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金融体系脆弱性评估BLISHER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论文CBRCWORKINGPAPER金融体系脆弱性评估:BLISHER框架的构建与应用刘春航(2011-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北京《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论文》所载文章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的论文,文中所述系作者的研究成果,不代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所在部门的立场和观点,有关文章的任何问题请与作者本人直接联系。如需引用请与作者联系并须注明引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论文》。签发:龚明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工作论文2011年第1期金融体系脆弱性评估:BLISHER框架的构建与应用刘春航1内容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评估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工具:包含七要素的“BLISHER”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BLISHER框架对西方金融体系演进进行了典型化事实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西方金融体系在自由化过程中脆弱性不断积聚的昀终后果。此次危机后美国的金融改革对金融体系结构性特征的影响远不如上世纪30年代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再造。对美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评估表明,当前美国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仍然令人担忧。关键词:金融脆弱性;理论模型;全球金融危机;美国金融监管改革1刘春航,银监会政策研究局、统计部,liuchunhang@cbrc.gov.cn。本文为作者的学术思考,不代表所在单位意见。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代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金融危机的巨大破坏力。近期欧债危机所引起的巨大震荡使人们意识到,危机尚未真正结束,危机的代价将远超预期。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所采取的金融改革措施从深度、广度和力度上还不尽如人意。西方的政策制定者们甚至坦言,在现代金融体系中危机不可避免,金融改革所能做的,仅仅是如何使损失降到昀低。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答案显然不能令人满意,危害巨大的金融危机已成为他们摆脱贫困和持续发展的梦魇。一个深刻的问题就此摆在面前:发展中国家究竟需要构建一个什么样的金融体系,才能使他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系统性金融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之内。为此,有必要构建一个分析框架,将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特征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间的关系。通过该框架,可以更清楚地理解金融体系脆弱性产生的原因,以及加强金融体系稳健性的政策选择。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构建BLISHER分析框架,并阐释该理论模型的作用机理;第二部分,运用BLISHER框架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进行剖析;第三部分,基于BLISHER框架,评估和分析当前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第四部分,给出本研究的基本结论。一、BLISHER金融体系脆弱性分析框架的构建(一)影响金融脆弱性的结构性因素为了更好地剖析不同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特质,作者构建了一个评2估金融体系脆弱性的工具:“BLISHER”分析框架。对一个特定的金融体系而言,其系统脆弱性程度主要取决于七个要素2: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杠杆率(Leverage)、相互依存度(Interdependence)、市场结构(Structure)、同质性(Homogeneity)、外部关联度(ExternalLinkages)和纠错机制(ReviewandCorrection)。1、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即实体经济主要部门(家庭、企业、政府等)资产负债情况。由于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实体部门的财务健康是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和基础。Minsky(1986)将债务人按照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状况分为三种类型:保值型融资、投机性融资和庞氏融资,敏锐地捕捉到了债务质量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更深一层次的分析则应关注各实体部门之间和金融体系之间的关联结构,这种关联将决定风险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互动和蔓延方式。2、杠杆率(Leverage):在现代金融体系中,杠杆是金融机构得以有效发挥金融中介功能的关键。金融机构只需依靠少量的资本金,就可以从实体经济的资金盈余部门借入资金,同时向资金短缺部门融出资金。但另一方面,杠杆也是金融机构脆弱性的根本所在,因为它可以放大损失。杠杆率的高低决定了实际损失被放大的程度,以及金融机构吸收损失的能力3。3、相互依存度(Interdependence):即金融体系中不同金融活2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但这七个要素是特征变量,它们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是最突出的或者其他因素的信息在这七个要素中已经得到反映。3对于系统脆弱性的分析来说,不仅要看整个金融体系的杠杆率,还要看单家机构的杠杆情况。因为系统性风险通常是先冲击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然后再蔓延到整个体系。3动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4。金融体系内部的相互依存度从两个方面加大了系统性风险。其一,加大了金融体系内风险的传染性。金融体系局部出现的问题会扩散到整个系统,甚至使系统崩溃的可能性上升。其二,加大了金融体系的复杂性。一个金融系统越复杂,对于相关市场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分析的难度就越大,也就难以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体系内的风险问题5。IMF(2009)提出了四种评估金融机构间直接和间接关联性的定量模型:网络传导分析法、共同风险模型法、困境依赖矩阵法和违约强度模型法。国内也有研究者尝试利用银行间支付结算数据对我国银行间网络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黄聪、贾彦东,2010)。4、市场结构(Structure):即关键金融活动的市场集中度。市场结构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相关关系。一方面,如果金融体系的市场集中度过于分散,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太小而可能导致风险敞口过于集中、资金和管理成本过高等不稳定因素,同时也可能出现过度竞争所导致的市场混乱和系统脆弱性。