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
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传统石:灵壁石、太湖石、英石、昆石广西:大化石、马安彩陶石、贺州黄蜡石、柳州草花石、柳州墨石、三江彩卵石、三江黄蜡石、来宾水冲石、石胆、三江黑卵石、百色彩腊石、天峨卵石、邕江石、浔江石、运江石、马山石、大湾卵石、灵山花石、安陲青石、桂平太湖石、柳州彩霞石、武宣石广东:潮州黄蜡石、阳春孔雀石、花都菊花石湖南:排碧乡穿孔石、渫水浪纹石、湖南水冲彩硅石、渠水奇石湖北:黄石孔雀石、渔洋石、三峡雨花石、黄荆石、堵河卵石、下坪河石山东:长岛球石、崂山绿石、济南绿石、竹叶石、泰黄石、崮山卵石、紫金石、梅石、淄博文石福建:九龙壁浙江:锦纹石、天竺石江西:庐山菊花石江苏:雨花石、栖霞石安徽:栖真石、景文石、安徽紫金石云南:龙泉石、巧宁石河北:曲阳雪浪石、涞水云纹石、太行豹皮石北京:燕山京谷石、北京星辰石、金海卵石、房山青石、拒马河石内蒙古:葡萄玛瑙、巴林石、戈壁石河南:河洛石、嵩山画石东北:松花石、釉岩玉陕西:汉江石甘肃:西夏风砺石、兰州石宁夏:黄河石、宁夏玛瑙石、贺兰石新疆:大漠奇石青海:河源黄河石、青海丹麻石、玉树彩纹石、青海星辰石、青海桃花石四川:泸州空心响石、涪江石、绥江卵石、青衣江卵石、泸州画石、泸州浮雕石、沫水石、长江绿泥石重庆:夔门千层石、龙骨石、重庆花卵贵州:贵州青、乌江石台湾:龟甲石、台东梅花玉、油罗溪石、绿泥石、台东西瓜石、台东黑石、澎湖黑石、铁钉石、台湾玫瑰石、澎湖玄武石、关西黑石、宜兰石胆、关西梨皮石、花莲金瓜石、埔里黑胆石、高雄砂积石、埔里铁丸石、南投龟甲石、南投铁丸石、国姓铁丸石东南亚:印尼黑石、印尼红碧玉、印尼浮雕石、印尼石胆、印尼黑珍珠石、印尼龟甲石、印尼巴东石美洲:加拿大菊花石、加拿大石种、美国石种矿物晶体:白铁矿晶体,蓝铜矿,玛瑙,锂兰闪石菊花石鱼眼石鱼眼石(Apophyllite)是一种含结晶水的钾钙硅酸盐矿物,四方晶系。因其解理面上散射出的光线呈珍珠光泽,酷似鱼眼的反射色,故称“鱼眼石”。晶体呈柱状、双锥状、等轴状或板状,晶簇、板状、粒状、叶片状集合体,无色、白色,含杂质的呈玫瑰红、浅绿、蓝、黄等色。玻璃光泽至珍珠光泽,透明半透明,硬度4.5~5,比重2.3~2.4,多与沸石、方解石、水晶、直闪石、黄铁矿等共生。板状结晶或柱状结晶、有着漂亮颜色和一定厚度的魚眼石,被人称为宝石,是制作各种首饰的珍贵原料。鱼眼石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矿物,鱼眼石因其美丽的外表,艳丽的颜色,以及产量和产地的稀少,是矿物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种。鱼眼石从其含氟和羟基的多少可以分为氟鱼眼石和羟鱼眼石两个亚种。一般多为氟鱼眼石,像印度出产的就是其中最著名的。印度鱼眼石以其颜色艳丽,品质优良著称,被世界藏家所喜好,据报道印度所出产的鱼眼石晶体最大的有20cm的单晶。其他出产地点还有巴西、美国、日本、冰岛、瑞典、挪威、丹麦、意大利、德国等,鱼眼石我国也有出产,产地有青海、江苏、辽宁和湖北。橄榄石橄榄石因其颜色多为橄榄绿色而得名,大约3500年以前已经在古埃及发现。橄榄石是一种岛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化学分子式为(Mg,Fe)2[SiO4],属斜方晶系;晶体形态常呈短柱状,集合体多为不规则粒状;颜色多为橄榄绿、黄绿、金黄绿或祖母绿色;玻璃光泽,透明;硬度6.5-7.0,密度3.27-3.48克/立方厘米;具脆性,韧性较差,易出现裂纹。透明而色泽鲜艳、无瑕疵的橄榄石晶体可作为宝石。优质橄榄石呈透明的橄榄绿色或黄绿色,清澈秀丽的色泽十分赏心悦目,象征着和平、幸福、吉祥等美好意愿。古代的一些部族之间发生战争时常以互赠橄榄石表示和平,在耶路撒冷的一些神庙里至今还有几千年前镶嵌的橄榄石。优质橄榄石的世界著名产地有埃及圣约翰岛,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挪威的斯纳鲁姆,德国的艾费尔地区,美国的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等。另外,中国河北张家口也出产宝石级橄榄石。黝帘石黝帘石,英文名称Zoisite,属绿帘石(Epidote)矿物家族,是一种结晶构造复杂的矿物。斜方晶系,常见柱状结晶,晶面上明显可见纵向线状纹路是黝帘石外型之重要特征。