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史上最全最详细的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建筑与植物介绍
中山大学总体印象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于2001年10月合并而成。专业设置:中山大学现有本科专业121个,设有21个人文社科类院系,设有15个理工科类院系,设有5个医科类院系。全校有博士生导师1173人,硕士导师3086,具有正高级职称的1478人,具有副高职称的2625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含双聘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含双聘1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34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5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5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与广东省、广州市、国防科技大学共建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目前超算超算中心拥有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位居世界超级计算机榜首。2013年我校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约1170人。在校学生总数为83770人,博士5127,硕士12349,本科32563.在号称“东方塞纳河”的珠江南岸,耸立着一座古典而雄伟的牌坊,上书“国立中山大学”,就是这六个大字一年一度吸引着追梦少年来到南方以南;也是这六个字感染了一代代中大学子,使中大成为了他们一生中魂牵梦绕的精神殿堂;而这六个字所折射出的精神特质傲立风雨,已经骄傲了近八十年。八十年了,她依然像一位青年,朝气蓬勃,永争上游。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静谧与光明,中大老校区有一种常青藤名校的氛围,而中大大学城校区看起来则像是彻头彻尾的三本。。。。很古老很有历史的学校,面积很大,比较容易迷路,空气很好,很有书香气息,住在附近的居民晚上都会经常来这散步什么的~~~~环境很好,绿树成荫,鲜花怒发,林荫小道上,更是有花香弥漫。校园里的老建筑总体上为岭南风格,红柱黄墙蓝瓦,色彩艳俗但不失庄重,富有当地传统特色。看得出,岭南校区最初是经过认真规划的。中轴南北贯穿,标志性建筑集中在逸仙主轴线,楼堂馆所依其两翼排开。看到那大草坪和水池,想起了美国华盛顿的国家广场,不知校园的规划是否受到它的启示。这种猜想不无道理,因为康乐园的最初规划出自于一个美国人之手。校内基本上都是很有历史的建筑,真的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校园里到处都是树荫,以及古老的建筑,很有学术底蕴,是一所理想的大学。北门临近江边,据说也是阳城10景之一,有珠江夜游,大家来广州旅游时,中大是必不可少的一站!校园就像一个大公园,到处郁郁葱葱。漫步林荫之下,吸着清新空气,不由得羡慕起生活在校园中的人们,梦想哪一天自己能够居于其中,充充高雅,装装斯文。如果你问原中山医大的话,就是现在中大的北校区(在越秀区)如果你问中大的老校区的话,就是现在中大的南校区(在海珠区)地环大楼边的绿地中有一座两广地质调查所纪念碑。1927年国民革命政府中央政治会议决定成立两广地质调查所,中山大学地质学系主任朱家骅兼任首任所长。两广地质调查所于1952年并入中南地质局。校训孙中山先生对广东大学寄予殷切期望。1924年他亲笔为广东大学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小礼堂-怀士堂的舞会与扫“舞盲”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怀士堂是中山大学的小礼堂,既是大型会议场所,也是文化中心和学术殿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怀士堂是中大的文化娱乐中心,当年在那里每逢周末都举行交谊舞会,有一段时间,星期三也举行,即一周举行两场舞会,而且每逢节日晚上也举行交谊舞会。中大的舞会不仅引来一批批男女学生,而且不少教工和一些校领导也是舞池的常客,更常有许多校外“舞迷”前来凑热闹。中大舞会能频频举行,也可能同几位校领导喜欢跳交谊舞有关。有一位校领导可称得上典型的“舞迷”,每到周末他必着整齐的中山装,头发梳得光滑发亮,几乎每次舞会都可见到他的倩影,在舞厅喜欢找年轻女学生聊天、共舞,他的舞姿挺优美,不少女同学也乐于当他的舞伴。正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怀士堂的周末交谊舞会是“雷打不动”的,即使市内大小舞场停止了活动,康乐园的舞会仍照常进行,我校可能是全广州市最后关闭舞会的单位之一。说起怀士堂的周末舞会,令我想起当年的“扫舞盲”运动。在五十年代,我们国家全盘苏化,样样学苏联,无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生活方式,都向“老大哥”学习。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既读苏联书、学苏联(俄)语,也看苏联戏,唱苏联歌,跳苏联舞……据说,苏联的大学生经常举行交谊舞会,我们的大学生不会跳交谊舞,显然跟不上形势,于是学校开展“扫舞盲”运动,要求全体学生都学跳交谊舞,而且学生干部要带头学,要把“扫舞盲”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我们许多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只会跳集体舞“找朋友”,不懂什么交谊舞,更不习惯在大庭广众中搂着女伴转圈子,但既然是政治任务,也只好硬着头皮学。