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小学社会第05册教案(人教版)
第一课东北大地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能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它的位置。2.使学生知道东北大地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知道要保护森林资源和珍稀动物。3.使学生知道东北具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林业基地。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地形和丰富自然资源。教具准备:中国地形图教学挂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以图作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新课教学1.谈话2.板书课题(第一课,东北大地)并指出我国东北的大致位置。A.问:“东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B.展示“中国地形图“教学在图上指出的大致位置,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位置的位置,以及东北平原的位置。C.展示:东北雪原图,让学生观看东北严冬的雪景。D.师述:虎森小朋友的家就在林区,首先让我们拜访一下他的家乡。3.分部分学习课文。(1)我国最北的地方A.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再次在中国地形图上指认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B.东北地区冬季、夏季的景色有什么不同,人们的穿着是否相同。C.讨论D.师小结(2)学习“林海雪原”A.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为什么说我国的东北的林海是一座大宝库?B.讨论C.出示红松图,具体感受这种“林中之王”的形象D.读一读(P5读一读)了解著名的东北“三宝”。E.问:东北北原上生产那些农作物?F.师介绍东北平原以前的情况。(3)学习“重工业集中”a.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1.东北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有哪些条件?2.说说什么条件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基地的形成。3.课文是怎样介绍鞍钢的?b.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三大工业基地(鞍山、大庆、吉林)c.师小节三、总结课文第二课华北平原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华北平原农村人们生活及其条件的改善。2.使学生知道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棉花,认识它们对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棉纺织工业的重要影响。3.使学生了解华北平原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教具准备1.仿制“孟芳的家乡”放大彩图2.幻灯片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看图引题(幻灯片打出)2.板书课题:第二课华北平原二、新课教学1.学习第一部分(1)指导看图:在图上找出流经华北平原的几条河流(2)师述:华北平原形成的原因2.学习第二部分:红砖房暖烘烘的炕(1)师指定“孟芳的家乡”图画上的一个村落,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问:孟芳家所在的村庄怎样?(2)孟芳家居住的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孟芳家的陈设怎样?了解“土炕”(4)引导观察插图“农民的新居”(5)师小结3.学习第三部分:麦浪滚滚棉花白(1)教师请学生饱含激情朗读第一段(2)让学生读课文,讲一讲:华北平原的土壤和气候怎样?为什么人们把孟芳的家乡赞誉为“粮仓”和“棉乡”(3)完成第15页的“说一说”和“做一做”(4)请大家读读“爸爸的工作经历”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4.学习第四部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1)联系学生已学的知识采用复习,讨论的方式,说一说。A.华北平原有哪几条主要铁路?B.读“华北平原的交通网”找出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C.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了解天津的地位。第三课黄土高原教学目的:一、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的范围及黄土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二、使学生初步了解黄土高原上的环境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三、使学生知道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作物和丰富的煤炭资源。教具准备:教学挂图幻灯片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1.风沙的“杰作”引导学生看19页地图和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指出它的范围并大致指出宝娃家乡的位置。2.窑洞风情(1)宝娃的家住在哪里?这种住房有什么特点?幻灯展示原景观图片并请同学们看,宝娃的家乡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虎森孟芳的家为什么不住窑洞?3.因地制宜保持土师:咱们就请宝娃给咱们们介绍一下黄土高原农作物的情况。为了方便我们拟订了下面的访问提问。(1)黄土高原上都种植哪些农作物?以什么作物为主?一年收获几次(2)这些农作物都种植在哪些地方?长势怎样?收成如何?(3)这里发展农业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4)现在黄土高原的面积发生了哪些变化?4.煤沙(1)为什么称煤海是“黑色的金子”工业的“粮食”?(2)煤是怎样形成的?(3)为什么黄土高原有“煤海之称”?同学们读“煤海”这段后,然后再请“宝娃”小朋友回答这几个问题。(4)完成P24“找一找”三、总结板书设计:第三课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窑洞风情农业:梯田以小米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煤海:储大量分布广黑色金子工业粮食第四课江南水乡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江南水乡的环境特点,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水乡面貌的巨大变化。2.使学生知道江南水乡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以及江南水乡主要的农产品。3.使学生初步了解江南水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教具准备:幻灯片、地图挂图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用幻灯片打出中国地图1.教师复习提问:我们在第二课华北平原这一课中到了谁的家乡?2.谈话引出课题3.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5页。二、新课教学1.全班朗读本课引文。A.在幻灯片打出的中国地图中,请同学们找出长江,水生家乡在地图中的位置。B.出示“太湖流域”挂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中找出“太湖”“京杭运河”“京沪铁路”和“苏杭”“无锡”“杭州”C.教师小结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小桥流水人家”A分别请四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并引导看课文插图B请同学们描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C教师向学生提问(1)江南水乡的交通为什么有“南船北马”说法(2)江南水乡的春夏冬秋的气候特点(3)江南水乡夏半年和冬半年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4)江南水乡雨量充沛湖塘密布人们利用这充足的水源养什么?