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宝宝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反复
宝宝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反复为什么会出现呼吸道疾病的反复?这是很多家长的很焦虑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特别明显,从我跟踪数据的时候就显示,上幼儿园一个月左右,就会开始出现大量的缺勤,两个礼拜到一个月周期性的反复。到底是什么原因出现反复呢?家长应该注意和怎么做呢?我和我的家庭医生、幼儿园、学校的保健医等共同探讨、梳理和总结了这个过程,整理和分享给各位家长用以借鉴和启发:原因一:不完全痊愈。什么叫做不完全痊愈呢?当我们看着孩子不咳嗽了,但其实这个时候医生查的时候,嗓子还红呢。家长觉得孩子不咳嗽了,已经好了,药不是好东西,就把药停了。这种情况,在我的家庭医生定义就是----症状好转,停药不恰。这是最常见的导致没有痊愈后,病情反复的主要原因。原因二:外环境影响外环境包括家和幼儿园。9月幼儿园、小学、初中开学开始,呼吸道疾病逐渐递增。至每年年底,12月到1月份是北京小儿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我在幼儿园跟踪的家长就讲述过他们在儿童医院专科看病的时候,焦虑急切的把收款台的玻璃都打碎了。可想而知,有多少孩子在生病.在家里呢,可能是爸爸妈妈得病了,然后传给孩子;然后孩子可能快好了,又传给姥姥姥爷;当老人和孩子一得病,妈妈爸爸几乎就会精疲力尽。这个时候,幼儿园和小学,会就特别明显,班级里的孩子会“咳咳咳”一个,“咳咳咳”一个咳嗽的传递下去。我跟踪的小学和幼儿园,每到这个时期就特别的严重,最严重的时候,班级里甚至有三分之一、一半甚至一半以上都来不了,这就是一个外环境的交叉感染。原因三:婴幼儿期的护理不当有护理经验的一般都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但已经有几十年没带过孩子了,可能对孩子的喂养有一些心得,但对孩子的生病,就离得很远了,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就非常紧张。其实这些生病的原因非常简单,婴幼儿呼吸道粘膜本身就比成人更薄一些,渗透性和紧致性都不是很成熟完善,如果家长习惯给孩子喝非常热的奶(超过40度)、习惯多吃高蛋白(肉鱼蛋)、摄入量过高、饮食结构出现偏差(最常见的是吃蔬菜少,其他坚果、水果、菌藻类也有少有涉猎)等问题,是非常容易出现呼吸道粘膜免疫下降的。我手里曾经出现过这样一个案例,本来宝宝饮食调整的已经进入恢复期,咽喉已经不红肿、也少有咳嗽了,但是家长心疼孩子,认为不吃肉营养跟不上,偷偷给孩子买了两块炸鸡块,结果不到2个小时,咳嗽就加重了。再说去医院的事情,现在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前面也确实没有经验,去医院的时候就会感觉到非常紧张,当父母越紧张,老人带的孩子越好的就越容易严重。因为孩子以前没得过小病,没有得过小病的孩子,体内就没有得过抗体,没有抗体的孩子,一旦得病,就会偏重一些。这是一个循环。以上三种情况是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反复的主要常见原因。怎样能减少这种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呢?家长要把以下几个环节抓好,就是用药的准确、疗程、疗效这三个方面要贴切这个孩子的具体情况。1、得病后医生用药的准确性。孩子得病用药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潜意识里,孩子生病了,就要找最好的大夫,什么是最好的大夫呢?首先要考虑他的医疗知识水平,第二要考虑他对你孩子的了解,给孩子用药是结合孩子的体质的,比如现在一些私立医院或一些家庭医生、社区医院的坐诊医生,家里看病是至始至终一个人看的,选定了不会轻易的换。这样的话,孩子从小跟着这个大夫看,生病的时候,大夫对孩子的情况很了解,对孩子的用药就会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而定。例如:这个孩子体质很好,那个孩子已经反复三四次了,这个时候,越是对孩子个体情况熟悉的医生,用药就会很准确。用药的定位很重要。有位闺蜜是从国外回来的朋友,和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就很犯愁的说:“怎么办呢?一到医院就打点滴!”其实这种情况有它的内因在里面,儿童医生朋友帮忙再现了当时的情况:有一部分孩子,在去儿童医院前已经治疗过一段时间了。去专科医院,医生也会想:到医院来,我要尽量给孩子治好。如果对孩子不了解的情况下,潜意识里上的药就会偏重。同样是一个医生,如果坐在社区医院里,孩子从小,3个月6个月的时候都是在我这看的,我对这个孩子的体质非常了解,我对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也非常了解,我知道这个孩子体质不错,也同样给他,也同样是我开药,用药抗菌素的等级就会低一些。所以,评定一个医生的好与不好,也和他是否了解你的孩子情况有很大关系,你可能碰到一个大夫,大家都说他很好,因为他一用药就是最高级的药,所以这个孩子病也好的很快,但是用内行人来讲,他不一定是对你家孩子最有好处的大夫。所以,用药准确程度,是判定一个医生好与不好的重要标准。另外有个个人小技巧,我不太喜欢看那种吹嘘自己看了多少病人,以数量致胜的医生。