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广东省教育学会小课题小课题研究手册(小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
1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研究手册(试行)课题名称:小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研究姓名:皮生清周中应学科:数学年级:五、六年级所在单位:广州中大附属雅宝学校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研究项目办公室编印(费伦猛等著学术著作版权,授权限于广东教育学会立项小课题使用,请勿用作他用)课题编号:GDXKT21342目录一、小课题研究“问题库”二、小课题研究申报表三、课题调整情况:立项培训后课题修改说明四、研究过程记录(一):主要的文献与资料查找五、研究过程记录(二):调查调研情况六、研究过程记录(三):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七、研究过程记录(四):教学课例观摩记录八、研究过程记录(五):教学体验与反思九、研究过程记录(六):学习研讨会记录十、小课题研究阶段报告与交流十一、小课题研究的叙事、课例或案例十二、小课题行动研究报告十三、小课题研究其它成果粘贴处(复印件)十四、相关附件复印件(立项通知、参加培训情况)十五、小课题研究评价表结题说明:1、此表下载地址:ggyx2014@qq.com,邮箱密码是:gdjsjxjy20142、书面稿一式一份,电子稿发到:xktyj@qq.com,,联系工作QQ:224992304914920908433、费伦猛等著学术著作版权,授权限于广东教育学会立项小课题使用,请勿用作他用)3一、小课题研究“问题库”问题源问题库从教师自身教育教学的困境中寻找问题小学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难点又是重点,多年来一直困扰一线老师,可它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中寻找问题对于分数和百分数问题的教学如何把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既要学生学会,又要学生会学,为学生发展奠基。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如何形成比较好的教学方式,如何找单位一,在新教材中淡化传统应用题教学中找到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接触的老师基本上对新教材淡化应用已的教学存在一些看法。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研究中对于解决问题的研究。从学校确立的“关键问题”分解我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确立在数学教学中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来自其它的问题应对各种考试的需要,主要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说明:具体内容和要求请参阅:费伦猛等著学术著作《如何做小课题研究》。4二、小课题研究立项评审申报表(请将申报广东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规划小课题立项评审表附上)5三、课题调整情况:立项培训后小课题修改情况说明时间2013年7月14日立项培训后课题修改情况说明具体说明,立项培训后小课题研究范围为什么要进行修改,修改前是什么,修改后是什么。立项培训后我们对课题作了小修改由解决问题的研究转为问题解决的研究。这样改主要是因为解决问题更多是一种活动,一种行为;而问题解决不但是一种教学方式,是展开课程内容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习形式和应该具备的能力,也是课程目标。它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更符合新课的精神。6四、研究过程记录(一):读书与文献的查阅作者姓名储冬生论文或论著名称解决问题的策略:理解、实践与反思发表或出版时间2009年7月发表刊物或出版社或网址主要观点“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课标实验教材新编的内容,对这个教学内容各种版本的教材在素材选择、策略呈现上都显得比较零散、孤立,缺乏系统性、层次性,教学中老师们普遍觉得比较吃力。策略的教学不同于过去的应用题教学,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策略的形成过程、策略的价值分析、策略背后的思想提炼,而不能仅仅把策略当作结论性或程序性的知识去教学。策略教学应着力让学生实现从方法到策略的提升,通过策略的学习感悟数学思想。阅读并记录时间:2013年12月27日对本课题研究的借鉴作用或所受的启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提升为数学思考,不断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数学课程标准配套的各种版本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都或多或少地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或者主题。人教版教材编排了“图示、列举、列表、找规律、从简单情况入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列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说明:具体内容和要求请参阅:费伦猛等著学术著作《如何做小课题研究》。7五、研究过程记录(二):小课题调查调研情况时间12013年11月对象五、六年级教师方式座谈、问卷调查目的了解学生、老师在解决问题的学习和教学中遇到的困难。主要过程一、由课题负责人传达课题研究的相关文件精神,领会本次课题研究的要求1、学习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明白研究各阶段的要求。2、“档案袋”的内容和各项要求。二、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制定1、了解课题实施方案的内容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2、讨论本课题开题报告的具体内容重点:(1)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2)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三、课题研究活动中各位老师应承担的任务。对本课题研究的借鉴作用或所受的启发本次座谈问卷有利于研究更能为教学实际服务,明确老师们的各自的任务,为小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比如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重要性: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想有效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以为重点要注意以下的几点:一要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形成的过程,在过程中理解转化策略的内涵和特点,掌握策略;二要处理好多样化策略与转化策略的关系,既要体现策略的多样性,又要关注策略的优化,突出转化策略;三要处理好方法、策略、思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转化策略,感悟转化思想。8说明:具体内容和要求请参阅:费伦猛等著学术著作《如何做小课题研究》。时间22014年3月对象学生方式问卷调查目的调查学生对分数和百分数、比应用题的掌握情况主要过程1、安排老师命题。2、组织六年级全体学生开展解决问题的专项测试。3、批阅试卷,4、统分、兵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本课题研究的借鉴作用或所受的启发改变教学方式对于应用题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尤其是学生对用数学思想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的提高。