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i先进控制系统设计作业综述多旋翼自驾仪作者姓名作者学号学科专业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指导教师培养院系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ii目录第一章多旋翼的历史..........................................................................................1第二章、自动驾驶仪..............................................................................................32.1、自动驾驶仪发展.....................................................................................32.2、原理和组成.............................................................................................32.3、种类和特点.............................................................................................52.4、控制方法.................................................................................................62.5、多旋翼自驾仪未来...............................................................................10结论........................................................................................................................10参考文献.................................................................................................................111第一章多旋翼的历史多旋翼飞行器指具有多于两个旋翼的飞行器。与常规单旋翼直升机相比,多旋翼飞行器在结构上具有多个优势。首先,它不需要通过机械连接改变桨距来产生推力和力矩的变化,简化了设计和维护成本;第二,使用多个旋翼允许每个旋翼具有较小的直径,减小了与外界物体碰撞的几率。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有人对四旋翼垂直起降机进行了研究。然而,直到近几年来,微型传感器、处理器和能源供给等技术突破性的发展和无人机系统控制新技术的广泛出现,为多旋翼飞行器自主飞行控制的研究提供了很大便利。真正意义上的四旋翼垂直起降机出现在1922年,是由俄裔美国人Dr.GeorgedeBothezat和他的同伴IvanJerome共同研制。如图1所示。由于没有控制系统,结构复杂,飞行员极难操纵。但该机的成功试飞却开辟了四旋翼飞行器研究的新天地,各大航空企业和高校逐渐开始了多旋翼垂直起降机的研究[1-4]。图1.1Bothezat的四旋翼垂直起降机近年来,多旋翼飞行器随着MEMS器件性能的提升越来越普遍。宾夕法尼亚大学的VijayKumar教授关于飞行机器人自主运动与协作控制的诸多研究成果,包括小型四旋翼飞行器在室内激光导航下的高精度定位与超强机动飞行,四旋翼在运动中躲避障碍物、穿越方框,两架四旋翼协同抓取重物,多个四旋翼编队飞行、队形变换、协同完成任务等达到了多旋翼自主飞行控制的世界最高水平.如图1.2所示,左图为4架四旋翼协作抓取物体,右图为多架四旋翼编队飞行。2(a)协作抓取物体(b)编队飞行图1.2宾夕法尼亚大学四旋翼MIT的JonathanHow教授带领的ACL(AerospaceControlsLaboratory,航天控制实验室)研究小组成员进行了以视觉导航为主的四旋翼飞行器自主飞行控制,研究内容包括多机协同避障飞行、自主路径规划、单机/多机跟随其它飞行器或者地面车辆等在自主飞行控制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a)多机编队避障飞行(b)自主视觉导航四旋翼图1.3MIT四旋翼3第二章、自动驾驶仪2.1、自动驾驶仪发展图2.1:自动驾驶仪-飞机回路示意图多旋翼飞行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求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更加完善,算法设计更加优化,运算速度更快。自动驾驶仪取代人在回路的控制是飞行控制的必然发展趋势。作为多旋翼飞行器的核心机载系统的自动驾驶仪(见图2.1),管理和控制着多旋翼飞行器的自主飞行,完成对无人机导航、制导和控制,确保多旋翼飞行器按照预定的航线准确、稳定、可靠的飞行,以及能够执行各种特定的任务。自动驾驶仪能否正常工作直接影响着多旋翼飞行器飞行的各种性能和飞行安全。第一台飞行器自驾仪诞生于1912年,由Sperry公司研发,并在两年后在一台小型飞行器上验证成功。随着自驾仪的飞速发展[5-6],目前广泛应用于现代飞行器和轮船。同时,自驾仪的发展也促进了多旋翼费飞行器的研究和应用。2.2、原理和组成自动驾驶仪是模仿驾驶员的动作驾驶飞机的。它由敏感元件、计算机和伺服机构组成,见图2.2。当某种干扰使飞机偏离原有姿态时,敏感元件(例如陀螺仪)检测出姿态的变化;计算机算出需要的修正舵偏量;伺服机构(或称舵机)将舵4图2.2:自驾仪的结构面操纵到所需位置。自动驾驶仪与飞机组成反馈回路,保证飞机稳定飞行。所以针对多旋翼飞行器,自动驾驶仪应具有以下功能:(1)能够利用各种具有测姿、定位、定向等功能的传感器,实时获取无人直升机位置、速度、姿态等原始信息;(2)飞行过程中能够利用导航算法实时解算高精度的三轴姿态、三轴角速率和磁航向,输出导航数据;(3)结合多旋翼飞行器地面系统的指令、自动驾驶仪的导航数据和制导律,计算得出制导指令,指引飞行控制系统完成对伺服系统的操纵;(4)实时接收并存储多旋翼飞行器地面系统上传的航线参数和控制参数;(5)将各种飞行参数以及设定的航线参数存储到机载存储器中;(6)监控多旋翼飞行器的位置、高度、速度等定位信息以及工作状态,并将这些数据下传给多旋翼飞行器地面系统;(7)提供与测控分系统、任务设备之间通讯接口,完成实时通信,实现全系统导航、制导与控制;(8)按照预设航线,生成实际飞行轨迹,实现多旋翼飞行器程控自主飞行;(9)能够实现多旋翼飞行器自动起飞,飞行时保证其安全性;在遥控状态下能稳定飞行姿态和飞行高度;(10)具有一定程度的应急处理能力,保障飞行安全性;(11)能够按照航点内容设置,操纵机载设备完成飞行任务。