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六)(全国)
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六)(全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在散文里,真实而独特的写作主体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达夫所说。'个人'的发现云云,其实指的正是走进散文之中的那个活生生的自我。在郁氏看来,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之自叙传,散文当然更不例外。据此他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他这里所说的个性,还有林语堂此前所说的性灵,指的也都是这种自我。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写作主体生活在社会现实里,处身于这些人、事、物、景的现实生活环绕之中,他自然会有所观照、感应,并产生出一系列的生理一一心理反映。因此,在散文中写出这些激活主体精神映射的实生活来就显得很有必要;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在散文的实生活层面上,作者所做的是生活运动。在这里,真实是绝对的要求。其记写应准确无误,取信后世,力戒虚构编织,矫情伪饰。散文的这种纪实性,是文体和读者之间千百年来所达成的一种信任默契。是不可率性改动的。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用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进发,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而这即是写虚。写虚,又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主理,重哲理感悟,求思想深邃,以理智的深刻、明澈取胜一一杂文、随笔等走的即是此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主情,重人性开掘,求心灵净化,以情感的明净,深沉动人一一艺术散文走的即是此路。(有删改)6.下列对现代散文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达夫认为现代散文是作家心灵的真实流露,它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更能体现作家的个性。B.现代散文以白话代替了文言,在文字形式上实现了大的变革,从而和世界文学同步对接。C.现代散文大大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使散文这种文体获得了思想的大解放而走向辉煌。D.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个体对自我的发现,使现代散文不再只是代圣贤立言的文章。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散文是虚实结合的艺术,它既要建立在作家的生活基础之上又要写出作家的情感、精神。B.现实生活是作家营造精神家园的基石,散文应该真实地表现这种生活,而不能矫情,虚构。C.散文的用意是表砚出人的精神感悟和情感世界,并以此打动人,所以写实并不是散文的真正目的。D.杂文和随笔着力于表现人与杜会的关系,艺术散文则着力于表现作家自身的清感世界。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现代散文由于对自我的肯定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先秦之后的古代散文却完全淹没了自我,是没有心的应时之作。B.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变化了的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的散文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像的成分。C.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这样的文章虚实结合,有着特殊的艺术魁力。D.现代散文之所以广受读者喜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作家能依据纪实性原则,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挚的感清。6.B(张冠李戴,从而却世界文学同步对接是由于散文在内容上对自我的发现。)7.D(曲解文意,艺术散文观照的是人类自身而不只是作家自身的情感世界。)8.D(A项主观臆断,由原文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和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可知,•中国古代散文也有自我存在;B项过于绝对,都是其生活的真实再现,没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错;C项以偏概全,只有以开掘人性,净化心灵为要务的散文才会深沉动人错,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着力的散文一样可以动人。)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唐代的山水诗,和以二谢为代表的南朝山水诗相比,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南朝山水诗所歌咏的对象不过是半壁河山,主要在东南一隅。那时的诗人足未涉黄河,身未登岱岳,没有机会领略广袤中原的风光。他们的山水诗,胸襟、气象、境界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到了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为诗人提供了写作山水诗的最好条件。许多诗人在其创作的准备期或旺盛期都曾有过一段漫游生活,他们的足迹及于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被祖国多姿多彩的山水所培育起来的这一代诗人,他们写起山水诗来,论胸襟、论气象、论境界,就远非南朝人所能相比的了。南朝的山水诗因为是在希企隐逸的风气中产生的,所以诗里常常流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情趣。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但除此之外,唐代的山水诗里更多了两种感情,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生活的感情。正是这两种感情构成唐代山水诗思想内容方面的重要特点,使今天的读者讽诵之余仍然激动不已。洋溢在唐代山水诗里的那种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那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仍然是我们的精神营养。从艺术上看,南朝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追求形似,崇尚工巧,缺乏神韵。唐代山水诗脱离了对形似的追求,而致力于达到神似。它们刻画山水,不滞于山容水态,而是力求把握和表现山水的个性。自然山水成了诗人的朋友,或诗人自己的化身。“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人和大自然,情和景,契合交融达到化境。中国的山水诗到了唐代,才臻于完美、纯熟。五代以后,山水画渐趋成熟,至宋代遂蔚为大现。荆浩、关仝、董源、李成、范宽、米芾等一大批山水画家的涌现,培养了人们探索和欣赏自然美的兴趣,也刺激了用诗歌去再现自然美的欲望。如林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然而宋代以后由于诗歌创作总的水平已无法和唐代相比,因而山水诗的成就也比唐代逊色。但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仍然有所创新。