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五代十国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朱温/朱全忠,907-923)、后唐(李存勖,923-937)、后晋(石敬瑭,936-947)、后汉(刘知远,947-951)、后周(郭威,951-960)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历时54年(907~960年),先后更换了8姓14帝。五代中除了后唐定都洛阳,其余都建都开封。【李存勖前期有为,后期痴迷戏剧宠信伶人(优伶乱国)】【后唐、后晋、后汉——沙陀】十国分别是吴、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五代十国:唐宋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唐亡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五代前期,北方战火连年,经济破坏严重,南方虽处于割据状态,但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后周通过改革,国力增强,统一趋势明朗。960年,赵匡胤代后周称帝,建立宋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局面。耶律阿保机(872~926年)出身于迭剌部世里(耶律)家族,迭剌部是契丹八部中最强大的一个部。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其南枢密院的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和北面官(其北枢密院的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南面官依“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统治契丹人和其它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在地方行政组织中,在契丹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草原部族制;在原渤海和幽云地区则实行州县制。辽圣宗耶律隆绪(“承天皇太后“萧燕燕辅佐)封建化改革(983):1.户籍制:通过部族再编制,把原来隶属于诸斡鲁朵的奴隶户编入州县户籍为平民,因灾欠而典质为奴隶者,也可以以佣折价后还家为良。2.赋税制:在除幽云以外的广大地区实行封建的租赋剥削制度,即”两税法“。3.法制:改变契丹族和汉族”同罪异论“的特权,凡契丹族犯”十恶“者也须按”汉律“知罪。周世宗改革:政治:澄清吏治,严惩贪暴不法官吏,禁止地方军将干政;经济:发展生产,减少游食,鼓励农耕;农业:鼓励垦荒,优惠招抚逃户,颁布均田图,均定赋税,黜免旧税,整治黄河堤防,恢复了以开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连接运河,畅达长江水道;寺院:停废敕额(朝廷给予寺名)外的寺院3万余所,敕额外僧尼一律还为编户,禁私度僧尼;工商业:改善、提高开封的城市功能;军事:“五代以国,兴亡以兵”,提高禁军战斗力,整顿兵制。五代十国时期,既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混战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重新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经过五代,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北宋赵匡胤(927-976,在位960-976),殿前都点检;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国号“宋”,定都开封,年号建隆(宋太祖);对历史和后代常有畏惧之心,崇文抑武,纳谏律己,杯酒释兵权。统一策略:先易后难,先南后北。979年灭北汉,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终告结束。“斧声烛影”,兄终弟及,宋太宗赵光义。986年,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高粱河(979)与岐沟关(986)两役失败后,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了消极防御政策。北宋确立”守内虚外“的方针,把主要力量放在对内的镇压上。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这次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部分调整了生产关系,劳动群众的处境有所改善。“均贫富“口号的提出和实施,是对唐末黄巢大起义”平均“思想的重大发展,在我国古代农民斗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党项族平夏部人)攻下北宋的灵州,改成西平府,次年迁都于此。灵州一带是黄河上游最肥沃的地区,是北宋控制西北地区的枢纽,也是北宋购买西北边马的必经之路,它的失陷,对北宋政府影响很大。1004年(景德元年)闰九月,“檀渊之盟“:1.宋辽维持旧疆,仍以白沟河为界,约为兄弟之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圣宗为弟,尊萧太后为叔母;2.北宋每年输辽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岁币;3.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对逃亡越界者,双方互相遣送,沿边城市只能依旧完葺,不许增筑城堡和开挖河道。“檀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条件下的产物,北宋在军事上有利的形势下与辽朝议和,一方面表现了北宋对付辽朝的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宋真宗不想打仗的懦弱心态。“檀渊之盟“后,宋辽间形成相对稳定的南北对峙局面,和平关系持续了近百年。天禧四年(1020)李德明把统治中心从西平府迁至兴州(今宁夏银川),明道元年(1032)李元昊继位,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其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都得到空前增强。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史称西夏。从康定元年(1040年)开始,李元昊不断发动对宋的战争,多数战役是以宋朝的失败告终。