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专题七第2课一、选择题1.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其中“布尔什维克的智慧”指的是()A.新经济政策B.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资本主义D.民主集中制【答案】B【解析】苏联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斯大林模式。分析可知,正确答案为B项。2.斯大林曾经说:“能不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呢?不,不能。”据此可知苏联实行了()A.新经济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C.农业集体化D.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答案】C【解析】由“不能”将“苏维埃政权……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可知斯大林要改变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故C项正确。3.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答案】A【解析】在题目B、C、D三项中,斯大林与列宁的观点没有对立的地方,但列宁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时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生产,但斯大林模式却是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故A项是两者最大的区别。4.有的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其主要依据不包括()A.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C.忽视社会消费品的生产D.长期僵硬执行计划指令【答案】A【解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是“二五”计划的成果,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弊端。-2-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明显弊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A.农民的负担过重B.农轻重比例失调C.消费品供不应求D.重产值而轻质量【答案】B【解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由B项所决定,D项不属于“最核心的问题”。6.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作者所谓“消极的东西”在当时是指()A.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B.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倾向C.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A项时间上不符合,可先排除;B、C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7.斯大林时期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一体制形成的相关因素不包括()A.俄国在历史上长期存在沙皇专制B.苏联制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取得成效D.苏联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答案】C【解析】二战后,由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不断暴露,赫鲁晓夫上台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他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改革最终失败,因此C项不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原因。故本题应选C项。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强烈的失望和忧虑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答案】C-3-【解析】“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可看出他对苏联五年计划模式的赞赏。9.“斯大林模式”中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的做法是()A.运用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B.对本国经济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C.制定无所不包的指令性计划D.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答案】B【解析】面对30年代经济大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而加大政府干预力度,所以选B项。10.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其形成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②其形成与国内外环境分不开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稳定⑤随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也形成了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考查“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原因以及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①是该模式形成的标志;②是其形成的原因;③④⑤是其对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二、非选择题11.(2014·渭南期末)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材料三(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4-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2)依据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3)材料三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答案】(1)适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3)历史事件: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原因:苏联经济自成一体,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4)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借鉴别国的经验等。(其他表达言之有理亦可)12.(2014·修水一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大国崛起》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曼·罗兰所说苏联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的含义是什么?材料二下面是某中学生设计的历史活动剧《一段穿越时空隧道的对话》:马克思:小罗,最近很忙吧。天国也有点乱啊。罗斯福:噢,为啥?马克思:因为你啊。列宁跑来说,社会主义大有希望啊。亚当·斯密最近都不来串门了。罗斯福:哈哈。马克思:看了你的新政,起先我倒真的心动过,后来开始心忧了,甚至还有点心灰起来。罗斯福:哦?呵呵。虽然有些工人领袖认为看到了美国从“USA”变为“USSA”的希望,虽然有的人叫嚷着要实行法西斯,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2)材料二中马克思说“心动”的真实含义是什么?马克思说“心灰”的真实含义又是什-5-么?材料三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3)为摆脱“路径障碍”,在实践中,邓小平在经济体制上怎样进行政策调整的?【答案】(1)含义:指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的利益太多。(2)“心动”:新政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政治经济权利。“心灰”:新政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开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新模式;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3)调整: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本文标题:安徽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复习之专题7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练习Word版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54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