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货币银行学第6章商业银行
第六章商业银行CommercialBank教学内容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第二节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第三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第四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第一节商业银行概述产生与发展性质组织形式一、现代银行的产生与发展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钱币兑换业。最早以银行(banco)名称经营业务的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威尼斯的银行。1593年在米兰、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19年在汉堡等地都相继建立了银行。1、产生。(1)起源于古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2)在英国的发展英国的银行则起源于为顾客保管金银的金匠。主要业务形式1)货币的兑换业务2)货币保管业务3)异地支付业务(汇兑业务)1694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英国出现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开端。总结:商业银行的形成途径:1、从高利贷银行转变而来2、以股份制形式组建而成商业银行职能的产生1.全额准备金部分准备金,信用中介职能产生2.保管业务存款业务,支付中介职能产生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职能基础上,信用创造职能产生3.保管凭条银行券,发行信用货币职能产生2、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1)集中化。表5-1近年来全球1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业并购排名卖方买方购并交易规模1旅行者集团花旗集团8002国民银行美洲银行6003三菱银行东京银行3384瑞士联合银行瑞士银行3305第一银行芝加哥第一公司3006三井银行太阳神户银行2307第一联合银行科斯泰茨金融公司1668国民银行公司巴尼特银行1559韦尔斯法戈银行第一洲际银行12310化学银行大通曼哈顿银行100(2)全能化。商业银行有全能型和分离型两种模式,80年代以后,分离型开始逐渐向全能型银行转化。(4)国际化。经济国际一体化导致金融国际一体化;银行业务越来越多地超越了国界。(5)社会化。股权开放,很多已经成为上市公司。(3)电子化。自动取款机、信用卡、24小时无人银行、网上银行等等。银行内部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商业银行的概念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二、商业银行的功能信用中介:最基本最首要的作用闲置货币资金居民小额货币收入银行巨额生产资金资金盈余单位——银行——资金短缺单位•支付中介:代理客户实施货币收付•信用创造:利用支票存款创造信用货币•金融服务(如代发工资等)三、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建立原则:竞争原则、稳健原则、适度原则组织形式:单元制总分行制银行持股公司制连锁银行制1、单元制是指银行业务只有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以美国为代表优点:不易产生垄断,可以提高服务质量经营成本较低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缺点: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不利于其利用最新的手段和管理工具银行实力较弱,难以抵抗风险单一制银行与经济的外向发展存在矛盾,会人为地造成资本的迂回流动,削弱银行的竞争力单一银行组织形式获得联邦或州立牌照的一家银行只能:在一家全方位服务网点营业自动柜员机销售终端停车窗口加有限服务设施2、总分行制在总行之下,可在本地或外地设有若干分支机构的银行制度。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这一银行制度,其中尤以英国、德国、日本等为典型3、银行持股公司制,又称集团银行制是指由某一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银行而建立的一种银行制度。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银行控股公司控制着8700家银行,掌握着美国银行业总资产的90%。非银行性持股公司和银行性持股公司作用:一是规避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法律限制,二是通过设立子公司来实现业务多元化,三是服务设施集中,可以节约费用开支。银行持股公司缺点是,易于形成垄断,不利于竞争。4、连锁银行制是指由一个人或一个集团控制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银行,但又不以股权公司的形式出现的一种银行制度。连锁银行制的作用和集团银行制一样,都是为了在连锁的范围内发挥分行的作用,弥补单一银行制的不足,规避法律对设置分支机构的限制。连锁银行制没有股权公司的存在形式,无需成立控股公司。四、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1949年以前的银行体系1848年英国丽如银行、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国民党统治时期:“四行二局一库”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一库是中央合作金库。民族资本商业银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8年成立的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银行体制1977年至今1.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四家专业银行恢复或建立2.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4年)。交通银行于1986年7月重组相继成立了12家股份制银行3.深化改革阶段(1994-2003)1994年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4.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中国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全国性商业银行各地城市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第二节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一、银行负债的构成和重要性广义的负债是指除银行自有资本以外的一切资金来源,包括资本期票和长期债务资本等二级资本。狭义负债则指银行存款、借款等一切非资本性的债务,由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结算中的负债构成。重要性1)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吸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2)银行负债是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手段;3)银行负债构成社会流通中的货币量;4)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同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的主要渠道;5)负债业务是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一)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最基本、最主要的业务1.活期存款客户不需预先通知,可随时提取或支付的存款。开立这种存款账户是为了通过银行进行各种支付结算,存户可以随时开出支票对第三者进行支付而不用事先通知银行,因此,活期存款又被称为支票存款。