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大众传播及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选择题1.5*101、抽样调查P265抽样误差=总体和样本平均值和百分比上的差异简单随机抽样:确保同等概率机会乱数表(随机数字表)小规模系统抽样:“等距抽样”简单省力随机排列分层抽样:“分类抽样”可等比例抽出数量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提高推断的精准度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比较分析多级抽样:“多阶段抽样”大规模常用eg全国农村家庭电话普及状况调查每级都会有抽样误差---抽取级数越多误差越大一般三级2、“信息流”和“影响流”:罗杰斯“两级传播”“多级”或“N级传播”P180“信息流”:信息传递的过程;“一级”的,即信息可以由传媒直接流向一般大众“影响流”: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多级的,要经过人际传播许多环节的过滤3、“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和贾尼斯P185在对人们进行正面宣传之前,先让他们接受到少量异己观点,就会使人们对异己观点产生一定的免疫能力,反而更加容易维护说服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P118(1)五本书:《机械的新娘》、《古登堡群英》、《理解媒介: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地球村》(2)三个著名观点:1、媒介即信息2、媒介:人的延伸3、热媒介和冷媒介(3)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4)局限性:①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的极端性和片面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②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伸。③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片面的,人具有理性。5、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1①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②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③施拉姆:政治功能、经济功能、一般社会功能④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①②③强调传播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④重视现实的大众传播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效果或客观结果名词解释5*41、议程设置:P193由麦库姆斯和肖于提出。他们就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做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选民对当前主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为题之间存在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根据这种对应关系,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及议论的先后顺序。2、休眠效果:P183“休眠”效果:霍夫兰等在实验中发现,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而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后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称为“休眠效果”。“休眠效果”的存在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3、“镜中我”P72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中提出“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这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决于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越多方面,个人的“镜中我”也越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准确。4、沉默的螺旋P199诺依曼研究认为1965年联邦德国选举期间出现本来不相上下的两政党最后一方压倒性优势战胜的现象,是由于“周围意见环境的认知”带来的压力导致许多人最终改变投票对象,在“意见气候”和“多数意见”对个人的压力进行多次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沉默的螺旋”的假说。该假说主要由三个命题构成:第一,个人意见的表达是一个社会心理的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5、IPP指数(政治既有倾向指数)P178拉扎斯菲尔德在对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研究中,以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居住区域为变量,设计了一个显示调查对象的先有倾向的综和指标,即IPP指数。拉扎斯菲尔德认为,人们在就政治问题进行决策之际,这种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政治立场和态。6、知沟P215美国学者卡茨曼、蒂奇诺等人提出。60年代,美国政府力图通过《芝麻街》电视片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状况,结果却被证明失败了。1970年传播学者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传媒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主要内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间的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简答题15*21、“5W”(拉斯韦尔程式)P50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缺陷:这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虽然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2、香农——韦弗模式P51意义:①为传播过程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②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会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③这个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这种作用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越来越明显。④这种模式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缺陷:这是一个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不适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注意:这个模式作为电子通信过程是没有什么不妥的3、议程设置P193特点:①着眼点是大众传播认知层面的效果,关注的是大众传媒对人们“思考对象”上的影响,也就是以告诉人们“想什么”的方式来把他们的关心和注意力引导到特定的问题上。由于传播效果是一个循序发生和深化的过程,认知阶段的效果并不排除对态度和行动产生连动作用的可能性;②“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③“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在现代社会里,由于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不管这种再构成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决断。意义:⑴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⑵通过分析媒介议题的来源,深刻揭示了媒介背后的控制问题,指出资本主义的媒介议程设置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势力对舆论进行操纵和控制的过程;⑶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缺陷:⑴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到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源于民间、具有广泛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最终登上传媒议程的情况是常见的;⑵从一般意义上讲,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也不能将它的效果绝对化。4、”把关人”P130①“把关人”理论库尔特·卢因提出,指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②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首先,涉及到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问题:1、新闻信息必须有真实2、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其次,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③新闻筛选作业依据:⑴、附加性前提⑵、补偿性前提⑶、排除性前提④现代资本主义传媒通过新闻与信息内容的选择,来潜移默化地为统治阶级服务:⑴、在传播内容中极力夸大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民主和自由,制造“幸福生活”印象,灌输资产阶级价值观,以求增强社会成员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向心力;⑵、通过无休止的刺激人们的享受欲望和把他们引向娱乐领域的方法,来转移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问题的注意力;⑶、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和劳动对立变形为抽象、暧昧的“我们和他们”、“市民对官僚”、“温和的多数与好斗的少数”、“英国人(美国人)和他们的敌人”的冲突和对立,抹煞阶级统治关系,抑制劳动阶级、意识的成长;⑷、它们以传播通俗文化为名,实际上主要是选择通俗文化中落后的、对统治阶级有利的内容加以传播。⑤把关过程的实质:新闻、信息的生产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受到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论述题1、新媒体和传统媒体(15分)方案一(观点)传统媒体不会消亡(废话)2010年以来,网络媒体在社会传播中趋于主流化。国家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这更促进了用户利用新媒体作为信息获取的主渠道,关于新媒体是否会逐步取代传统媒体的争论声音也不绝于耳。(新媒体概念)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的特点)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为什么会有发展空间)但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来说,还是保留着许多优势。例如传统媒体给读者视觉带来的舒适度要比网络媒体更高,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会更为亲切、熟悉。另外,传统媒体的受众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高消费阶层,年龄层偏高,更乐意接受传统的阅读方式。这让传统媒体在一定时期内还会保有很大的一个市场空间。(新老媒体共存)其实新老媒体会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共存,因为市场确实还需要杂志、报纸这种传统媒体,只不过传统媒体的市场会被不断挤压,成本也会有所上升。这就如同当初电视、广播的诞生,并没有让报纸、杂志消亡一样,因为市场、消费者还很需要它们,缺之不可。很多消费者对新媒体的偏爱并不会抹去另一部分消费者对传统媒体的偏爱。随着社会人文与技术的发展,新旧媒体将会进入一个共存的时代。同时也将进入一个相互交融的时代。(如何新生)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现在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在悄悄发生改变,比如传统媒体现在跟网络、手机结合,提供付费网上阅读、下载服务等。其实传统媒体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与传统媒体的天生差异性,如在内容权威性、公信力上的优势,从而创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形成自己的稀缺资源,提升核心功能。拿美国畅销报纸举例来说,李文就一语道破了其和新兴媒体不同的真正差异性:“230块钱一份的纽约时报,所以翻的时候可能我就在数人民币了,不过这是我愿意花的,我少出去喝点喝酒,少买一些东西,我就可以存下来去看真正有价值有知识的东西。”所以如果不想让报纸在未来成为文物,最好的方法就是最大化体现其内容差异化优势。方案二:观点、新媒体概念及特点、如何新生如方案一新媒体不会取代传统
本文标题:大众传播及外国文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55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