说明:具体内容和要求请参阅:费伦猛等著学术著作《如何做小课题研究》。六、研究过程记录(三):他人成功的经验与案例9姓名皮生清性别男来源渠道观摩课成功的经验或案例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P32、P33内容。本课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连除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正确解答。2、掌握取近似值的两种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教学重难点:1、用数量关系描述解题思路,掌握“双归一”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例11及“做一做”。例11教材分析:(1)三年级下册已学习过用连除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这里出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需连除解决的问题。其特点是:总量与两个变量有关系,并随着两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例如,例11中一周的产奶量220.5千克,既与3头奶牛有关系,也与一周(7天)产奶时间有关系,这类问题的应用比较广泛。(2)例11是知道3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求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题中“7天”这个条件通过“上周”这个词隐藏了起来,给学生分析题意时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引起重视。这道例题的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材通过两个学生的对话提示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如小男孩是用“先算1头奶牛一周的产奶量,再求1头奶牛1天的产奶量”来描述自己的解题思路的,而不是停留在“先用220.5÷3,再除以7”的描述方式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从量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3)“做一做”也是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和例11不同的是,在解决问题中不但要用到小数除法,还要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和例11一样,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并呈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例11教学措施:(1)在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时,可以采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独立思考有一定困难,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比如问学生“能一步算出每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吗”,“如果不能一步算出来,那么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教师也可通过线段图形象地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2)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不能要求每个同学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3)在例题和“做一做”的教学中,重点都要落到解题方法的分析上。2.例12及“做一做”。例12教材分析10(1)例12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2)“做一做”是“去尾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12教学措施:(1)教学例12第1小题时,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多数要想到用“四舍五入”法来取商的近似值。教学中要抓住这点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2)教学例12第2小题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不够,这时需要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尽可能地在“需要”两个字上下功夫,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3)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进一法”或“去尾法”,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这些方法的现实意义,增强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记录时间:2013年11月15日七、研究过程记录(四):课例观摩记录授课人(1)授课班级五(3)时间2014、4、9教学课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研究主题小学高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研究11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在课件上指出正方体和长方体,复习体积计算公式。2、拿出石块,跟正方体和长方体相比,揭示规则物体与不规则物体的概念。3、揭示课题,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探索这个问题。二、探索问题阶段1、故事“曹冲称象”。2、自学课本p51例6.3、实践活动,用量杯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1)、让学生猜想、估计手中的石块的体积。(2)、指名学生汇报方法。师给予肯定及评价。(3)、明确运用课本上的方法测量体积,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并完成实验记录的填写。师进行巡视。(4)、学生进行汇报。①、实际测算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过程。②、指一名学生进行演示。③、小组活动中的发现。学生汇报时,师用课件演示(两种不同的方案:上升、下降)。学生回答后引导他们进行小结并板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就是水面上升(或下降)的那部分水的体积。(5)、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进而告诉学生,刚刚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称为排水法。(板书:排水法2、比较用量杯和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异同(1)、如果没有量杯而只有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还能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吗?(可以)(2)、那请同学们比较用量杯和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异同。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汇报。明确相同点:都是用排水法测量。不同点:量杯可以直接读出水的体积,而正方
本文标题:广东省教育学会小课题小课题研究手册(小学高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6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