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小学教育学复习大纲(华东师大版)2012年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一节班主任工作概述一、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一)班主任的历史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主任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7世纪。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奠定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基础。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世纪末,即于1862年在北京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20世纪初,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在中国,班主任产生于20世纪初期。(二)班主任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班级是学校领导工作的基本单位。班级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2.班主任是校长、教导主任的有力助手3.班主任是各任课老师的协调者4.班主任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者二、班主任的职责与任务小学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具体任务如下:(一)思想品德教育;(二)文化学习指导;(三)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指导;(四)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管理。(五)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第二节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三、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工作的中心环节。3、建立学生档案:建立学生档案一般分为四个环节:收集—整理—鉴定—保管。4、个别教育。5、班会活动。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7、操行评定: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主要由班主任负责。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班主任工作计划一般可分为学期工作计划和具体执行计划。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四、个别教育工作(一)做好先进生工作在一个班中那些思想好、学习好、纪律好、劳动好、身体好的学生一般被称作先进生。他们一般有如下心理特点:自尊心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和竞争意识。先进生的教育,应做到:(1)严格要求,防止自满(2)不断激励,弥补挫折(3)消除嫉妒,公平竞争(4)发挥优势,全班进步(二)做好后进生工作1.后进生的概念和特征后进生通常指那些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暂时落后、不太守纪律的学生。后进生是一个相对概念。后进生一般具有如下心理特征:(1)不适度的自尊心;(2)学习动机不强;(3)意志力薄弱。2.后进生的教育做好后进生工作,在班主任的个别教育工作中处于首要地位。班主任应注意如下几点:(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五、班会活动的组织(一)班会及其特征和种类: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指导之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班会有三个特点:集体性、自主性、针对性。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又称班务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二)主题班会及其组织形式:1.主题班会的概念与形式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主题班会的形式有:(1)主题报告会(2)主题汇报会(3)主题讨论会(4)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5)主题竞赛(6)主题晚会2.主题班会的组织组织主题班会一般要经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3.组织班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主题不能过杂(2)要有的放矢(3)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六、班集体的培养(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1.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任何一个班集体的形成,都会经历组建、形成、发展的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教育培养与类化的过程。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第八章德育第一节小学德育的概述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这里主要讲的是狭义的德育,即学校教育。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二、学校德育的特点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具有历史性,阶级性。学校德育同时还具有承接历史的继承性与超越地域的全球性特征。三、小学德育的含义与特点小学德育是针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小学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思想、思想观点与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小学德育具有鲜明的特点,表现为:①小学德育的基础性;②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四、小学德育的构成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与行为上的准备。离开了道德教育的准备,政治与思想教育均将失于空洞,甚至虚伪,进而发展出道德上的双面人格。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五、小学德育的意义(一)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二)小学德育是儿童成长的条件和保证(三)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第二节小学德育的目标与内容六、小学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确立小学德育目标的依据:(1)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新的要求;(2)教育目的中对学校德育所要达成的结果所作出的总的规定;(3)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等方面。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其次,培养学生进行思维和道德评价的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所构成。七、小学德育的内容小学德育内容是教育者依据小学德育目标所选择的、用以形成儿童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原理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教育(二)理想教育(三)集体主义教育(四)劳动教育(五)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第三节小学德育过程八、小学德育过程的概念及构成要素1、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九、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的知、情、意、行诸因素互动发展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第四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十、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夫子教人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它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①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②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严宽适度。③要求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十一、小学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指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思想政治课教学;其他各科教学;课外及校外活动;劳动;团队学生会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其中基本途径(主渠道)是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最大的整体功能。十二、德育的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1、说服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运用说服法的要求:一是明确目的性;二是富有知识性、趣味性;三是注意时机;四是以诚待人。2、榜样法;3、锻炼法;4、陶冶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运用陶冶法的要求:一是创设良好的情境;二是与启发说服相结合;三是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5、品德评价法:(1)表扬与奖励:肯定性评价;(2)批评与处分:否定评价。第七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的含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我国《学记》中总结了“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等教学的宝贵经验,这些都属于教学原则范畴。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二、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有: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直观手段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三种。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
本文标题:小学教育学复习大纲(华东师大版)2012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43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