其中以发生在康定元年的三川口之战、庆历元年的好水川之战、二年的定川之战宋军的死伤最为惨重。庆历四年(1044)宋夏议和,李元昊取消帝号,仍对宋称臣,受宋册封为夏国主;北宋每年赐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但宋夏之间仍然冲突不断。宣和二年(1120年),方腊宋江起义。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订立所谓的“海上之盟”:金宋两国互用国书,地位平等;以长城为界,金朝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攻取辽南京析津府;获胜后幽云之地归宋,送将原输辽岁币转给金朝。1206年,铁木真处死了札木合,至此,铁木真完成了统一蒙古高原的重任,成为成吉思汗。1276年,攻破临安,灭亡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明朝粮长制,是中国明代在各州县设置的由粮长负责征解税粮的制度。始创于洪武四年(1371)。其法,每州县按征收粮额分为若干粮区,区设粮长。最初粮长先在粮区内纳粮最多之大户中公推。后为政府指派。行粮长制的目的,在于杜绝官吏之侵渔,便于民户就地交纳,以保证税收。明初,还具有基层政治首领的职能,职权为率同里长丈量土地、编造鱼鳞图册及黄册制度、劝导农民耕种生产、检举逃避税粮人户、呈报灾荒和蠲免事宜、揭发不法官吏和地方顽民等。有的还兼掌听讼理狱之权。后粮长职权仅限于税粮的征解。关于粮区的划定,有漕州县原以纳粮数千石至一万石为准,但也有少至数百石者。每一粮区所辖里数,则因地区而不同。浙江萧山县,宣德年间(1426~1435)平均每区管辖十六里;安徽怀宁县,嘉靖年间(1522~1566)平均每区仅辖六里,江苏上元县则平均每区管辖二十一里。辖区既大,粮额自多,征收税粮任务繁重,粮长以下乃采行里甲分层负责制,由里甲催征,粮长收解,州县监收。粮区并设征收解运等机构。苏松等府粮长下设知数(司计算)一人,斗级二十人,粮米运夫约千人。运粮时,政府委官一人协运,粮长先到京师领取勘合,然后还乡办粮,督同里长甲首运粮交仓。成化年间改行兑运,裁撤运夫,虽粮长催征制依旧,但运输制度已有了改革。粮长制度是由明代朱元璋建立的一种赋税制度,起初是指定一些大户人家负责征收粮食,并押送进京。后来由于成本大,大户人家纷纷退出,强迫一些贫穷人家负责。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行政机构。中央废中书,罢丞相,权归六部;设殿阁大学士,权力集中于皇帝,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关系;地方实行三司分权,设承宣布政使司、提邢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司法和军政,地方集权于中央,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将大都督府改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严格控制臣民,解决皇帝与臣民的矛盾;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文化,用这种方法处理皇帝与知识分子的关系,达到其控制知识分子的目的;实行封王削藩政策,解决了皇帝与皇族内部的矛盾;迁都北京,解决中央与边疆的关系。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和宰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从明代起,由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的政务,实际上等于兼任宰相,把君主独断专行扩大到了顶峰。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这就是内阁的雏形。明成祖朱棣虽有朱元璋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永乐中期以后,内阁职权渐重,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后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政务流程:全国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给皇帝提出的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由六科校对下发。1425仁宗朱高炽时,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自此,内阁权力加重,逐渐受到重视。明代宗朱祁钰的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此之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虽有明英宗朱祁镇的正统末年的反复,可到成化年、弘治之际,内阁在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所行之事被认为多荒谬不经。可也有有杨廷和等阁老撑着,未成大乱。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到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专擅朝政二十余年,内阁的权力已经完全与从前的宰相一样了。张居正改革经济:1.裁减冗官冗费,对皇室开支也力求节俭;2.清理欠赋,清查田亩。3.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赋役合并,以丁田分担役银;田赋征银;赋役的征收解运由地方官吏直接办理,废除原来粮长、里长代征代解赋役的旧制)(简化了赋役征收手续,合二为一,使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有所松弛,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赋役征银对货币地租的发展和部分农产品的商品化起了促进作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水利: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推荐、起用先前总理河道都御史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并兼治运河。
本文标题:大一古代史自制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52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