黝帘石硬度6-6.5,比重3.55,具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颜色有无色、白色、灰色、绿色、黄棕色、黄色、蓝色、粉红色等。黝帘石具有多个变种,如与红宝石共生的绿色黝帘石变种以及粉红色的锰黝帘石等,这些变种大多以不透明块状形态产出,故不大适合作为宝石饰品;仅有带蓝紫色的黝帘石变种——又称之为坦桑石(tanzanite,亦有人称之为坦桑尼亚石、丹泉石或月泉石)为宝石级矿物。坦桑石首先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坦桑尼亚也是主要产区;锰黝帘石产区包括挪威、奥地利、意大利、澳洲西部以及美国卡罗来纳州;黄、绿色的黝帘石则主要分布于坦桑尼亚与肯尼亚。刚玉(红宝石、蓝宝石)刚玉,名称源于印度,系矿物学名称,主要成分是Al2O3。刚玉的同质异像主要有三种变体,分别为α-Al2O3、β-Al2O3、γ-Al2O3。刚玉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主要用于高级研磨材料,手表和精密机械的轴承材料,色彩绚丽的晶体作为宝石。作为激光发射材料的红宝石系人造晶体。红宝石和蓝宝石均属刚玉矿物,除星光效应外,半透明-透明且色彩鲜艳的刚玉才可做宝石,红色的称为红宝石,而其他色调的刚玉在商业上统称蓝宝石。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越南、柬埔寨是世界上优质红宝石、蓝宝石最重要的供应国。另外,中国、澳大利亚、美国、坦桑尼亚等地也有出产。物理特性晶体形态:板状晶体多产于富硅、贫碱的接触变质岩中。柱状、桶状晶体多产于含硅、富碱的碱性橄榄玄武岩中,且多具深色溶蚀壳。颜色: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可见光谱中的红、橙、黄、绿、青、蓝、紫的所有颜色。纯净的刚玉是无色的,当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时而呈现不同颜色。光泽及透明度:透明-不透明,抛光表面具亮玻璃光泽或亚金刚光泽。折射率:1.762-1.770(+0.009,-0.005)。双折率:0.008-0.010多色性:均具有二色性,一般表现为不同深浅的颜色,红宝石、蓝色蓝宝石二色性较强,其它颜色的蓝宝石稍弱。发光性:长短波紫外线下红宝石均可发现红色荧光,且长波下的强度高于短波下,日光也可激发其红色荧光,但含Fe高者荧光较弱。蓝宝石一般无荧光,但含Cr的斯里兰卡和美国蒙大拿州蓝宝石有时呈粉色荧光。而斯里兰卡产的一些黄色蓝宝石可具杏黄色或橙黄色荧光。硬度:刚玉的摩氏硬度为9,是迄今为止自然界中所发现的、硬度仅次于钻石的第二高硬度物质。比重:多数宝石级样品的比重变化于3.99-4.00之间。Cr、Fe等杂质元素含量影响着比重值的大小,含量越高,比重越大。熔点:高达2000℃-2030℃。红宝石指所有红色调的刚玉宝石,包括粉红色的刚玉。蓝宝石指除去红色系列以外的所有颜色的刚玉宝石,包括无色、黄色、红色,橙色、绿色、蓝色、黑褐色、紫色等。定名时除了蓝色刚玉直接定名为蓝宝石外,其它各种颜色的刚玉需在蓝宝石名称前冠以颜色形容词,如黄色蓝宝石、绿色蓝宝石。部分红、蓝宝石含丰富的金红石包裹体,这些针状体在垂直C轴的平面内呈60度角相交,加工成弧面形宝石后显示六射星线,称为星光红宝石、星光蓝宝石。偶尔出现的十二射星线图案是由两组六射星线交叉而成的,两组星光互成30度角交叉。少数蓝宝石具有变色效应,它们在日光下呈蓝色、灰蓝色,在白炽灯下呈暗红色、褐红色,变色效应一般不明显,颜色也不太鲜艳,称为变色蓝宝石。黄玉黄玉,英文名Topaz,国内珠宝界常称之为托帕石,为英文之音译。它是由火成岩在结晶过程中排出的蒸气形成,一般产于流纹岩和花岗岩的孔洞中,由于它经常与锡矿石伴生在一起,因此可作为寻找锡矿石的标志。黄玉为含水的铝硅酸盐矿物,黄玉一般呈柱状或不规则的粒状或块状,化学分子式为Al2[SiO4](F,OH)2,成分中F和(OH)的比值变化不定。晶体属正交(斜方)晶系的岛状结构硅酸盐矿物,形态多呈斜方柱状,柱面常具纵纹,集合体形态为柱状、粒状、块状。颜色为无色、淡黄、深黄、棕色、天蓝、粉红、红、淡绿和褐色等。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619-1.627,双折射率0.008-0.010,色散0.014,硬度8,密度3.49-3.57克/立方厘米。解理发育,性脆。在长、短波紫外线的照射下,各种颜色的托帕石显示不同的荧光。依据颜色,一般可分为酒黄色、无色、蓝色、绿色、红色托帕石。