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宋之乐曲对戏曲形成的影响
宋代乐曲对元杂剧曲体的影响。王国维认为:“后代之戏剧,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然则戏曲之为物,果如何发达乎?此不可不先研究宋代之乐曲也。”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曲者,词之变也。”宋之歌曲其最通行而为人人所知者,是为词,亦谓之近体乐府,亦谓之长短句,其体始于唐中叶,至晚唐五代而作者渐多,及宋而大盛。宋人宴集,无不歌以侑觞,然大率徒歌而不舞。其歌以一阕为率,其异于普通之词者,不过重叠此曲,以咏一事而已。周贻白《中国戏曲史长编》中认为:“宋代因词调体制复杂,最便于音律的配合,文人的作品,更为人传诵,.....以音律配合歌唱,加入动作,而用为舞词,这是曲子进入戏剧阶段的第一步。”其歌舞相兼者,则谓之传踏。南宋曾慥《乐府雅词》中载有“转踏”曲词《调笑集句》和郑仅的《调笑》。北宋之转踏,恒以一曲连续歌之,每一首咏一事,共若干首则咏若干事。然亦有合若干首而咏一事者。此种词前有勾队词,后以以诗一曲相间,终以放队词,则亦用七绝,此宋初体格如此。到北宋末,发生变化,勾队之词,变而为引子,放队之词,变而为尾声;曲前之诗,后亦变而用他语:故云引子后只有两腔迎互循环也。元杂剧中正宫套曲,其体例皆由此出,它是由艳段,正杂剧(两段),杂扮共四段构成。此外,元杂剧中的“子母调”,也是出自宋代的“转踏”,即两个调式或三个调式迂回环者,这与“转踏”两个曲调反复使用是相同的。传踏之制,以歌者为一队,且歌且舞,以侑宾客。《碧鸡漫志》中谓石曼卿作《拂霓裳传踏》。曲破始于唐、五代,当时只偏于乐舞,到了宋代,则开始用来表演故事。其乐有声无词,且于舞踏之中,寓于故事,颇与唐之歌舞戏相似,而其曲中有“破”,有“彻”,盖截大曲入破以后用之也。胡忌《宋金杂剧考》中:“使用纯粹‘曲破’作演出的,今存《剑舞》一种,可以代表南宋初期歌曲伎艺的记录之一。”《剑舞》中“二个故事的演出形象已全同真戏剧,。。。其后北曲杂剧中尙留此体。”这说明,元杂剧与宋“曲破”的演出形式是十分相近的。兼歌舞之伎,则为大曲。自南北朝时已有此名。然传于后世者,唯胡乐大曲耳。其名悉载于《教坊记》,而其词尚略存于《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中,宋之大曲,即自此出。每套大曲,由同一诸宫调的若干“遍”组成,每遍又各有专名。其各遍之名,则唐时有排遍、入破、彻,而排遍、入破又各有数遍。此种大曲,遍数既多,自于叙事为便,故宋人咏事多用之。虽便于叙事,但其动作皆有定则,欲以完全演一故事,固非易易。且现存大曲,皆为叙事体,而非代言体。即有故事,要亦为歌舞戏之一种,未足以当戏曲之名也。此外,宋代大曲还常常与宋杂剧同演于春秋圣节三大宴上。周密《武林旧事》“南宋官本杂剧”中可以发现,很多剧目是根据大曲题名的,如大曲有“六幺”,杂剧中便有“崔护六幺”、“莺莺六幺”等,这种宋大曲与杂剧同台演出的形式,对于后世元杂剧的形成与流行也是有很大影响的。由上述宋之乐曲观之,则传踏仅以一曲反复歌之;曲破与大曲,则曲之遍数虽多,然仍限于一曲。至合数曲而成一乐者,唯宋鼓吹曲中有之。合诸曲以成全体者,实自诸宫调始。诸宫调者,小说之支流,而被之以乐曲者也。王灼《碧鸡漫志》“熙宁元丰间,泽州孔三传始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武林旧事》所载诸色伎艺人,诸宫调传奇有高郎妇等四人。则南北朝皆有之。今其词尚存者,唯金董解元之《西厢》耳。其所以名诸宫调者,则由宋人所用大曲传踏,不过一曲,其为同一宫调中甚明;唯此编每宫调中,多或十余曲,少或一二曲,即易他宫调,合若干宫调以咏一事,故谓之诸宫调。此于叙事最为便利,盖大曲等先有曲,而后人借以咏事,此则制曲之始,本为叙事而设。故宋金杂剧院本中,后亦用之,非徒供说唱之用而已。元杂剧剧本中分宫联套,是从说唱诸宫调沿袭下来的,它每剧皆用四折,每折易一宫调,每调中之曲,必在十曲以上,其视大曲为自由,而较诸宫调为雄肆。与元杂剧不同的是,诸宫调由一人以第三人称的身份来叙述故事,诸宫调在叙事体向代言体过渡中起了重要作用。冯沅君《古剧说汇》中指出,现有的诸宫调,特别是王伯成的《天宝遗事》,也可能是杂剧的唱词部分。赚词者,取一宫调之曲若干,合之以成一全体。唱赚也是宋代民间流行的说唱伎艺。它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最早用同一宫调中的若干曲子组成一个套数来歌唱的艺术形式。周密《武林旧事》载,南宋书会有李霜涯以善作赚词著称。另据元刊本《事林广记》载有《圆里圆赚》,其结构为集合若干曲调为一套曲,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有以《赚》为名的曲调。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代戏曲史》中认为:“总之,两者(即诸宫调与唱赚)在乐曲之组织上用杂缀式而开元曲之先声,当为我人应行目之事项。”
本文标题:宋之乐曲对戏曲形成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7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