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年西安八校联考文综试题
2006届高三年级文科综合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2005年8月6日,台风“麦莎”袭击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仅浙江、江苏两省就造成了超过77亿元的损失。据此回答1~2题。1.影响我国的台风最可能生成于图1所示的A.A海域B.B海域C.C海域D.D海域2.利用卫星云图能够及时、准确、清晰地监测台风中心的位置和移动方向,对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卫星云图的获取来自A.GISB.RSC.GPSD.三种技术都有读“一年内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图2),分析判断3~4题。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点M表示30oN处6月份的太阳辐射状况B.点M表示30oS处12月份的太阳辐射状况C.点N表示30oN处12月份的太阳辐射状况D.点N表示30oS处6月份的太阳辐射状况4.当M点为一年内太阳辐射最强的季节时,下列地区发生的现象可信的是A.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船舶是顺风顺水而行B.南非开普敦港已进入多雨季节C.长江入海口海水的盐度为一年中的最低值D.西安地区正午的日影为一年中最短的时期读下表提供的地理信息,分析完成5~6题。地理位置104oE,31oN附近海拔589米7月平均气温25.8℃1月平均气温5.6℃年降水量976毫米5.该地的典型植被是A.亚寒带针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该地所在的地形区A.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畜牧业B.地表特征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C.主要农产品是水稻、柑橘等D.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图3是“三种陆地水相互转化示意图”,tx读图回答7~8题。7.图中Q代表的水体可能是A.雨水txB.潜水C.承压水D.冰雪融水8.箭头a、c代表的现象最集中出现的月份是A.1~2月B.3~4月C.6~7月D.9~10月9.读“沿38oN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图4),结合有关图示地区所在大洲的气候特点,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B.地面状况对东部地区的天气影响极大C.降水由西部沿海向东部内陆逐渐减少D.大部分地区气候的海洋性特征比较明显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据此回答10~11题。10.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A.交通拥挤,住房紧张B.绿地面积减少,环境污染加剧C.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D.造成就业困难,失业人口增多11.今后我国城市化的侧重点是A.扩大城市规模,积极建设新开发区B.新增非农业人口向中西部地区转移C.大城市的人口逐步向中小城市转移D.结合经济建设,发展一批小城镇到2005年9月,中国废除科举制度已经整整100年了。据此回答12-15题。12.6世纪以前,中国出现过的主要用人制度依次是①九品中正制②世袭制③禅让制④察举制⑤军功制A.②①④③⑤B.③①②⑤④C.③②⑤④①D.④⑤③①②13.始设进士科,促使科举制形成的皇帝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14.以下对科举制的评价不准确的是A.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退步B.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C.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政局稳定D.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5.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规定为“八股文”。这样做的目的是A.加强封建中央集权B.弘扬中国传统文化C.延续儒家思想体系D.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近代历史上,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文化,取得重要的成果。据此回答16~19题。16.近代中国最早一批学习西方的先进人士有①孙中山②魏源③梁启超④林则徐⑤姚莹A.①②④B.③④⑤C.①②③D.②④⑤17.以下对洪仁玕与李鸿章在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人都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两人都不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两人都主张发展工业和商业D.两人都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18.维新派和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共同之处没有A.议会制度B.西方文化C.共和制度D.经济制度19.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这一潮流“新”在A.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B.猛烈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C.突出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世界近代史上,主要国家在社会变革时期土地制度的变化对本国历史的进程起到重要作用。据此回答20~23题20.15-16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发生后出现的牧场和农场,其性质是A.封建主义的B.资本主义的C.个体农民的D.贵族地主的21.18世纪末,法国在大革命中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地价在10年内付清。这一措施在19世纪中后期对法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是A.极大促进了法国经济的飞速发展B.促成农民的富裕和农业的发展C.影响了法国经济发展的速度D.扩大了国内市场,农业技术提高22.19世纪60年代,美国和日本在革命或改革中采取的土地政策相似之处是A.私人可以购买土地B.拍卖奴隶主地主土地C.禁止土地买卖D.小块土地卖给农民23.俄国1861年改革以后,解放了的农奴可以得到一块份地。这块土地的取得是A.完全免费的B.只需少量手续费C.连续耕种5年D.高价赎买的24.按照中央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在“十一五”时期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材料表明A.降低能源消耗是当前国家工作的中心B.资源具有稀缺性C.节约资源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D.政府建设节约型社会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回答25-27题25.