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30.诗词五首》导学案
1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30.诗词五首》导学案语文版一、学习目标:1、领悟诗词佳句,感悟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和所创设的美妙意境2、积累诗词名句3、叠字的作用及背诵全诗。二、重点难点:重点:感悟诗词表达的真挚情感和创设的美妙意境难点:培养良好的诵读习惯第一课时学习《迢迢牵牛星》一、作品出处《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二、创作背景牵牛和织女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织女星又称“天孙”,在银河西,与牵牛相对。在中国关天牵牛和织女的民间故事起源很早。曹植《九咏》曰:“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这是当时最明确的记载。三、基础自主预习3、划分节奏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景)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表明她被思念折磨得没有心思织布,织女内心悲痛之情溢于形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反问的语气)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抒情)四、分析研究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3、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人物是织女,这首诗以牵牛、织女两星为题,借神话传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故事,寄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的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渴望夫妻团圆的强烈愿望。4、《迢迢牵牛星》中在结构上起过渡性作用,在内容上最能表现思妇情思悠悠、心乱神伤的相思之苦诗句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交代思妇产生这种苦楚、悲伤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迢迢牵牛星》形象地表现了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五、体味语言21、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__________”是写牵牛星之遥远,“__________”是写织女星之明亮,“__________”是写素手之细长,“__________”是写机杼之声繁忙,“__________”是写水流之形态,“__________”是写相视含情之神态。表达效果:叠音词的运用与全诗缠绵悱恻的感情十分和谐,深切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显得韵味深长,哀婉动人。学习《渡荆门送别》一、介绍作者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拓展〗: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宵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诗题中“送别”历来解释不一:一说指江水送自己离别蜀中,一说赠给送别的友人.三、分析研究1、了解内容渡荆门送别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叙事,交代旅程交代远渡地点、出蜀目的)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绘景,船过荆门所见的山水壮景(远景),高亢激越,喜悦开朗)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绘景,新奇景色变换视角,描写月云美景,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诗风,写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情,点名主旨,由景及情,留恋故乡。)2、《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3、《渡荆门送别》中描写荆门一带壮阔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比喻手法写出奇特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___________________”写夜晚,描绘______(远或近)景,“___________________”写白天,描绘______(远或近)景。运用________的手法和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云月瞬时变换奇景。6、故乡水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学习《春望》一、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他的诗各体兼备,佳作甚多,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相关事件:“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3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三、研读1、预习(律诗和绝句的区别;律诗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烽火:()抵:()白头:()搔:()短:()浑:()不胜:()簪:()(注意写法)2、划分节奏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见,寄情于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感,触景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所盼,心念家人充溢离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思)2、诗题“春望”“望”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春望》表现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春望所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拟人手法写诗人感时恨别,触目伤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表现诗人忧国思家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深度研析:诗歌的思想感情: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第二课时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解题“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作者及作品介绍岑参(715——770),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其诗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三、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1.正字音(写出下列字的注音):折()裘()衾()薄()着()瀚()散()入阑()羌()掣()琵琶()2.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①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4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②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出了风大雪早的特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帐外到帐内。写雪景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着墨于感觉。)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互文)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承上启下,对偶、夸张,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说明前途充满艰险。)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运用了拟人、夸张手法,再次传神地写出了天气奇寒景象。)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惆怅的感情)(二).再读:学生默读,理思路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______和______两个层次。前______句为一层:______后______句为第二层:____________3、学生默读,找线索。本诗以______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
本文标题:广东省化州市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30.诗词五首》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55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