种植什么?(5)小结3.学习第三部分:“欣欣向荣的乡镇企业”(1)教师请三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2)让同学们议一议:讨论:江南水乡乡镇企业为什么发展这么快?(3)江南水乡的苏州有“丝绸古成的关系”让学生读一读“丝绸”(4)让学生读书“说一说江南水乡工业和农业产值的情况,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怎样?三总结板书第四课江南水乡一小桥流水人家二鱼米之乡三欣欣向荣的乡镇企业第五课上海市教学目的一、了解大城市人们生活的特点。二、了解上海的交通工业,商业等方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三、知道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对上海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城市人们的生活及上海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教学准备:家中使用过哪些上海市生产的产品,幻灯。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城市的生活环境和农村环境有哪些不同。二、讲授新课1.教师讲述上海的过去:在几百年前上海市还只是黄浦江边的一个渔村,那么如今的上海怎样?2.找一名学生朗读“上海市民的生活”幻灯片出示(1)每天早晨,上海人干什么?(2)白天上海市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3)夜晚,上海是一种什么景象?(4)上海市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3.学习“繁荣的大城市”一节(1)学生看课文中的上海地图找出黄浦江,并说出它流入哪一条大河?(2)教师讲述(3)提问: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上海港的繁忙景象?现在的上海港在世界的海港中居何种地位。(4)教书讲述(5)提问:你自己,你家中使用过哪些上海市的产品?(6)教师:这几年的上海市,不仅市区发展迅速,郊区地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地方?(7)指名朗读课文“金山和宝山(8)师问:金山和宝山为什么会出名?(9)师述:如今的上海又在黄浦江的两岸,掀起了建设的热潮,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投资者。4.提出问题:谁能用一句话来形容将来的上海市。三、教师结合板书总结第六课西双版纳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位置和自然条件。2.使学生知道西双版纳是我国以诱人的热带风光而闻名的旅游胜地。3.使学生知道西双版纳有着丰富的动物资源是我国第二大橡胶生产基地。4.使学生初步了解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人民简单的生活和生产情绪。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能够对西双版纳有一个比较具体的整体的认识。教学准备:中国地图西双版纳地形图,放大的课文插图的幻灯片和傣族风情录象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幻灯片映出中国地图1.问:西双版纳位置在哪里?2.让学生默读“读一读“部分,然后问:西双版纳”原意是什么?问:现在行政区划分又是怎样?二、讲授新课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热带风光(1)让学生读课文内容(2)幻灯打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说a.找出横断出脉和澜沦江b.西双版纳自然环境有哪些特点?教师简述:让学生结合看灯片打出的西双版纳地形图,说说:A找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B与西双版纳接壤的国家的名称。教师小结(3)问:西双版纳气候有什么特点?(4)幻灯片打出西双版纳热带风光。珍禽异兽森林垂直结构奇特的花开花落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植物王国(1)让学生默读课文内容(2)回答a.西双版纳为什么叫植物王国b.西双版纳热带森林中有哪些特产?c.让学生读教材第41页“第一胶”图,教师简述割胶过程。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傣族风情(1)放傣族风情录象,并看“傣族村情景”照片。(2)学生朗读课文内容问:傣族人住的是什么?(竹楼)竹楼的结构和特点?照片中的人的服饰特点?5.傣族人民信仰什么宗教?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从什么地方表现出来?最著名的佛塔是哪座?每逢节日,人们举行什么活动?小结:这部分从衣食、住、宗教活动写傣族人民的生活。四、总结第七课青藏高原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了解青藏高原的高寒环境与人们衣食主行的关系。2.使学生知道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山河壮丽资源丰富的地区。知道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是富饶的“聚宝盆”。3.使学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教学重点:1.青藏高原高寒的自然环境与藏族人们生活习俗的关系。2.青藏高原上交通事业的发展。教学难点:高寒环境与人们生活,生产活动的关系。教学准备:中国地形图,青藏高原上的公路和铁路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放卓玛一家的幻灯片2.让学生回答:从幻灯片上人物的衣着,他们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哪个民族?3.师述二、幻灯片出示本课学习的内容及重点1.藏族人民穿衣、吃饭与青藏高原高寒自然环境的关系。2.青藏高原上交通事业的发展3.青藏高原上丰富的资源。三、讲授新课(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藏袍和糌粑1.再次放卓玛一家的幻灯片,教师指图介绍。卓玛和她爸、妈、爷穿的很长的袍子叫藏袍。2.让学生思考:卓玛的爷爷和妈妈穿的藏袍为什么都脱下一只袖子,卓玛的爸爸为什么把藏袍的上半身都脱掉?带着这个问题阅读44页的课文。3.学生回答4.出示中国地形图,教师补充讲解穿藏袍的原因。5.让学生阅读43页,第二自然段和观察教材中插图。6.问:藏族人民的主食是什么?怎样做成的?7.学生回答8.师述9.问:藏族人民还有哪些习俗?让学生读一读文中的“读一读”。然后简要回答。(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高原之舟”1.再次放卓玛的一家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卓玛爷爷耕地的是什么牲畜?人们给它什么美称?为什么?2.学生回答3.师问:牦牛还有哪些“高原之舟”4.学生回答:耐寒、能驮货、爬山5.师问:牦牛还有哪些用途?6.出示“青藏高原上公路和铁路图,学生找以萨为中心的公路有哪几条,说出它们各通往哪里?7.让学生找铁路8.师小结9.讨论: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上交通面貌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什么?(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日光城”和“聚宝盆”。1.学生阅读“日光城”这段课文,然后问学生知道,“日光城”在哪儿?2.学生回答3.问:通过介绍::“光城城”拉萨,反映了青藏高原什么资源丰富?4.生答师小结5.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部分,然后提问:被人们称为“聚宝盆”的是指哪儿?6.学生答7.才达木地的矿产资源有哪些?哪种储量最多?多到何种程度?8.学生答9.学生读“欢迎来我家乡旅游做客”四、课堂总结第八课新疆的沙漠和绿洲教学目的:1.使学生知道新疆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好地方和独特的民族风情。2使学生知道新疆绿洲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3.使学生知道新疆著名的瓜果和畜种4.使学生
本文标题:小学社会第05册教案(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7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