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大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
1大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安化电大站周激扬【内容提要】本文拟通过在对大众文化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具体研究其对青少年学生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然后探求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大众文化资源,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素质。【主题词】大众文化素质教育语文教学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大众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大,研究大众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该十分重视的问题,探讨我们可以采取的一些办法,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都将有所启迪。一、对大众文化的有关探讨对大众文化的定义目前有着多种理论探讨,桃江周国梁先生认为,在定义大众文化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下几方面:第一,大众文化并不是任何社会形态都必然伴随的现象,而仅仅是工业文明以来才出现的文化形态;第二,它是社会的都市化的产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众为主要受众或制作者;第三,它具有一种与政治权力斗争或思想理论争相对立的感性愉悦性;第四,它不是神圣而是日常的。如此,可以对大众文化下一个简要的操作性定义: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在这个意义上,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无疑属于大众文化。在如何界定、区分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方面,有人认为,大众文化是文化生产工业化和商业化的产物,是商人们用工业化手段批量制作,推销迎合大众消遣口味的“快餐文化”。通俗文化和民间文化不等同于大众文化,只有进入到后工业时代,能够批量生产的,能够复制的,能够仿真的,能够走向市场的,这些才是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是要界定清楚的。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经典文化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大众文化它要以最大限度地攫取市场利益,这是它唯一的诉求。因此可以这样去界定:大众文化带给人快感形式的美感,更多是通过感官而得到的美感;而经典文化则带给人美感形式的快感,更多是诉诸心灵的美感。上述特征规定了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大量信息、流行的和模式2化的文体、类型化故事及日常氛围满足大量公众的愉悦需要。使大量社会公众获得感性愉悦,让他们安于现状,是大众文化的基本功能。二、关于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产生原因及特点(一)中国大众文化发展过程作为现代社会特有一种文化现象,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历史的现代化进程是同步进行的;在中国,大众文化依附于社会现代转型的特点更为突出。所以,中国社会在现代转型中所经历的一切,包括希望与激情,也包括曲折与困惑,都与大众文化同在。中国大众文化的这个特点,使我们很难简单地判断大众文化带来的是是非非,很难简单地断言大众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究竟是消极还是积极。最初的大众文化来自于我们过去谓之“文化沙漠”的港台文化和外华文文化,其崛起来自港台流行歌曲通过地下渠道在大陆的流行,这和文革后的文化开放有着直接的联系。社会认可流行歌曲的标志,是1980年9月23日《北京晚报》在北京工厂体育馆举办的“新星音乐会”。1986年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1989年,卡拉OK几乎在一夜之间就风摩了全国。“校园民谣”流行于94年,以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翻唱《红太阳》,构成了中国大众文化极为奇特的一页。大众文化的参与者也以他们的巨额经济收益震惊着大众。80年代以来,另一种类型的大众文化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那就是美国好莱坞影片的进口与发行。可以说大众文化形态是90年代中国文化格局中最为壮观、最为庞大的一支。从王朔小说、港台电视剧、大陆室内剧、古装剧、小品、综艺电视栏目、好莱坞电视、贺岁片到流行歌曲、体育直播,大众文化席卷而来。各种以“百姓”、“大众”、“平民”标榜的文化艺术活动竞相出台,中央电视台壁垒森严的大门向百姓洞开一角――参与投票、打电话的观众有机会成为“幸运观众”,参加某节目录制,做现场观众,间或还有发言机会。《实话实说》把这一形式推向极致。昔日只有领袖和明星才有资格出现的电视荧屏也露出普通百姓的未经化妆的脸庞。进入90年代大众审美观念发生三大变化。第一,更重视文艺作品的休闲娱乐功能,至少要寓教于乐,不要求它的社会指向功能;第二,更强调作品的趣味性,要求轻松有趣排斥严肃的说教和沉重的思考;第三,更希望作品世俗化,对文化精英喜欢的纯文字、纯文艺敬而远之。3如果说上述大众文化类型是以它的娱乐性吸引了大众,那么,叙事性的大众文化则以它的造梦性扩大着自己的影响。(二)我国大众文化产生的原因及特点首先,30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直接推动着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曾历经曲折,因此大众文化至今还处于起步阶段,具有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平衡性。其次,我国大众文化发展起步虽迟,程度不高,但是其发展势头却非常迅猛。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效应,同时又兼具特殊历史文化背景的作用,这使我国大众文化带有一定启蒙意义的世俗性特点。其三,大众文化在我国的发生和发展,因其文化语境的复杂性获得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文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在其快速发展中得以充分展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文化与大众文化是处于不同发展层次上的两种文化形态,但在当前,主文化和俗文化也呈现出一定的融合趋势,一方面主文化要摆脱空洞的理论说教和僵化宣传,赋予其生动具体的表现内容,赢得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和认同;另一方面,大众文化的开放意识和现代意识能够为主文化宣传提供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手段和形式,并且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容。主旋律影片、五个一工程等主文化内容,受到大众广泛欢迎,证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容性和相关性,尽管这种相容是有限的,并不能相互替代,但它足以证明,大众文化并非处于主文化矛盾对立面的具有威胁地位的文化,这就为我们认识主文化之下,包括大众文化等种种文化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认识依据。三、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为了解目前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度,笔者对所在学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大众文化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众文化在以下三方面对青少年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大众文化使少年儿童接受了新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但也存在青少年儿童对各种行为方式不加鉴别地随意模仿问题大众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体现。在大众文化的构成元素中,融合了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再通过大众传播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冲击力和吸引力。