汇率的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有利于①发挥市场机制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利用外资结构②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③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④人民币升值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26.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现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表明A.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规律具有客观性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事物是动与静的统一27.中国人民银行对汇率政策的调整,体现了A.国家履行政治职能B.国家履行经济职能C.党对国家的经济领导D.党对国家的政治领导2005年10月15日,国家投巨资兴建的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回答28~30题。28.国家投资兴建青藏铁路有利于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④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9.青藏铁路贯通东西,不仅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B.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C.要统筹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发展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30.国家投资建成青藏铁路表明A.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B.发展是硬道理C.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组织者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向第59届联大提交了《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发展、安全和人权而奋斗》的报告,提出了联合国改革的设想。回答31~33题。31.围绕安理会扩大问题,美国提出“2+3”方案,“四国联盟”则提出“6+4”方案。这是因为双方的A.社会制度不同B.立场不同C.社会意识形态不同D.宗教信仰不同32.中国认为联合国改革应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原则;安理会改革应坚持地域平衡,并兼顾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代表性。中方立场所体现的哲学观点是①矛盾具有特殊性②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④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A.①④B.①③④C.①③D.①②④33.与会各国关于联合国改革和安理会改革的立场和原则有所不同,从根本上讲,这是由各国的()决定的A.国家利益B.国家外交政策C.国家职能D.国家机构34.2005年4月至7月,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及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率团访问大陆,这是两岸关系中出现的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新的积极因素。这表明A.“一国两制”适合台湾B.结束分裂、实现统一是大势所趋C.政党与国家政权密切相关D.台湾统一基本没有阻力35.诗句“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B.共性离不开个性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现象有真假之分第Ⅱ卷(共4大题,共160分)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中(除题目有特殊规定外)。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6.(36分)读黄河流域某地某年夏季等压线分布图(图5,单位:百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比较B、D两地的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差异。(8分)(2)如果该天气系统在此地停留时间过长,则C河流域将会出现____________灾害,试分析这种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16)(3)C河流域是所在省(区)最重要的农业基地。在影响该地的农业区位因素中,有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哪些?(8分)(4)A地区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除了大量的煤炭外运,你认为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4分)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历代“并税式改革”连同“易知由单”(法定税目表)这样的配套措施,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屡屡出现。由于我国传统赋役历来就有“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而在专制王朝费用刚性增长的条件下,财政安排只能“量出制入”而不能“量入为出”。为克服胡征乱派之弊、减少税收中途流失和官吏层层贪污中饱,并税——除费——简化税则,就成为主流的改革思路。仅在明清两代,便搞过“征一法”、“一串铃”、“一条鞭”、“地丁合一”等等。其宗旨都是要求把从朝廷到基层的明暗正杂诸税(赋、役)“悉并为一条”,“一切总征之”。并同时下令不得再征地他费。往往还给农民发放“易知由单”,允许农民照单纳税并拒纳所列税目以外的杂派。一般说来,上述改革大都可以在短期内使“向来丛弊为之一清”。然而它的中长期效果却无例外地与初衷相反。原因很简单:原来税种繁多时虽有官吏易于上下其手之弊,但这些税种包括了能够“巧立”的一切“名目”,也使后来者难以再出新花样。如今并而为一,诸名目尽失,恰好为后人新立名目创造了条件。时间稍移,人们“忘了”今天的“正税”已包含了以前杂派,一旦“杂用”不足,便会重出加派。黄宗羲精辟地把它总结为“积累莫返之害”。材料二:就这样,历史上每搞一次“并税”改制,就会催生出一次杂派高潮。现代有史学家把这“黄宗羲定律”用公式表示:两税法=租庸调+杂派王安石免役钱法=两税法+杂派=租庸调+杂派+杂派……bn=a+nx。式中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次数。显然,这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正是出于对这一“定律”的恐惧,明清时的一些县志作者便在《赋役志》之类章节里把过去已经归并的各种杂派名目不厌其烦地列出,并告诫“后之好事者切勿轻言归并税则,以贻后患。”——以上均见秦晖《“农民减负”要防止“黄宗羲定律”的陷阱》材料三:温家宝总理在收到由友人史晓风转赠的新版《黄宗羲全集》后,于2005年3月22日写了一封信,对黄宗羲的学术思想做了客观而中肯的评论。他在信中说,“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据2005年4月新华社电讯材料四: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以
本文标题:年西安八校联考文综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26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