必然会出现缺陷,因而,需要财政分配进行弥补和矫正.财政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实现公平分配应从两方面理解:经济公平→通过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实现。社会公平→通过财政再分配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目标是既要实现效率又要实现公平。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二)衡量公平分配的标准(P8)1、洛伦茨曲线这是用来描述一国财富和收入分配性质的一种曲线。其原理如图:2、基尼系数基尼系数=A/(A+B)实际的基尼系数界于0与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接近平等,反之,则越不平等。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低于0.2收入绝对平均0.2-0.3收入比较平均0.3-0.4收入相对合理0.4-0.5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收入差距悬殊(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手段1、明确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2、加强税收调节;3、通过转移性支出。三、稳定和发展职能(一)稳定和发展的概念经济稳定的内涵:1、实现充分就业2、物价水平基本稳定3、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指GDP的增加。经济发展:发展指随产出的增长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变化。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经济稳定是短期目标,经济增长是长期目标。财政政策就是要协调两方面目标。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互有矛盾。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同时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则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能够并存。菲利普斯曲线AA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短期均衡。由AA至BB,D点为新的均衡。说明相对于某一水平的失业率,将有一个更高的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扩张性财政政策(目标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对进口商品需求增加——贸易逆差(国际收支状况恶化)——收入增加——通货膨胀——本国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国际收支不平衡(二)实现稳定和发展目标的财政手段1、通过计划安排实现2、通过财政政策的调节(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3、通过“内在稳定器”的作用4、通过投资、补贴、税收政策的调节5、加强基础产业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6、通过合理拨款安排非生产性部门的平衡发展第三节效率与公平一、财政与效率(一)效率的概念我国采用“经济效益”概念。即在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下,以最少劳动占用与劳动耗费,去取得最大劳动成果。其基础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西方国家采用“帕累托效率”概念。即在给定要素价格下,要素投入的重新配置已不能增大经济总产量,或在给定收入初次分配状况下,不能通过再分配,达到某些人过得更好,却又不使任何其它人过得更坏的结果。其建立基础为边际效用价值论。(二)财政与效率的关系财政与效率的关系,就是财政收支状况和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的相互作用关系。二、财政与公平公平与分配联系,关键是分配依据是什么。西方财政学认为“效率经由市场,公平通过政府”,国家政府对公平问题,直接通过税收和政府支出进行国民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的再分配。我国财政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的做法:(1)征收个人所得税,防止收入差距过大。(2)征收财产税干预社会财富分布。(3)征收遗产和赠予税对社会财富分布进一步加以干预。(4)将上述收入用于社会福利支出,防止特殊贫困现象发生。三、效率与公平的协调与选择政府决定和评价其活动,需要在经济效率与收入分配公平之间加以权衡。政府必须考虑:为了降低不平等,多大的效率应被放弃,多大损失合理。对比效率的降低,不平等减少的相对价值有多大。公平与效率相一致的一面:互相依赖、互相促进。有效率,无公平,这种效率不可持久。有公平,无效率,这种公平没有意义。最终还会导致普遍的贫穷。公平与效率相矛盾的一面过分强调效率难以实现公平。过分强调公平则会降低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根本机制:在初次分配中,要体现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以实现效率,在再分配中通过财政机制来兼顾公平。财政三大职能的实现最终体现在公平和效率的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定量资源如何配置市场产品→体现效率→产品如何分配→体现公平资源配置最优:产出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效率表现在:劳动者的积极性资源的优化配置西方财政学说从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经过诸多学派的发展,逐渐形成在当今世界各国制定财政政策时所通行的各种理论。一、重商主义的财政学说重商主义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以“贸易顺差论”为中心内容。代表人物:托马斯·曼;孟德斯鸠;拜切尔等。重商主义的财政学说的内容包括:国防财政论、赋税转嫁论、保护关税论、限制王室经费论、赋税立法论。二、重农学派的财政学说重农学派是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代表农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理论。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代表人物有杜尔哥和布阿吉尔贝尔等。重农学派的财政学说主要内容包括:赋税论、平等关税论、平等纳税论、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利弊论、国家经费论、公债论。三、古典学派的财政学说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学派财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自由放任”学说,认为实际工资率与就业都由劳动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劳动的需求量由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来决定,其供给量则由实际工资决定。四、新古典学派的财政学说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分离、扩大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产生,后来取代了古典学派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庇古和马歇尔。新古典学派以福利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政府干预经济活动,重视财政对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认为,财政是国家手中掌握的经济工具,政府可以运用财政来干预经济,以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在资源配置上的弊端,缓和贫富两极分化的矛盾,增大社会福利。五、凯恩斯学派的财政学说1936年凯恩斯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国家干预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汉森、萨缪尔森、罗宾逊和卡尔多等。凯恩斯主义主要内容有:1、创立了宏观经济分析。2、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3、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赤字财政论:基础是有效需求不足学说,膨胀性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通货紧缩时期,实施膨胀性的财政政策通货膨胀时期,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充分就业预算的财政政策:以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为目标。六、货币学派的财政学说货币学派是上世纪50-60年代,通货膨胀不断加剧背景下产生的极力反对凯恩斯学派的赤字财政政策学派。反对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鼓吹恢复“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货币学派政策主张:应最大限度地依赖市场的力量;控制通货膨胀比减少失业更有意义;实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七、合理预期学派的财政学说上世纪70年代后,西方陷入“滞胀”困境,美国出现了和新古典综合派相对抗的合理预期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萨金特、华莱士等。理论体系建立在传统经济学的一般均衡模型的两个假定前提之上,即理性预期假说和持续的市场出清。该理论否定了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必要性。八、供给学派的财政学说本世纪70年代中期在美国兴起的反对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万尼斯基、罗伯茨等。理论主张恢复萨伊定律。政策主张否定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实施“供给管理”政策。第四章税收概论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对税收概念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税收是与国家的存在直接联系的,是国家机器赖以存在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基础,也是政府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物质基础。第二、税收是一个分配范畴,是国家参与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第三、国家在征税过程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分配
本文标题:财政与金融课本简略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1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