特别是用五七言绝句的形式,集中地绘出一片风景,创造一个意境,常有近似图画的效果。(节选自袁行霈《中国山水诗的艺术脉络》)6.下列对唐代山水诗“呈现出崭新的风貌”原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代山水诗人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胸襟、气象、境界更加开阔。B.许多诗人通过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的漫游,经受了多姿多彩的山水的培育。C.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从外部环境上为诗人写作山水诗提供了最好的条件。D.唐代山水诗在思想内容上比南朝山水诗增加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创作视野的角度看,南朝的山水诗人没有机会领略广袤的中原风光,所以在创作上受到很大局限。B.从山水诗发展上看,宋代的山水诗虽然不及唐代,但在表达技巧、创作意境上也有其独到之处。C.从诗人情感上看,唐代山水诗人比南朝山水诗人更加丰富,尤其是多了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感情。D.从艺术表现上看,唐代山水诗对山水景物的描写不讲究外在形体上的的描绘,而是致力于达到神似。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唐代山水诗里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与唐代的祖国统一、繁荣和富强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B.南朝的山水诗虽然缺乏神韵,但没有这一时期的创作实践,很难说山水诗到唐代就臻于完美、纯熟。C.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是因为宋代山水诗人是在用画家的眼光去欣赏山水。D.作者认为,宋代山水诗的成就从总体上看无法与唐代山水诗相比的原因,是宋代诗歌的总体创作水平不及唐代。6.A(说“唐代山水诗屏弃了南朝山水诗中的隐逸风气”不妥。原文中说“这种传统的隐逸思想在唐代的山水诗里虽然也有所流露”,说明唐代山水诗并没有屏弃“隐逸风气”)7.D(原文说“脱离对形似的追求”,这不能说就不讲究外在形体的描绘;因为描写景物的诗是离不开对景物外在形体的描绘的,只是追求形似还是神似的问题。)8.C(说“宋代山水诗描绘山水景物的技巧高于唐代山水诗”不妥,只是在技巧上有所创新。再者,“用画家的眼光欣赏山水”的也不可能是宋代山水诗人的全部。)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只是一种看法。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在事物本身的形相,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离开人的观点而言,事物都混然无别,善恶、真伪、美丑就漫无意义。就“用”字的狭义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科学家的目的虽只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都是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的。从实用的观点看,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然则我们又何必来讲美呢?人性本来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具备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人性中本有饮食欲,渴而无所饮,饥而无所食,固然是一种缺乏;人性中本有求知欲而没有科学的活动,本有美的嗜好而没有美感的活动,也未始不是一种缺乏。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的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是壶就可以贮茶,何必又求它形式、花样、颜色都要好看呢?吃饱了饭就可以睡觉,何必又呕心血去做诗、画画、奏乐呢?“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活动愈自由生命也就愈有意义。人的实用的活动全是有所为而为,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人的美感的活动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去活动的。在有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这是单就人说,就物说呢,在实用的和科学的世界中,事物都借着和其他事物发生关系而得到意义,到了孤立绝缘时就没有意义;但是在美感世界中它却能孤立绝缘,却能在本身现出价值。照这样看,我们可以说,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美感的经验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许多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许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也都过去了,只有艺术作品真正是不朽的。数千年前的《采采卷耳》和《孔雀东南飞》的作者还能在我们心里点燃很强烈的火焰,虽然在当时他们不过是大皇帝脚下的不知名的小百姓。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车书;曹孟德带八十万人马下江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这些惊心动魄的成败对于你有什么意义?对于我有什么意义?但是长城和《短歌行》对于我们还是很亲切的,还可以使我们心领神会这些骸骨不存的精神气魄。这几段墙在,这几句诗在,他们对于人永远是亲切的。悠悠的过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们所以还能认识出来这漆黑的天空者,全赖思想家和艺术家所散布的几点星光。朋友,让我们珍重这几点星光!6.下列关于“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对同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是人们同时拥有的许多种看法中的一种。B.美并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因为离开人的感知,所有事物都混然无别。C.美的事物对人类社会是无用的,许多艺术家都是太不切实用的人物。D.在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美是人的各种欲求中更高尚的企求。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实用的态度、科学的态度、美感的态度其最高目的分别是“善”“真”和“美”。B.人的美感的活动有些是无所为而为,美感的活动有时是受环境需要限制的。C.美的需要是人的精神上饥渴,没有这样饥渴的人或民族是不正常的。D.美是事物的最有价值的一面,是因为在美感世界中事物能孤立靠本身现出价值。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人的许多方面的需要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但美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所特有的企求。B.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人的活动的自由程度密切相关。“生命”是与“活动”同义的。C.历史上成功
本文标题:年高考语文二轮专题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六)(全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3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