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小学五年级科学《凸透镜》教学设计
1小学五年级科学《凸透镜》教学设计西关中心小学杜冰【教学目标】1、掌握凸透镜放大、聚光、使物体成像的特点,并会使用凸透镜。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3、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重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光学实验盒(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放大镜,滴管,盛水的玻璃杯2、课件:凸透镜光学示意图、成像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特意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出示谜语:小小玻璃片,作用可真大。老爷爷用到它,读书、看报都不怕;老奶奶用到它,做的针线活人人夸;小朋友用到它,科学发现成绩大。)学生自由猜谜。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引导,揭示谜底是老花镜,然后指出老花镜其实是凸透镜。引入今天的课题《凸透镜》。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亲密接触,认识凸透镜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放大镜(师出示一个放大镜)。请大家仔细观察或用手摸一摸,看它在外形上有哪些特点?咱们比一比看一看谁观察得仔细。1、学生分组观察:(教师随机指导)(此观察活动大约需要3—4分钟要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直到每一同学都仔细观察一遍,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2、学生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描述自己所观察的放大镜。3、学生分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放大镜虽然有的中间厚一些,有的薄一些,实验用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但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边缘薄,中间厚,镜片透明。人们根据放大镜这一特点,又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凸透镜。(板:凸透镜)2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关于凸透镜的知识。(二)亲身体验,分组研究凸透镜的作用同学们以前玩过放大镜和激光灯吗?那你一定有很多玩法!你想怎样玩?会有什么发现?每一个小组商量一个玩的方案,在做好简单的分工,玩的过程要及时记录产生的问题、疑惑和自己的发现。学生分小组商议、分工、进行探究,记录。气氛活跃,热烈。教师在小组内巡视,并做提示:不要用激光灯照射眼睛!不要用凸透镜看太阳,否则会灼伤眼睛!1.学生分小组研究凸透镜放大和聚光的作用,然后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教师小结:看来,玩中真有大名堂!通过玩,我们发现了凸透镜有放大、聚光的作用,你们真棒!(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尽情地玩,并时刻提示学生怎样做有危险性在玩中学生肯定会有自己的许多发现,教师应恰当地进行点播,使学生清楚放大镜的放大和聚光的作用。)2.亲手实践,探究凸透镜有成像的规律(1)实验指导咱们继续来尝试一种新的玩法,好不好?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材料。(实验器材每四人一组,每组的实验装置为: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小瓷盘。实验桌上有一张记录卡。)大家把蜡烛、凸透镜、纸屏直立在桌面上,然后用火柴点燃蜡烛(师提示要注意安全),调整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看看有什么发现?实验时注意: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这个实验,小组长分好工,把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卡》中。附:凸透镜的位置像的特点填倒或正填大或小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2)学生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分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分组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方案3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及时点评,引导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刚才每个个小组的代表向我们演示了他们的发现,现在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验情况再结合其他小组的实验情况,将大量的实验信息进行分析,看能从中发现什么或得出什么结论。(4)学生讨论分析实验数据。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果与说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近,距离纸屏远时,纸屏上会出现倒立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离蜡烛远,距离纸屏近时,纸屏上会出现倒立缩小的像。通过这次实验,你们受到什么启发?学生谈感想。这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次实验能说明一些问题,但不一定完全科学。科学结论是需要反复实验的,反复验证的。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活动,将课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下(1)谈话:小小凸透镜真神奇,那在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它呢?(2)学生讨论交流。(3)出示图像资料:凸透镜的应用。(4)出示照相机实物,重点介绍凸透镜成像作用在照相机中的应用。四、课堂小结凸透镜的这些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并且凸透镜中蕴含了许多科学道理。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凸透镜应用的资料,进一步了解凸透镜的应用。进一步开展研究,去探究更多的光学奥秘。
本文标题:小学五年级科学《凸透镜》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20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