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其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必须带有大众文化烙印。他们吃“麦当劳”、“肯德鸡”,看数码宝4贝、蜡笔小新,唱流行歌曲,追青春偶像。调查中,在“追星”的问题上,被调查学生中34.4%明确表示喜欢。在回答“喜欢追什么星”时,追影星、歌星者占42.1%。46﹒5%的学生喜欢流行歌曲,22.3%的学生喜欢影视剧插曲,两者之和远远大于喜欢老师教的儿童歌曲的比例33.8%。同时,16.3%的少年儿童经常用“酷”这个词。他们的语言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影响。衣食住行玩,时时处处可见大众文化的踪迹。时尚文化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大众文化也在不断更新着少年儿童的生活内容。由于大众文化良莠不齐,而少年儿童的认识能力有限,对大众文化缺乏有效的鉴别,造成随意模仿,容易产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当代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炫耀消费、彰显个性的名牌消费现象就和大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造成了少年儿童攀比心里严重,助长的校园奢靡风气的盛行。另外,诸如沉迷网络、早恋、追星等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力形成的,少年儿童对大众文化的热衷,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少年儿童缺少真正适合自身的文化,同时出反映出少年儿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尚不成熟,对于大众文化追求有着盲目性。(二)大众文化使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但也造成他们性格发展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大众文化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信息数量以几何级的速度在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尤其是网络的出现,更使信息的冲击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调查显示,34.4%的少年儿童在空闲时间喜欢上网查询信息,娱乐交友。大量的信息通过新闻、影视、书籍、广告等方式表现出来,不断影响着少年儿童的成长空间。这些信息使少年儿童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而且也使他们掌握了不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对于他们成长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不同的信息从不同的方面锻炼着他们的思考和鉴别能力,使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都有可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助于他们从小培养创新意识,打破“陈旧保守”的思维定式。但由于信息的良莠并存,在孩子的成长中,难免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部分少年儿童长期沉迷于网络之中,一些渲染色情、暴力、邪教或反反动的网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许多电影、电视制造商、发行商以赚钱为目的,部分节目充斥色情、暴力和低级越味,对思想尚未定型,生理、心理发育尚未健全的少年儿童产生了非常好坏的影响,有的少年儿童刻意模仿电影、电视中他们崇拜5的“英雄”,步入歧途甚至犯罪。(三)大众文化在不断塑造少年儿童新的价值观念的同时,也造成他们与传统文化的逐渐背离当今时代,少年儿童的主流价值取向总的来讲是积极的、向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价值观念在不断的时代也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大众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在它的影响下,现在的少年儿童的价值观念逐渐向着新的时代所崇尚的方向发展。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享受生活,创造激情,他们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长辈,不循规蹈矩,这些为现代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念逐渐在少年儿童身上生根发芽。大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为培养他们现代化的思想和观念起到了有效的作用。随着大众文化的影响不断加深,传统文化在少年儿童的头脑中逐渐淡化。传统文化中一些价值观念开始不被他们所认同,甚至与他们格格不入。现想淡化、追求享乐、功利化意识等在一些少年儿童身上萌芽,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代沟”。对传统的背离固然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没有被他们接受,而大众文化中极端的和消极的东西却使他们趋之若鹜。这也是大众文化带来的难解课题。四、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对大众文化的有效利用根据大众文化的产生背景及对当代中学生的深刻影响,学校教育面临着一个如何优化利用大众文化资源对青少年开展教育的问题,中学阶段是接受大众文化影响最活跃的阶段,而语文教育是一门综合性最强的学科,所以中学语文教学在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大众文化的影响和利用大众文化推动语文教学改革上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其中两个核心的内容是教师对待大众文化观念的改变以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优化利用大众文化资源。(一)教师要改变观念、调整心态,主动宽容地接纳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的飞速发展,“文化反哺”已成为普遍的,甚至是迫切的需要。“向学生学习”也就成了现代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接纳大众文化,是构建现代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手段,借助大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整传统语文教学与学生现代生活之间已呈白热化抗拒的状态。这就要求现代语文教师不断加强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并善于学习吸收其中的优秀成分,比如对最新流行歌曲、时尚杂志、电视节目等都应有所了解,并能适当与学生开展交流。许多教学实践已经证明,教师对6大众文化的不接纳、不理解,简单粗暴地予以排斥和压制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那些善于学习和批判性地接受大众文化并能借助大众文化在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教师则深受欢迎,教学效果也很好。(二)采取措施,合理利用,让大众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优化利用大众文化资源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安化二中开展了《优化和利用大众文化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课题研究,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探讨:1、在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水平。大众文化在阅读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利用空间,比如有一位老师哼唱了数首流行歌曲中的句子进行印证,同学们兴致特别高,效果非常好。另外,在阅读教学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入当今大众人物和热点事件,在理解句式特点时引入流行用语、广告用语、网络用语进行分析,在分析表现方法时对照电影
本文标题:大众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56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