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 安大新闻考研历年真题11-14带答案
安徽大学2011年攻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试题名称:新闻传播史论(608)一、试论述默多克的国际新闻公司建立的背景,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世界新闻史的影响(30分)答:默多克是英国著名报团“新闻国际公司的领导人”,生于澳大利亚报业世家,曾在英国报社工作。20世纪60年代,其“新闻有限公司”成为澳大利亚著名的报团。1969年,默多克打入英国报业市场,先后控制了《泰晤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今日报》、《太阳报》、《世界新闻报》等全国性报纸及地方性报纸三十余家,占英国全国报纸总发行性量的三分之一。此外,还有英国天空广播公司和路透社的部分股权。有人说他的成功之道是以软性色情新闻与体育新闻代替硬性新闻。70年代,默多克进入美国市场大量购入报纸、杂志、电视台。尽管公司总部在澳大利亚,但各个分公司从东海岸的纽约到西海岸的洛杉矶无处不在,整个公司的平均年盈利高达5.61亿美元。在亚洲,默多克拥有香港最大的英文日报《南华早报》的股份,同时收买了《远东经济新闻》51%的股权。该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默多克利用手中的卫星广播电视和有线电视网插手新闻、商业、体育、文化等多方面的社会活动。他的媒体触角已经伸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二、张季鸾先生在《本社同人的声明》中说:“而中国报原则是文人论政的机关,不是实业机关。这一点,可以说中国落后,但也可以说是特长。···········假若本报尚有渺小的价值,就在于虽按着商业经营,而仍能保持文人论政的本来面目。”这段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的,《大公报》是怎么实现商业经营与文人论政的,怎么看待《大公报》的“文人论政”?(30分)答:背景:1926年9月1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其中,吴鼎昌的资本、胡政之的组织、张季鸾的文章,构成新记公司的三要素。创刊指出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并提出“文人论政”,在旧中国政学界产生广泛影响。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在《本社同人声明》中发表了上述讲话。如何实现:1、提出“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针,作为《大公报》社讯。就言论的立场,新记《大公报》初期提倡民主政治,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北伐期间,抨击军阀吴佩孚和汪精卫、蒋介石,也抨击过共产党;“九一八”事变之后,言论渐有亲蒋倾向,支持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抗战期间,基本立场是坚持抗日救国,也抨击过国民党的腐败。解放战争期间,《大公报》提倡民主,反对国民党腐败,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内战,但也发变过一些混淆是非的文章。至解放初期,开始转变立场,站到人民一边。2、新记《大公报》以言论驰名,每天至少一篇社论,发表对国内外时事的意见,很为读者注意。张季鸾以他灵通的消息、独到的见解、凝练犀利而漂亮的文章,使《大公报》日渐引起社会重视。同时注重社评作者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注意发展有专业特长的人才撰写一些专门问题的讨论,特别注意约请社外专门问题社评作者。加强与文化教育界联系,扩大言论范围,扩大报纸读者面,能基于爱国立场,积极承担匡扶国家社会的责任。3、注意吸收人才,合理使用人才;知人善任,公开考试选拔人才;从高校吸收优秀毕业生,注意人才队伍栽培,将学历浅的记者送去专业培训,为报社培养专门化人才。评价:新记《大公报》对于新闻与国际新闻的报道,始终充实而精辟,其果敢而锋利的社评影响于国内舆论者至极,于1940年度获得全世界(美国除外)最优报纸奖。《大公报》充分利用自身平台,发表言论,批评时弊,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尽管后期亲蒋,但总体上是基于爱国立场,能够承担匡扶社会国家责任,无愧于“文人论政”。三、辨析1、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答: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著作中、提出了三个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1)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他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因此,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地球村)。由此可知,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来看待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因此,在他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具有统合性,文明人以文字和印刷媒介为主的视觉文化,集中于细节并把细节从整体中分化抽象出来。此种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热媒介和冷媒介热媒介和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的概念。对这两种媒介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根据他的他的论述整理出的说法: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如书籍、报刊、无声电影、照片等。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如:漫画,有声电影、电视等。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并没有多少科学和使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社会前进和变革的推动作用。局限性:麦克卢汉是技术自然主义者,其理论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①他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②其理论忽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③其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揭示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事实上,人具有理性,这种理性活动会对媒介产生能动的制约作用。总而言之,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2、客观性是不死的神答:新闻传播中所讲的客观,是指相对传播主体而言的客观,即存在于传播主体之外的一切事物对于传播主体都是客观的。