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第一单元数一数一、教学内容数数、认数二、教学目标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2.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三、教材说明1.主题图(1)为什么选择主题图?入学教育。了解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为正式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准备。(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场面更开阔。采用俯视,把学校的整体画面呈现给学生。内容更加丰富。增加小小气象站、校园外的楼房、树木、参加各种活动的学生等,使数数的内容更加丰富。每种数量不止一种。各种人和物的具体数量见下表。数量人和物数量人和物1国旗、楼房、老师……6花坛里的花、校园周围的大树……2农舍、单杠、跳绳的学生,讨论问题的学生往校园走的学生……7鸽子、锻炼身体的学生……3石凳、踢足球的学生……8校园绿地上的树、戴红领巾的学生……4垃圾筒、小气象站里的学生……9所有女同学5校园外的楼房、国旗上的五角星……10所有男同学人物数量增加:教师加上学生,共20人。2.1~10各数(第4~5页),了解学生的认数情况。人和事物都是从主题图中抽取,使学生感受到数怎样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四、教学建议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不要急于提数数要求,先让学生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再带着数数任务观察,从小到大数数,在数数的过程中抽象出数。2.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数主题图中的事物:充分地数同一数量的事物。数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把数学活动引向身边、校园、校园外。让数数活动,从书本走向生活。在数数活动中,初步体会数的含义,不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要用到数,数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产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同时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3.注意结合教学,渗透思想品德教育。4.这部分内容虽简单,但很重要,对以后的教学有帮助。还需要注意:(1)要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数数的能力:是否会口头数数、是否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2)虽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所以,了解数数和认数的情况,不必要求过高。学生没掌握数数的方法、没有全部认识1~10各数,都不要紧,将进一步学习。第二单元比一比一、教学内容1.数量的比较:比多少(只比同样多,多些或少些,不比多多少。)2.长度的比较:比长短、比高矮(都属比长度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操作,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三、教材说明(一)比多少通过操作直观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一对应。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2.通过操作体会“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二)比长短通过操作直观比较,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掌握比长短的方法。主题图:左边比纸条(一端对齐),右边比铅笔(竖直放在桌面上),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一端对齐”,与用尺量方法一致,为学测量作准备。例题介绍直接比,练习渗透间接比。通过比铅笔,引出“长”“短”概念。直观感受,“长”“短”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不单独说谁长谁短。(三)比高矮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直观体会“高”“矮”的含义,掌握比较方法。主题图左边直接比(背靠背),右边间接比(在柱子上划横道)。通过直接比,引出“高”“矮”概念。直观感受“高”“矮”是比较得出的,是相对的。四、教学建议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本单元比较简单,内容又少。在利用教材素材或自己设计活动时,要注意激趣,引发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探究热情。“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绘声绘色讲故事,引入故事情境,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活动。多媒体动态展开故事情境,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比长短”:把物品装在纸袋里,设制悬念,把注意力集中到纸袋,吸引参与学习活动。比高矮”:在黑板上贴花,学生够不着,老师能够着,引入比高矮。再请一高矮差不多但胖瘦不同的同学上来和摘花,这两个同学(先分开站)比高矮,由此探究比高矮的方法。2.营造宽松自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大量实际活动和操作来理解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等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但有的比较的内容比较单调,(如比长短),这样就应营造宽松环境,发挥主动性,自由比较。想比什么就比什么。除按教材给出的素材比较,学生还创造了许多老师意想不到的活动。如:比身体某部位:手臂、脚长,一拃、一步、跳远;比跳绳;三人比伸直的手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虽有点乱,但活动都围绕比长短进行,学生非常专注,在活动中体会长短的含义,活动内容非常充实。在汇报时,学生可能用习惯的日常生活用语大、小来描述比较的结果,而不用长、短,说明一下就可以了。3.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比较。由于学生已经在生活中有了比较长短的经验,在课堂中学生出现了许多比较的方法,如:直观看出(绳子:左边短一点,右边短一点);中间对齐(鼻尖对鼻尖);小手直接放大手中,一下子就看出比较的结果,等等。不必强求学生一定要使用教科书中给出的一般方法,对于不同的比较方法,只要有道理能够比较出正确的结果,就应该给予肯定。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教学内容1.1~5各数的认识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3.0的认识和加减法。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2.使学生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3.使学生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的数的大小。