其中深黄色者最为珍贵,颜色越黄越好,其次是蓝色、绿色和红色者。世界各地都有黄玉出产,最重要的宝石级黄玉产地是巴西的米纳斯吉拉斯州,这里的黄玉有黄色、深雪梨黄色、粉红色、蓝色及无色等;斯里兰卡也是较重要的产地,它的黄玉主要为蓝色、绿色和无色;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产蓝色和黄色的黄玉;中国广东、新疆、云南等地出产无色的黄玉,经中子辐射,电子加速器轰击、Co60照射及加热的方法处理,可变成漂亮的天蓝色。值得注意的是,中子辐射改色的黄玉会有一定的放射性,需要放置一定的时间(如半年以上)才能用作饰用宝石,否则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巴林石巴林石的开采----据传,清代在旗北沙巴尔台的地方,有个名叫德力格尔的老艺人曾挖掘过巴林石,并将其精心雕制的巴林石碗献给旗给旗札萨克乌尔衮。乌尔衮又将此碗贡奉给康熙帝赞不绝口。自此以后,历代巴林王公每逢进京,都要携带巴林石雕做为贡礼。----民国初年,热河毅军驻林西镇守使米振标曾组织开采过,但得石甚微。----日伪统治时期,伪巴林右翼旗公署曾雇佣当地群众采石探矿,将采得的石料加工成图章、墨盒之类,流入日本国至今仍被视为珍宝。在日伪《大巴林蒙古情况调查》中记载;大巴林旗公署将叶腊石做为唯一的土特产,并建立开采机构,公布兴安西省矿业法令通告,严加管理。----建国后,1958年“大办工业”时曾开采,但得石甚少,不久“下马”。1973年建叶腊石矿,开始有计划地开采,当时有职工24人,1978年轻工部把叶腊石矿列为中国三大彩石基地之一,将叶腊石命名为巴林石,并拨款资助开采。经专家评定,巴林石的成分、色泽可与我国传统雕刻原料寿山石、青田石齐名,更在南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的叶腊石之上,可与宝石、玛瑙相媲美,遂引起国内外用户注意,争相采买矿石与雕件,到1986年巴林石矿为全国17个省市近百家工艺石雕与镶嵌厂家供应原料。----巴林石为季节性开采。采矿运用立井、斜井、露天等多种方法,实行采探并举。巴林石的历史购员-曾为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的属地——喀啦沁旗锦山的灵悦寺内,供奉着一尊石佛(高14厘米、宽7厘米、厚4.5厘米),其石质属巴林石中的粘性料,玫瑰色,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杂质。因属朝产,多年供奉,具体资料已无从考证。观察石佛,与众不同,头罩佛光,面部雍容富态,带发罩,露出两根辫子,服饰为窄袖长袍,衣纹线条流畅,手托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盘坐在莲花台上,应该说,这是一位公主,刻成了佛的形象。从雕刻手法上看,此佛应是唐宋时期所刻。----有文字记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落的庆功宴上,属下奉献一只巴林石碗,大汗用它盛满美酒,频频举杯,不住口地称赞:“腾格里朝鲁!”意思是“天赐之石”。清朝时,石碗成为上奉朝廷的贡品。最近,在一座古墓中,还发现了殉葬的黄色巴林石碗。----在喀啦沁旗博物馆里,珍藏着两方巴林石大印,一方上刻着“喀啦沁王之宝”,另一方刻着“世守南漠”,一方刻的是小篆,一方刻的是隶书,两方章是在王爷府院内地下挖出的,不知是哪代王爷之印。民国初年,矿物学家张守范命名巴林石为“林西石”,日军侵华时期,曾抓劳工开采过矿石,行动很诡秘,管理森严,劳工也不懂采的为何物,鸡血红和彩石矿脉都被开采过。----七十年代初,地质部门前去考察,发现有遗留采坑多处,规模很小。民间流传历史上曾有南方人用骆驼驮走过巴林石。1973年,正规开矿时,发现一个采洞内有点灯用的油碗,一只陈旧的鹿角,一把不是当地人所用的刀子,一个粗雕成型的佛像,这些现象表明,过去确有南方人前来探险和采石。----石巢先生在1982年就预见到:巴林石“储量丰富,将来可成名矿”。同年,中国工艺美术公司副总经理林佑女士率金石界专家考察了矿山,确定巴林石为雕刻彩石原料的三大支柱之一。----从巴林石采矿始,当地的三家雕刻厂应运而生,以后,巴林石逐渐被福州、
本文标题:宝石奇石分类识别教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92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