作用:•1)运用活期存款的稳定余额发放贷款,能有效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2)通过活期存款的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提高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3)活期存款还是商业银行扩大信用、联系客户的重要渠道。2.定期存款存户预先约定存储期限的存款作用:定期存款存期固定,而且存期较长,从而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对商业银行长期放款和投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定期存款的营业成本低于活期存款,这也显然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3.储蓄存款个人为积蓄货币和获得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账户。我国的储蓄存款则专指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存款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4.存款工具的创新(1)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s):实际上是一种不使用支票的支票账户(2)可转让定期存单(CDs)(3)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4)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5)特种储蓄存款(二)短期借款重要意义: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非存款资金来源;是满足商业银行周转金需要的重要手段;同时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效率,扩大了银行的经营规模,又加强了外部的联系和往来。短期借款有同业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大面额存单以及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主要渠道•同业借款是指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活动,主要有银行同业拆借、转贴现和转抵押(三)商业银行的长期借款发行中长期金融债券作用突破了银行原有存贷关系的束缚,它面向社会筹资,筹资范围广泛,既不受银行所在地区资金状况的限制,也不受银行自身网点和人员数量的束缚。债券的高利率和流动性相结合,对客户有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银行提高筹资的数量和速度;发行债券所筹的资金不用缴纳法定准备金,这也有利于提高银行资金的利用率。作为商业银行长期资金的主要途径,使银行能根据资金运用的项目需要,有针对性地筹集长期资金,使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在期限上保持对称,从而成为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工具。局限性第一,金融债券发行的利率、期限都受到管理当局有关规定的严格限制,银行筹资的自主性不强。第二,金融债券除利率较高外,还要承担相应的发行费用,筹资成本较高,受银行成本负担能力的制约。第三,债券的流动性受市场发达程度的制约,在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债券种类少,发行数量也远远小于发达国家。银行负债种类(1)银行的存款业务同业拆借(用途)(2)同业借款转抵押、转贴现再贴现:再贴现利率贴现利率流动资金贷款利率(3)向央行借款再贷款(用途、分类)(4)发行金融债券(筹集资金不缴纳存款准备金)(5)证券回购协议二、资产业务(一)现金资产业务是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以及与现金等同的可随时用于支付的银行资产最具流动性的资产1、库存现金2、央行存款: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3、存放同业存款4、托收中现金(一)现金资产准备金:由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和库存现金,即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组成。收款过程中的现金:指在清算过程中,已记入商业银行的负债,但实际上商业银行还未收到的那部分资金。同业存款:小银行为获得支付清算、外汇交易、证券购买等方面的服务在大银行(即代理行的)存款。总结:现金项目的流动性最高,是商业银行的一级储备。(二)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传统核心业务,也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盈利资产1.贷款种类期限标准:分为短期、中期、长期贷款。贷款对象标准:分为工商业贷款、不动产贷款、消费者贷款、同业贷款和其他贷款。保障条件标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担保贷款、信用贷款、票据贴现贷款。管理方法:备用信贷、循环信贷。风险程度: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即所谓的不良贷款五级贷款分类1)正常贷款是指借款人能够履行借款合同,有充分把握按时足额偿还本息的贷款。这类贷款的借款人财务状况无懈可击,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贷款的本息偿还会发生任何问题。2)关注贷款是指贷款的本息偿还仍然正常,但是发生了一些可能会影响贷款偿还的不利因素。如果这些因素继续下去,则有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关注,或对其进行监控。3)次级贷款是指借款人依靠其正常的经营收入已经无法偿还贷款的本息,而不得不通过重新融资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来归还贷款,表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4)可疑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担保,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这类贷款具备了次级货款的所有特征,但是程度更加严重。5)损失贷款是指在采取了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三)证券投资投资对象:货币市场投资工具、资本市场证券等投资的目的:1.获取收益。2.分散风险3.保持流动性投资的管理:投资对象的限定: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对象是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商业银行法修正案》)。投资比例的限定:投资对资本的比例;对投资企业比例的限制总结:短期政府债券安全性与流动性都非常高,被当作商业银行的二级储备。(四)租赁与信托金融租赁或融资租赁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性能的信用交易,它是企业进行长期资本融通的一种手段包括经营性租赁、融资性租赁。信托即信任委托是指委托人为了自己或第三者的利益将自己的财产或有关事物委托别人管理、经营的一种经济行为。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含义:是指影响银行利润和风险但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业务。分类:无风险的表外业务和有风险的表外业务。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广义的表外业务除了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还包括传统的无风险的中间业务。狭义的表外业务一般是指有风险的经营活动,应当在会计报表的附注中予以提示。包括担保类中间业务、承诺类中间业务和交易类中间业务。1、无风险的表外业务亦称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替客户承办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包括以下几类:转账结算业务:即非现金结算
本文标题:货币银行学第6章商业银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