因而,所谓的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就是指传播主体在报道自身以外的对象时,不能用自己的目的、意识、意志、情感等改变对象的本来面目,即不改变对象自身的内容。这种客观性的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新闻精神的客观理念,也可以称之为客观精神。客观精神要求传播主体报道新闻事实时,一定要超越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特别是要超越自己的利益需要,将新闻事实的实际面目反映出来。二是作为新闻报道操作规范的客观方法。在操作原则上,客观原则的核心是把事实与意见分开。其最典型的特征以一种公正、超然以不含成见的态度来报道新闻,反对在新闻中夹叙夹议,不能参与个人见解,只要把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任务、情况、原因交代清楚即可。“用事实说话”是中国新闻界对新闻客观性、客观性报道原则的朴素理解和操作方法,是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的“客观性”。这种观点坚持要对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报道,但在必须说话时就要“说话”即表达意见,只是这种说话,是通过对事实的选择与运用进行的,是所谓的“藏舌头的艺术”。同西方比较,两种“客观性”都坚持“用事实”,两者都是相似的。但“用事实说话”把“事实”当作说话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把陈述事实本身作为目的,这与新闻传播的内在要求:告知新闻信息,大相径庭。“用事实说话”是表达倾向性信息的原则和手段,不是陈述新闻事实的信息的原则和手段。它是以新闻报道的方式实现宣传目的的原则,而不是新闻宣传本身的原则。新闻报道到的客观性恩替的要害是新闻传,新闻传播主体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能否达到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放映,即能否反映出新闻事实那些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属性和内容。但是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任何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都不是绝对的;认识的客观性是历史的、具体的、相对的,新闻传播作为一种认识活动也要在遵循这一普遍的认识规律。承认客观性的有限性,不是要放弃客观性原则,也不是要降低客观原则的要求,它的目的是要科学理解客观性,充分认识到客观性的艰难。作为传播事实的三个原则之一,客观原则灵魂是自觉拒绝主观情感和意见对新闻真实的干扰,正确认识客观性,把握客观性的重要性。3、新闻真实性的本质是“本质真实”答: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呵护客观实际。新闻真实是事实性真实,强调与客观事实的符合性,就是指每一个具体的新闻报道与其报道对象的符合性,一定数量的报道与相应时空范围内整体事实对象的符合性即马克思所说的“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事实性真实是新闻真实最重要、最突出的特性。本质真实一直是中国新闻界争论不休的一个概念。因为本质真实这一概念所指实在太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说法:①本质真实就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新闻报道应当做到事实的准确和本质的真实。所谓本质的事实,是指新闻报道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带规律性的东西。②本质真实就是全面反映情况,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全面、公正。③本质真实指的是正确的立场。“本质真实”是无产阶级报道新闻的特色。报道什么、提倡什么、宣传什么、反对什么,都要符合党的政策精神和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本质真实指的是舍去假象、偶然性的事实,而去必须报道真实、必然性的事实。上述提法是不恰当的,或者来说是不科学的。客观规律可以说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提供真实情况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但真实并不等于真理。第二种、第三种提法涉及到指导思想、思想方法和立场。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方法无疑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分析事物,但并不能因此而作为判断新闻报道的标准,第四种提法,既然假象也是一种事实,只要不把它当做真实,为什么报道出来就不真实。要知道家乡也是事实,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反映。很显然,“本质真实”不能成为新闻真实性的衡量标准。新闻报道的真与假只有一个标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四、受众的权利有哪些?“作为市场的受众”与“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有什么不同。怎么看待“作为市场的受众”?答: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和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当我们把受众看做社会成员和公众时,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不同:作为市场的受众,麦奎尔认为,从市场的角度,受众可以被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把受众简单的看作是被动的接受讯息的对象。而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则更显主动性,拥有各种各样正当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会思考有想法的受众。怎样看待:把受众看作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受众观。这是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价值,换句话说,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传媒活动既然是市场活动,那么各传媒机构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争的对象自然是消费者。“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它反
本文标题:安大新闻考研历年真题11-14带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52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