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实习报告一、任务:进一步了解矿井各种图纸、资料。二、目的: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现代煤矿的生产、管理模式。收集做毕业设计时需要各种的资料。通过本次生产实习,巩固学习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加深对所学基础知识及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专业知识面,锻炼在采矿开采技术领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劳动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在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三.实习内容:(一)矿井基本情况:1、矿井概况一、交通位置矿井位于柳林县北南7km处,行政区划属庄镇和陈家湾乡。矿井距柳林县城约7km,距307国道线7km。向西有简易公路与柳林县城相连,距孝柳铁路穆村站12.5km,交通运输条件比较便利。详见交通位置图1-1-1。二、地形地貌井田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表切割强烈,地形复杂,地势总体南高北低,黄土梁呈北西—南北向,最高点位于井田西南角的梨树凹小学南侧,海拔为1057.97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北角兴无煤矿锅炉房的北侧,海拔857.70m,相对高差200.27m,属低中山区。三、河流水系井田范围内北西两侧各有一条冲沟,呈北西—南北向,平时干涸,雨季2有短暂性的流水通过,向北西排出井田外,向北汇入三川河,属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四、气象及地震情况本区属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无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度适中,冬季寒冷干燥。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6.1°,全年无霜期125天,每年11月底结冰,翌年3月初解冻。最大冻土厚度0.91m,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降水量348.7~539.0mm,年平均蒸发量1711mm,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和《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本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二)井田地质特征1.地层区域地层由老到新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新统、第四系中更新统、全新统。2.构造离柳矿区位于河北煤田中部,基本是一向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北部发育大的宽缓褶曲,成为矿区控制性构造。褶曲自北而西有离石~中阳向斜、王家会背斜、三交~临县单斜,其间伴生有炭窑沟、朱家店、湍水头等较大断层。3.区域含煤特征区域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太原组(C3t):本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底部为黄褐色厚3层状石英砂岩(K1);下部为灰褐、深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薄层砂岩、石灰岩及8、9、10号煤层,其中9、10号煤层厚度较大,为全区稳定可采煤层,8号煤层属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部岩性主要为灰岩、泥岩、砂质泥岩以及6、7号煤层,均为不可采煤层。山西组(P1s):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一套陆相含煤沉积地层,其含煤地层形成于海退过程中,聚煤作用发生于海退造成的三角洲平原环境中,该组中共发育了1、2、3、4、4、5号六层煤,其中4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其余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该组其它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等。井田地质(1).地层本井田位于离柳矿区沙曲井田的北南角,青龙城详查区的北部边缘,井田内大部分被第四系中更新统、第三系新统所覆盖,仅在沟谷两侧有基岩出露,出露的地层有石炭系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和统下石盒子组。现根据井田地层及钻孔资料将井田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地表无出露,仅CZK4、601号孔探至本层位,岩性以浅灰~深灰色厚层状灰岩,角砾状泥灰岩为主,夹层状、脉状、纤维隐晶质石膏,石膏带多赋存于中下部。据区域资料,本组厚100m左右。2)石炭系(C)(1)中统本溪组(C2b)地表无出露,据CZK4、601号钻孔资料,厚度为26.67~37.10m,平均31.89m,主要岩性为灰黑色粘土岩、泥岩、细~中粒砂岩、石灰岩等。底部为残积成因的山西式铁矿。(2)统太原组(C3t)4井田北北部沟谷中有零星出露,该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粘土岩、黑色炭质泥岩、灰~灰白色细~粗粒砂岩,其间发育有3层灰岩和6、6、7、8、8下、9、10号煤层。底部为灰白色厚层状中细粒砂岩(即K1砂岩),与下伏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厚度76.64~100.22m,平均89.96m。3)二叠系(P)(1)下统山西组(P1s)在井田西部沟谷两侧有零星出露,所施工钻孔均钻穿本层位。地层厚度43.30~72.50m,平均52.90m,是主要的含煤地层之一。含2、3、4、5、5下号煤层,岩性为砂、泥岩互层。底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K3)。该砂岩在井田内发育不稳定,向西北逐渐相变为泥岩。(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在井田西部沟谷两侧有零星出露,地层厚度107.54~123.34m,平均110.44m。岩性主要为灰绿、灰白色、灰黑色泥岩、砂岩、砂质泥岩及小量紫红色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底部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K4)。(3)统石盒子组(P2s):为一套灰白色砂岩,灰绿色-紫色砂岩、泥岩、砂质泥岩、铝土质泥岩组成的陆相沉积,本井田只有少部分钻孔揭露此段地层。CZK8号钻孔残留厚度为70.48m。4)第三系新统(N2)主要出露于井田较大的沟谷两侧,厚度变化较大,为0~90.93m,平均40.64m。岩性主要紫红、暗红色粘土、亚粘土,含钙质结核,结核大小在10~25cm之间。