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三、编排特点1.1~5的认识相对集中编排。(1)“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太长,现拆分为两部分。原通用教材是一个数一个数地从数概念的各方面认识;在教学加减法的含义后,每认识完一个数就练习相应的加减法。这样小步子地进行教学,很扎实,符合当时的实际。现在如再一个数一个数认识,学生会没兴趣。所以,现在先集中认识1~5,再教学加、减法。(2)继承了重视数概念教学的做法,从数概念的各个方面进行认识。2.尊重学生个性,体现算法多样化。四、具体编排(一)1~5的认识主要内容:1~5的基数含义、认读写、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组成。1.1~5各数的基数含义及认、读。数数(两种以上的事物)—抽象出数—摆相应数量的实物(从3开始摆几何图形,增加兴趣,为学习几何知识打基础。)2.1~5的排列顺序。两个层次:(1)计数器:从2开始,每个数都是在前一个数的基础上,再拔一颗出示的。(感知相邻两个数的关系)(2)点子图:从整体上把握1~5各数的顺序。3.1~5的写法。(1)这部分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集中教学写数,确实有困难。造成困难的原因:①对数字的结构、笔顺掌握很难(3写成m,0、6、8也很难,要花较长时间才能写好)。②儿童手指小肌肉群还很不发达,易疲劳,写字时间长了对身心发育有害。③原通用教材1个1个地认及加减法,教学时间较长,很自然地分散了这个难点。(2)解决的办法。写数集中编排,不一定集中教写数。因为一节课全用来写,枯燥,对身心发展不利。教学时可根据本班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调整每节课内容。可把写数分散在认数的每节课中(数的认识会用一段时间教学),每节课利用十分钟练习写数,这样就分散了教学难点。4.比大小。(1)具体编排:(2)与原通用教材的不同:创设小猴吃水果情境。好做法:①编故事,提问题,自然比较。②制成多媒体动态呈现知识形成过程。原通用教材:分步出①2的认识出“>”;②3的认识出“<”;③6的认识教学写法。实验教材:①先整体认识;②通过练习逐步掌握用法。(3)好的做法:①②5.第几。(1)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的顺序。(2)好的做法:将静态教材动态化:观察情境图常规提问——第一位阿姨买票走了后,小朋友排第几?课件:动态呈现买票过程。好处:①符合生活实际。②使教材更活、更生动,利用得更充分。③使学生直观地通过人物位置的变化,体会顺序变化6.几和几(数的组成)。(1)组成的重要性:①数概念的重要方面。②计算的重要基础。(2)两个层次:①以4的组成为例,借助操作帮助学生认识4以内的组成。②小组合作,摆小棒探索5的组成。通过操作学习组成,把数的各种组成摆出来,帮助学生记忆。(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主要内容:加、减法的含义、1~5的加减法。1.加法的含义。(1)原通用教材:强调合并(小孩合气球,形象、直观),手势表示。(2)实验教材:仍重视含义。分为三个层次:①情境引入、直观演示,体会含义。②②通过过程图进一步说明含义。③③通过操作逐步感悟理解含义。主题图:①有故事情节,素材更加丰富。②情节具有连续性。2.加法的计算。(1)原通用教材:借助数的组成来计算。习题、计算前复习。(2)实验教材:突出算法多样化,允许喜欢的算法。呈现了三种不同水平的算法。表明解决同一问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不要急于评价、暗示,保护自主发现的积极性,重自主选择。3.减法的含义、计算编排同加法。(1)减法含义:①强调含义:去掉。②情境与加法呼应,是延续的:主题图、小丑图。目的:提高兴趣,在连续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自然而然学数学。(2)减法的计算:与加法编排相似。(三)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与原通用教材相比,变化不大。1.0的认识。(1)0表示没有:小猴逐次吃桃。0表示起点:尺子的0刻度。(2)情境图:原通用教材:杯子、静态。实验教材:小猴吃桃、动态。(3)好的做法:编故事、逐次贴卡片或课件动态展示。①生动、有趣的情节,体会从有到无动态过程②更好理解0表示没有的含义。③教材显得生动活泼。2.0的加减法。五、教学建议1.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2.提倡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算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较高水平的算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一、教学内容两部分内容:目的:加强立体与平面的结合,更全面、更好地认识几何形体。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2.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3.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三、教材说明1.教学立体图形。(1)编排思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举出了许多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简单的分类,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抽象出其一般的几何形体,给出几何名称━━举例身边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做一做,通过大量操作活动帮助感受、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在头脑里形成清晰的表象。2.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1)利用立体图形的某个面引出平面图形按形状分类—分成四类—给出每类的名称(2)通过画画、涂色、拼摆等活动充分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四、教学建议1.通过操作、游戏等活动充分感知立体图形的特征。小学阶段教学的几何是实验几何,很直观,不是严密的几何证明。只要通过活动、操作直观感受几何形体的特点就可以了,不必要求过多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实际上,在小学的几何教学中应在同一层次上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面上进行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几何形体的特征,而不是加深难度。①让学生通过大量的不同形式的活动体会感受物体的形状。②描述特点的语言直观、形象就可以,不必要求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2.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1)从生活实际引入。(2)举出生活中的实例(3)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体会数学的应用。如“足球做成圆柱状的好踢吗?”第五单元分类一、教学内容按单一标准分类、按不同标准分类。二、教学目标1.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2.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备课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4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