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定窑瓷器鉴定之我见,家师拙笔..敝人从事瓷器收藏多年,由于是河北人,因此对定窑瓷器更是关注,为此笔者多次亲历定窑遗址,与曲阳灵山镇的仿古高手们共同烧制瓷器,此举不为精通而在于了解,上手了上万片的定窑极品瓷片标本,也因此对于文献及专家们所阐述定窑瓷器鉴定有诸多不同看法,在此提出以作抛砖引玉之举,与藏界广大同仁共同探讨研究之鉴定真谛。一:定窑釉色说,现在有关于鉴定定窑瓷器的著录都是说定瓷的白釉是象牙白,这一观点极其偏激,不知道是专家未经深入考察还是抄袭前人不全面的资料,现代专家都是偏执这一观点。其实定窑瓷器的白釉的白色多达50种,定瓷烧造历史悠久,从初创到成熟鼎盛乃至衰落,每个时期的有色各不相同,又有众多的窑场,规模有大有小相互影响,古代瓷器生产和现代工业一样,都喜欢扎堆形成基地规模,有利于形成市场销售,现在的古玩城或者地摊不就是都聚集在一起吗。瓷器生产自古就是从青转白的过程,工艺配方不断改进,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纯白瓷釉,要想达到理想的白度,在古代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正是这种种原因才导致了定瓷白釉的多种多样,有奶白,猪油白,白里闪黄,白里闪青等等不下几十种之多。如果把上百片瓷片摆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基本不会有相同的白色,因此只从颜色鉴定定瓷的意义不是很大。二:定瓷有“芒”,文献与专家们的鉴定书籍都说徽宗时定瓷有“芒”不入禁中,遂命汝州烧造青瓷,宫廷弃定用汝,文献与专家都认为是因为定瓷有“芒”,其实这是专家们误解了文献所谓的“芒”这个词语,他们把定瓷覆烧所留下的工艺痕迹“涩口”理解为“芒口”,文献所载只说定瓷有“芒”并没有说“芒口”,一字之差可意义大谬!在这里这个“芒”应该理解为“光芒”之“芒”,是光亮刺眼的意思而已。如果徽宗不愿意使用有“涩口”的定瓷,下道旨意叫窑工正过来用支钉烧造御用瓷不就行了吗,何必弃之呢?这个伟大而窝囊的皇帝崇尚道教,他的审美能力非常之高,他喜欢含蓄的美,而不喜欢张扬的美,你看看他的御用瓷器除了定瓷都是多次上釉生烧的发木光的瓷器就可以理解“芒”字了,所以徽宗嫌定瓷太光亮刺眼,他不喜欢才用青瓷。通过大量的定瓷标本足以证明这一点,定瓷的大多釉程玻璃质,非常光亮,现在出土的定瓷标本还如此之光芒夺目,如果在800年前岂不更亮?所以真的定瓷基本都是水汪汪的釉水,如果雾蒙蒙的就有做旧的嫌疑,有一个化学方法鉴定定窑瓷器非常准确,就是用两滴硝酸分别滴在一片定瓷标本上和一件高仿定瓷釉面,时间大约在5分钟左右,观察釉面就会发现,宋代定瓷釉面几乎没有明显的腐蚀,而新仿的釉面已经被强烈腐蚀。三:印花与划花,现代高仿定瓷的印花模子都是运用高科技的数控铣床刻画,从纹饰鉴定意义不大,人工刻划纹饰现在也非常流畅到位,只有一点就是古代的刻划纹饰边缘几乎无蹦茬存在,而今仿多有毛道蹦茬,原因是泥料陈腐和炼泥的工艺所致。四:泪痕;文献记载定瓷有泪痕着真无泪痕着好,现在人都理解为有泪痕是真的,无泪痕是假的,大错特错!应该是有泪痕的是真的无泪痕的更好(未必是假的),古代定瓷人一直在克服定瓷中的泪痕现象,这个现象其实是定瓷的缺陷,泪痕其实就是淌釉流釉,大量的古瓷片标本显示并非所有的定瓷都有泪痕,有相当一部分是无泪的。关于怎样鉴定定瓷泪痕,大家也都有心得,在此不做细谈。五:古代瓷器拉坯修胎工具给瓷器制造留下的工艺痕迹,这一点文献与现代鉴定书籍都不提及,在此我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古代旋转地辘辘车都是木头制作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常不精密,旋转起来一定不通心,晃晃悠悠的,越是使用时间久就越厉害,因为轴与套的磨损会越来越严重,这样就给古瓷流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特征,首先是圈足会薄厚不匀,很自然的无规律的半边厚半边薄,还在胎体上留下深浅不同的旋痕,这一点应该和圈足的薄厚部分一致,再有就是导致了胎体的薄厚不匀,修胎时留下明显的半边有半边无,或者半边深半边浅的竹丝刷痕,其实并非是竹丝刷出来的,是转动不平稳修刀而留下来的。现代工具是轮车,各个部件非常精密,用的是轴承和钢轴,所以制作出来的胎体非常均匀,修足非常均匀。如果想仿制古瓷的这些特征就必须把轮车做成偏心轴,但是这样就会把圈足做的椭圆装了,胎体也会留下规律性的旋纹。这一个特征如果您经常细心观察古瓷和新瓷就会发现其有很大的区别。六:定瓷的胎,定瓷的瓷土骨质超过景德镇,就是胎体变形不大,能做的非常薄,声如磬是说敲击发出的声音有木音。新老定瓷的胎是不同的,最明显的区别是新瓷的胎发湿,看上去给人以“硬”感,老胎发干,看上去给人的感觉发糠,手拿起来新瓷要比同样大小薄厚的老瓷重。看书或帖子总使人有隔靴搔痒之感,如想彻底熟悉还需多上手标本,自己体会,别人的语言总是有差异的,谬误之处还望方家斧正!
本文标题:定窑瓷器鉴定之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89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