5)第四系中、更新统(Q2+3)井田内出露广泛,厚度0~57.00m,平均34.32m。由浅黄色砂土、亚5砂土组成,松软、质细、垂直节理发育。92).含煤地层含煤地层主要有石炭系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1)石炭系统太原组太原组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为海陆相含煤沉积建造,根据本组岩性特征可分为三段:(1)下段本段从K1砂岩底至10号煤底。地层厚34.26~37.80m,平均35.29m。岩性主要为细碎屑岩,即灰~灰黑色泥岩、粘土岩、灰白色砂岩。泥岩中富含植物化石。(2)中段本段从10号煤层底至L3灰岩底,厚度15.22~25.15m,平均21.48m,横向变化不大。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煤层、砂质泥岩及灰白色砂岩。沉积层之间发育有8、8下、9、10号煤层。9、10号煤层为全井田可采煤层,8号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9、10号煤层之间沉积一套灰黑色泥岩,由北向南厚度逐渐变小,于井田南部边缘9、10号两煤层合并;8、9号煤层之间沉积一套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中砂岩、细砂岩,垂向呈反粒序,横向由北向南粒序为中粒~细粒,然后相变为泥岩。反映了砂体沉积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侧向迁移特点,说明了该砂体为一分流河道砂。(3)本段地层由L3灰岩底至K3砂岩底,厚度28.80~40.26m,平均33.19m。岩性主要为3层石灰岩、煤层、灰黑色泥岩及少许粘土岩。其中L3、L4、L5三层灰岩全区发育稳定,发育有6、6、7号煤层,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2)二叠系下统山西组6为井田内另一个主要含煤地层,为陆相含煤沉积建造,岩性主要为灰色、灰黑色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含2、3、4、5、5下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其余均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3).构造本井田主体为一单斜构造,走向NW,倾向SW,倾角2°~9°,局部发育有向背斜构造,目前未发现断层,在井田北部长焉煤矿内9号采掘发现有一个椭圆状陷落柱(X1),长轴50m,短轴25m,无岩浆岩侵入。S1向斜:位于井田中部,轴向NNE向,北翼较西翼陡,北翼走向NW,倾向SW,倾角4°左右,西翼走向NE,倾向SE,倾角3°左右,向斜轴在井田内延伸长度2300m左右。S2背斜:位于井田中部,轴向NEE向,南翼较北翼陡,南翼走向NE,倾向SE,倾角6°左右,北翼走向NW,倾向NW,倾角4°左右,背斜轴在井田内延伸长度1300m左右。总之,井田地质构造简单为一类。图4-1地层综合柱状图4、煤层及煤质㈠煤层1.含煤性井田内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太原组含煤6、6、7、8、8下、9、10号煤层,其中9、10号煤层为全井田稳定可采煤层,8号煤层为较稳定局部可采煤层,6、6、7、8下号煤层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煤层总厚6.53m,地层厚度89.96m,含煤系数为7.26%,可采煤层厚度4.53m,可采含煤系数5.04%。山西组含煤2、3、4、5、5下号煤层,其中4号煤层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地层厚度52.90m,煤层厚度5.71m,含煤系数为10.79%,可采煤层厚度3.92m,可采含煤系数为7.41%。72.可采煤层整合后井田内批准开采4~10号煤层,井田内可采煤层为山西组4号煤层及太原组8、9、10号煤层,8号煤层分为8、8下,8下号煤层为不可采煤层。现对可采煤层分述如下:1)4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煤层厚度3.30~4.57m,平均3.86m,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夹矸厚度0.28~0.52m,为赋存区稳定可采煤层。由于地层剥蚀,该煤层仅在本井田西南部赋存。顶、底板均为泥岩或砂质泥岩。2)8号煤层位于太原组的中部,L3灰岩为其直接顶板。8号煤层井田内分为8和8下号煤层,8号煤层厚度0.66~1.06m,平均0.77m,煤层结构简单,不含夹矸,不可采区位于井田中部,在井田北部和北部均有大面积蹬空区存在,为稳定大部可采煤层,顶板为L3石灰岩,底板为泥岩。8下号煤层在井田内不可采。3)9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距8号煤层6.65~12.52m,平均9.72m。9号煤层厚度1.50~5.28m,平均2.29m,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顶板为泥岩,老顶为L3石灰岩,底板为泥岩。该煤层在井田南部与10号煤层合并为一层。4)10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距9号煤层0~9.65m,平均7.40m。10号煤层厚度1.39~2.82m,平均1.82m,结构简单,含0~1层夹矸。为稳定可采煤层,煤层顶底板均为泥岩。各可采煤层特征见表2-1-1。表2-1-1可采煤层特征表8煤层号厚度间距结构(夹矸)稳定性可采性顶板岩性底板岩性最小~最大平均(m)最小~最大平均(m)43.30~4.573.8649.80~64.1455.20简单(0-2)稳定赋存区可采泥岩、砂质泥岩泥岩、砂质泥岩80.66~1.060.77简单(0)稳定大部可采石灰岩泥岩6.65~12.529.7291.50~5.282.29简单(0-2)稳定全井田可采石灰岩、泥岩泥岩0~9.657.40101.39~2.821.82简单(0-1)稳定全井田可采泥岩泥岩矿井设计储量计算表单位:Mt煤层编号水平工业资源/储量111b+122b+333×0.9永久煤柱损失设计储量井田边界水体地面建筑构造蹬空区小计4一水平7.660.956.717.66087.020.191.341.452.984.04916.820.563.984.5412.281013.610.453.163.6110.009合计45.112.1515.191.4518.7926.32表3-2-5矿井设计可采储量计算表单位:Mt煤层编号水平设计储量开采煤柱损失开采损失设计可采储量工业场地大巷、采空区边界小计采区回采率8一水平4.040.591.251.840.361.8485%912.281.751.613.361.447.4880%1010.000.610.771.381.437.1980%合计26.322.953.636.583.2316.51㈡煤质1.煤岩特征和煤的物理性质1)宏观煤岩特征及物理性质各煤层的物理性质基本相同,黑色、成粉末状、碎块状,条痕为黑色,玻璃光泽。内生裂隙发育,条带状结构,硬度小,脆性强,断口为阶梯状及参差状,比重中等。宏观煤岩类型以半亮型为主,少量暗淡型、光亮型。102)显微煤岩特征区内各煤层的显微组分有机组分均以镜质组为主,另有少量的半丝质组和镜质组。无机组分主要以粘土类为主,其次为硫化铁类,烧结物,碳酸岩类含量较少。镜质组中均质镜质体、基质镜质体、胶质镜质体,各煤层
本文标题:实习报告正文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4994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