选择的时候会计算这个医生每个病人看病的时间,如果第一次看病询问病情时间少于10分钟一位,就会下意识的不去选择这个医生。虽然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认为能够提高看病效率的方法。2、疗程好多家长听外界信息说的很多,自己不太懂,但又知道一点(当妈妈的都会主动去网络或周围的信息库搜集一些相关信息,孩子连着妈妈的心呀)但是信息量又很片面,妈妈的知识结构弄的半懂不懂的,然后妈妈就会想:药不是好东西!孩子不咳嗽了,立刻就给药停了。这就是不恰当的时候停药。现在的家长都很自信,网络上搜集的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拿来去问医生:“我能不能不吃这个药了”“你为什么给我们吃这个药”现在在医患关系这样紧张的时刻,站在医生的角度,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压力很大。因为解释也解释不清,当代父母多数不是在这个行当里的人,现在这种医患关系互相之间也不太信任,家长一旦问医生:“大夫,我家孩子能不能不吃这个药?”这个时候,如果回答问题的是一个负责的老医生,会告诉你:第一,你孩子为什么吃这个药。第二,如果你想停药,要过多长时间来看一次,我会帮你把把关。也有不负责的医生,会一句话回复你:那你就先别吃了,过两天看看!所以,家长在与医生和提供专业帮助的人沟通的时候,怎样表述你的想法,才能够得到一个正反馈,这是很重要的。下面有一章节我们将系统的梳理这个过程。那么,什么时候孩子开始感冒出现不容易反复的情况了呢?就是家长有经验了、孩子反复感冒抗体强大起来了,孩子身体强壮起来了,得感冒的机会就会少了。也会有家长很简单的自己去医院,和医生说:我家孩子有点咳嗽,我来拿点药。这里有个科普的知识:鼻部的、咽部的、喉部的、气管的、支气管的、肺的,所有这些病变都可能引起咳嗽,如果一个大夫根据你的问题,二话不说,直接开药,你会吃他给开的药么?我不会,因为这种大夫不是根据的病灶开的药。我的医生朋友分享了一个案例:这个孩子是沈阳铁岭的,最开始是感冒,当地用抗菌素治疗后发生反复,抗菌素用的又不准确,就一级一级的加大用量的折腾,从铁岭又到沈阳医科大,然后到北京,前前后后折腾了半年。因为所有遇到的大夫都不是持续监测这个孩子的,门诊遇到谁就是谁,门诊大夫有个习惯是只看今天的、现在的,后面的问题不管。等孩子到了她手里的时候,孩子非常瘦,都能摸到淋巴结了,当时吓了她一跳,和我说当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如果没有看前面病史、或无经验的大夫,摸到这么多淋巴结,就会先往血液病上想。但凡医生要问病史,都需要问清楚很多具体情况以后,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用药。最后慎重起见,朋友和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同仁医院的专家,三方会诊后得出诊断结果----这个孩子在来北京的时候,只有鼻子有感染。其实到最后,这个孩子就是一个感冒,反复过程中由于家长的处理不当、大夫的治疗不当、带着孩子从铁岭到北京绕了偌大的一个折腾过程。这里表述这个案例不是去评判任何人,只是给各位家长细节和角度上的提示:不是简单的认为:孩子一咳嗽,某种药物就能把所有的症状都能解决掉。说完一个比较严重的,再讲一个家长比较容易忽略的细节(需要格外注意):这个是个3岁左右的男孩,咳嗽原因是吃花生吃到器官里了,去医院的时候,家长根本就没发现,孩子不会说,也没有口述说我哪里不舒服,他的表现就是咳嗽。做儿科医生自古就难,难在病史的描述上,家长有明白的能给医生描述清楚,有的不明白的,观察不细致的,汇报病情的时候,就会误导医生。这个时候,如果经验不够的医生,就容易出现误诊,孩子的病情又变化的特别快,说翻就翻。我曾经见过儿科医生在朋友圈发了一根金条照片,不是炫耀,是当天接的病例,这个金条让孩子给咽下去了。当时家里有几根金条,也不知道家长给放哪里了,让孩子按着了。当时很奇怪的问她,金条那么沉,怎么就往嘴里一搁,滋溜一下就能下去呢?这是家长看见了,马上送到医院。还有很多很奇怪的病例:她们耳鼻喉科的病房每天早晨交班的标准都是六分之一大花生米、三分之一大花生米。在孩子吃东西的过程中,可能家长没有注意到、或孩子在哭、在闹,花生就呛到气管里去了,这个东西要全麻插管才能取出来,孩子受罪大了,危险也非常大。据说她描述:儿科耳鼻喉科的大夫和护士都成了惊弓之鸟,神经兮兮的,自己的孩子三岁之前,没有给吃花生米的。因为她们天天听的是这个,见的是这个,都成职业病了。医生的环境,其实天天接触的都是不正常的、生病的孩子,所以自己就格外的小心。实际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少,这个案例拿出来给家长分享是要提示注意安全,任何情况下,只有在安全的前提下,家长才能仔细观察和细致分析生病的因果原因。为人父母不易,生育、养育、教育的知识都是必修课,还需要高明的技巧、长久的耐心和谨慎的态度等多方面的能力。好比一个杂耍艺人,手中需要抛玩三个球,才能让游戏继续下去,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自己很可能需要同时玩四个五个甚至六个才成,等游刃有余了,差不多也老了。
本文标题:宝宝如何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反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92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