另一方面,在关键领域的集中度过高同样容易导致系统脆弱性。比如说,借贷、存储、支付清算等均是直接影响到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正常运行的“系统重要性”活动。这些活动若是集中于极少数几家金融机构,那么一旦这些机构出现问题,就很可能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对实体经济的运行造成重大冲击。让这种机构破产倒闭的成本往往是不可接4比如说,商业银行的借贷与资本市场上的融资是两种不同的金融活动,如果直接与间接融资业务是通过同一机构完成的,这两种金融活动体现在同一张资产负债表上,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程度就大大上升了。5同时,复杂性还可能加大极端情况下“尾部事件”(tailevent)的发生概率。4受的,因此政府便不得不进行救助。这种隐性的政府担保极易滋生“大而不能倒”(too-big-to-fail)的道德风险,使这类机构承担超出其管理和抵补能力的风险,以追求更高的利润。5、同质性(Homogeneity):人们之所以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是因为他们由于目标、理念、判断、手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需求,所以同一金融产品在同一个价格既有买方又有卖方。市场参与者的异质性是进行交易的关键,一个完全同质化的市场是不可能交易的,也是注定要崩溃的(伊特维尔,2007)。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市场的同质化程度越高,它的波动性越大。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羊群效应”是很普遍的现象,在经济繁荣时期助推资产泡沫,在经济萧条时期加剧流动性紧缩6。6、外部关联度(ExternalLinkages):资本的跨境流动增加了不同国家金融体系之间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就决定了金融风险跨国界蔓延的速度和程度。对于金融体系外部关联度的分析,应当注重考察两个方面:一是经济金融体系对境外资本,尤其是短期资本的依赖程度;二是该国金融资产受其他金融体系的风险的影响程度,其中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是该国金融机构在境外的资产占境内资产的比重。Kaminsky等(1998,2000)对金融危机通过资本流动等渠道的跨境传染进行了详细阐述。7、风险监测和纠正能力(ReviewandCorrection):即金融体系6同质性的危害还表现在单家机构的风险管理行为加总后可能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来源。英国金融服务局(2009)在一份讨论文稿中指出,全球范围内大量大型金融机构相似的风险分散模式正使全球金融体系变得更加脆弱,因为这导致所有的机构都面对同类的风险,金融市场一旦出现风吹草动,这些金融机构很可能采取同样的行为,从而导致市场信心的快速崩塌。5中的风险管理能力。这种能力由两个层面的因素构成。一个是微观层面金融机构自身管理风险的能力以及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另一个是宏观层面监管者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管控能力,即宏观审慎管理能力。微观和宏观层面的风险管控对于维护系统稳定同样重要,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对金融体系的透明度(风险信息的可获取性)、监管的覆盖面、法治环境的健全程度、对系统重要性机构的处置能力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实施还必须有高效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相应的法律授权。不同结构的金融体系中,有效宏观审慎监管的组织架构可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如何将宏观审慎的视角与微观审慎的信息和工具昀好地结合起来。(二)现代金融体系的内生不稳定性西方现代金融体系中的微观主体是以逐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这种逐利行为所导致的金融体系的结构化趋势通常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需求相反,因而成为现代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每一个由私人机构组成的金融系统,都有天然的冲动去追求更高的杠杆率,提高体系内的相互依存度,更趋于同质化,增加市场集中度,加大跨境资本流动等等,因为这些行动符合私人机构利润昀大化的经营目标。1、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实体部门的负债是金融机构昀重要的利润来源(包括利息和手续费等)。通常来说,实体部门作为金融机构的客户,其负债率过高容易产生财务风险,从而对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因而后者在借贷时会非常关注其客户的资产负债表的健康状况。但近年来西方市场中迅速兴起的“发起-分销”盈利模式深刻地改变了6这一利益格局。金融机构将其发放的贷款“证券化”,打包上市,卖给投资者,从而赚取手续费。由于金融机构不再承担贷款人的违约风险,前者在放贷时为追求总量目标而放松借贷标准,使借贷人背上过多的超过其承担能力的负债。2、杠杆率与利润。杠杆可以成倍地放大其经营利润,杠杆率越高,其股权资本的回报率就越高。虽然高杠杆也将成倍地放大损失,但金融机构的亏损是由资本来吸收的。这就产生了道德风险:金融机构的损失昀多不会超过已经投入的股本,而盈利的可能性却是无穷的,所以金融机构为了实现股东利益的昀大化,必将承担相对社会效益过多的风险。这种“损失封底,利润不限”的利益格局就形成了金融机构利用高杠杆进行投机的根本激励机制。3、规模效益、范围经济和市场竞争力。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在经营网络、风险管理、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很强的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同时,金融企业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以较低的资本成本获益7。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和跨业经营来实现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从而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提供效率和质量更高的金融服务。而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这将增加体系内的市场集中度和金融活动的相互依存度。4、源于“复杂性”的租金。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创造租金。能够获取更多信息并对信息作出正确判断的一方可以通过更为有利72009年BankScope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相比小型银行,大型银行的资本水平更低,或者说杠杆率更高。7的定价和交易条件获利。在金融市场交易中,金融机构在信息获取和分析判断方面相对其客户具有绝对优势。事实上,金融机构的一大收入来源就是帮助实体部门的客户收集和分析金融市场信息,这种信息优势给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扩大这种优势的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产品和交易的复杂性。而在创造“复杂性”的过程中,由于不同产品和不同交易之间的关联度增加,金融体系内的相互依存度也相应上升。5、“昀佳做法”的同质化力量。巨大的利润压力迫使金融机构无时无刻不在各个领域寻找“昀佳做法”,以增加收入和减少支出,包括如何降低经营和融资成本,如何交叉营销不同的金融产品,如何吸引昀佳人才,如何构建昀高效的IT体系,如何进行
本文标题:金融体系脆弱性评估BLISHER框架的构建与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