为实现这些功能,自驾仪需要以下的硬件组成(1)内置传感器:三轴角速率陀螺、三轴加速度计、三轴磁力计、双嘴空速传5感器、气压高度计、5HzGPS接收机、温度传感器。(2)输入/输出接口:8路PWM输入、7路PWM输出、2路电源监视输入、2路转速传感器输入、5路ADC、10路二进制遥测数据包、多功能LED指示灯。(3)数据交换接口:RS-232和RS-485。(4)扩展设备接口:RS-485接口X4(ABIP协议),RS-232接口X2(NMEA协议)。(5)选配外置传感器:空速高度组合传感器、超声波高度计、PWM信号和离散信号扩展器、飞行数据记录器、油量传感器、GLONASS或北斗GPS接收机、用户定制设备等。2.3、种类和特点自动驾驶仪可按能源形式、使用对象、调节规律等分类。(1)按能源形式:分为气压式、液压式、电气式或者是这几种形式的组合。现代超音速飞机多安装电气(或电子)-液压式自动驾驶仪。气压式伺服机构主要用于导弹。(2)按使用对象:分为飞机自动驾驶仪和导弹自动驾驶仪。飞机自动驾驶仪多具有检测飞机姿态角的敏感元件,能稳定飞机的姿态角。为了提高这种自动驾驶仪的稳定效果,可配合使用速率陀螺仪。战术导弹只需要稳定角速度,其姿态角根据目标的运动而改变,因此,在自动驾驶仪中不设检测角位置的敏感元件。巡航导弹、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需要稳定姿态角,在这些飞行器的自动驾驶仪中仍有检测姿态角的敏感元件。(3)按调节规律:自动驾驶仪的调节规律(即数学模型)表示伺服机构的输出量与被调参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飞机自动驾驶仪依调节规律的不同分为比例式自动驾驶仪和积分式自动驾驶仪。比例式自动驾驶仪是以伺服机构输出的位置偏移量(如舵偏角)与被调参量(如姿态角)的偏差成比例的原理工作的。它的结构简单,应用很广,但在干扰作用下会产生静态误差。积分式自动驾驶仪是以伺服机构输出的位置偏移量与被调参量偏差的积分成比例的原理工作的,它没有静6态误差,但系统的稳定性差,结构复杂,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导弹自动驾驶仪按被调参量的性质可分为位置式自动驾驶仪、定向式自动驾驶仪和加速度式自动驾驶仪。位置式自动驾驶仪的被调参量是飞行器的角位置(即姿态角),伺服机构的输出量与姿态角的偏差成比例。定向式自动驾驶仪的被调参量是飞行器的姿态角速度,伺服机构的输出量与姿态角速度的偏差成比例。加速度式自动驾驶仪的被调参量是飞行器的法向加速度,伺服机构的输出量与法向加速度的偏差成比例。现代自动驾驶仪的趋势是向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80年代以前,战术导弹由于工作时间短、工作环境条件恶劣(如很大的过载)等较少采用数字式自动驾驶仪。微型计算机出现后,战术导弹开始采用数字式自动驾驶仪。近代空战中,自动驾驶仪能以最佳方式操纵战斗机,例如以最短的时间飞到最有利的位置。在导弹攻击目标时,自动驾驶仪与制导系统配合使导弹能识别敌友、分析敌情变化并作出最优决策。这就要求自动驾驶仪具有智能的功能。2.4、控制方法图2.3:多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图自动驾驶仪控制系统作为多旋翼飞行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见图2.3),7需要与地面站通讯,接受相关地面指令,并将飞行器姿态、位置、速度等信息上发回地面站。同时需要完成对执行器的指令输入,从而使飞行器按照预定的飞行姿态和航向飞行,保证飞行器的稳定。多旋翼飞行器的自主飞行控制主要包含自主起降、姿态稳定、高度保持、位置保持、航迹点跟踪、多机协同等方面。其中姿态稳定是实现其它各种控制的前提,因此在早期也吸引了多数的无人机领域研究人员的注意力,随着姿态稳定控制策略的发展完善,自主视觉导航、多机协同控制的研究逐渐取代了单一的姿态稳定控制。多旋翼飞行器的自主飞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线性控制线性控制方法由于思路简单、易于物理实现,在飞行控制系统中使用最广泛。由于其抗干扰能力比较弱,目前大多将线性控制同模糊控制、最优控制等结合构成复合控制系统,实现控制增稳。文献[7]通过对系统模型做适当的简化处理,采用经典的PID和线性二次最优LQR控制方法,达到了系统镇定控制目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文献[8]通过巧妙的系统分解,将四旋翼无人机这样一个拥有6个自由度的复杂系统,分解成为了全驱动和欠驱动两个子系统,降低了控制律设计难度。针对两个子系统,分别设计了一个速率有界的PID控制器和滑模控制器,保证对虚拟控制输入的快速跟踪。AmoozgarMH[9]考虑执行机构失效的情况,设计了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实现了容错控制目标。EfeMÖ[10]将神经网络和PID控制结合,增强了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并且计算负载增加不大。文献[11]设计了参数最优PID控制器,设计一个关于控制误差和超调量的目标函数,采用梯度下降方法寻找最优PID参数。(2)滑模控制滑模控制在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其非线性表现为控制输入的不连续。由于滑动模态可以进行设计且与对象参数及扰动无关,这就使得滑模控制具有快速响应、对参数变化及扰动不灵敏等优点。它在运动控制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需要抑制输入抖颤的现象。文献[12]对比分析了反馈线性化和自适应滑模控制两种方法在四旋翼无人机8镇定控制上的效果。前一种方法需要状
本文标题:多旋翼自驾仪综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43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