为了激发学交谊舞的热情,学校还专门放了一场中南海举行交谊舞会的记录片,只见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各展舞姿同女伴起舞,我们就更没理由不学交谊舞了。那个时候的康乐园,在课余之后,到处可见“慢四步”、“快三步”的学习热潮。在草坪上,有教练带着集体练舞步,教练一边喊“一,二,三,四”,一边前后左右踱方步,许多人都是应付式地跟着学,当然,也有不少积极分子,他们不仅积极参加集体学,而且一有空就练,经常在宿舍抱着个椅子转圈圈。学得差不多了,就到怀士堂去实践。当年每逢周末电影广场(现为梁銶琚堂所在地)都会免费放电影,有时一周放两场。广场的电影一结束,怀士堂就会亮起昏暗的彩灯,舞迷和想脱“舞盲”的男女鱼贯而入舞厅,各找舞伴,随着悠扬的舞曲翩翩起舞。在舞厅,常见初学者洋相百出,舞步同舞曲不合拍,不是撞人,就是踩着别人的脚,好在许多人都是“半桶水”,被撞者多是一笑了之。这场“扫盲”运动虽未扫除全部“舞盲”,但毕竟还是培养了不少“舞迷”。大学生学交谊舞,本是无可非议的,但作为政治任务来扫“舞盲”,就令人不可思议了。不过,这种事情在那个年代似乎是司空见惯的。例如,学习“老大哥”,将多科性综合大学全拆分成专科性学院,将学英语改成学俄语,将百分制改成五分制等等,至于全国到处唱苏联歌曲、放苏联电影、看苏联小说、学苏联英雄……更是风及一时。更有甚者,为了推销苏联花布,竟提倡无论男女都穿花布衣服。这一切几乎都是“一刀切”。今天看来似乎好笑,但当时的国情就是如此。我想,这种历史应该不会重演。(康乐学子)小礼堂的若干往事回顾小礼堂即怀士堂,巍然屹立于中山大学校园的地理中心,是康乐园中轴线上的一座标志性建筑,历来都是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师生的政治、文化、学术活动中心,但不同时期的活动内容是不同的。小礼堂曾发生过许许多多故事,这里只粗略记述了我印象中的一些往事和趣事。小礼堂原为岭南学校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总裁安布雷·史怀士出资,于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遂命名为“怀士堂”。怀士堂是红墙翠瓦、塔楼高耸的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乃康乐园保存得最完好的红楼建筑。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怀士堂作了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今天,孙先生的这一训词仍然是激励、鼓舞和鞭策一代代中大学子做事创业的座右铭。小礼堂为绿树环抱,南面几棵高耸云霄的大王椰下矗立有中大校训和校徽;北面正对大片碧绿草坪,与孙中山铜像相望;门前有一棵大樟树特别醒目。据闻,该樟树是陈炯明任广东省省长时,于1921年植树节(4月5日)来岭大视察时所种。1986年10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广州,原拟来中大访问。为此,学校对小礼堂进行了全面装修,拟用于接待女王,后因行程改变未来中大。经过装修后的小礼堂,显得更宽敞大气、富丽堂皇。怀士堂接待过不少政界领导人。2003年12月3日,德国总理施罗德访问中大,在怀士堂就中德关系、反恐、朝核、人权对话等问题发表了约20分钟的演讲。2007年,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的纪念邮票,其中代表中山大学的票面就是怀士堂。据说,国内高等学校能登上“国家名片”的只有北大、复旦和中大三所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礼堂是学生活动的文化娱乐中心,那里办有各种诗社、美术社、文学社、戏剧社、乐团、舞蹈团等等,学生可以自由参加。当年经常举办“黄昏音乐欣赏会”、诗歌朗诵会和小型话剧演出,每逢周末都举行交谊舞会。小礼堂内还摆放有钢琴和其他乐器供大家选用。我们班有不少同学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是那里的常客,比如李新芳常在那里弹钢琴;邹尚辉是中大舞蹈团团长,李焕珊是学生会文化部长,理所当然都是小礼堂的文娱活跃分子;还有多位同学在那里演唱过自己创作的《英雄向秀丽》等戏剧。当年的校广播站就设在小礼堂二楼,一天三次广播,响遍整个康乐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播放的20分钟“催眠曲”,都是优美的西洋古典名曲。说起校广播站还有一段“趣事”,当年我负责系里的宣传工作,有一天,校广播站站长见到我说急需一名广播员,我就推举口才、音质和普通话都很好的“班花”,她主演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是全校出了名的,她同中文系一位男同学在电影广场演《刘海砍礁》,也是轰动全校。不久,那位站长又要我物色一位编辑,我将本班的才子“阿格明教授”推了进去。没想到我无意中当了一回“红娘”,促成了这对才子佳人的结合。(如有兴趣了解这段情缘,请参阅本博转载的《今生缘》一文。)小礼堂也是历次政治运动(例如反右派斗争、整风运动、双反运动、交心运动、红专大辫论等等)中开展大辫论、大批判的中心舞台。七十年代,小礼堂由文化中心变成政治中心。六十年代后期强调“突出政治”,小礼堂除了保留校广播站外,停止了一切文娱活动,而成了文化大革命的中心,全校的政治活动、政治报告和各种会议几乎都在那里举行,更是大批判、斗“大牛”的舞台。诸如一些著名的“反动学术权威”、省里和学校的“大走资派”都曾被拉到小礼堂讲台上进行批斗。当时的校广播站也是“政治挂帅”,广播内容大都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广播站每天播送的都是革命歌曲和毛主席语录歌,晚上都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在文革初期,校广播站还是两大派红卫兵争夺的对象,双方曾因此发生“火并”。当年的广播站可称得上是“政治风向标”,每当播出毛主席发表最新指示或发布重大新闻,全校师生都会欢心鼓舞地从四面八方汇集电影广场,或集会庆祝,或上街游行,即使深夜也不例外。记得1967年6月17日,中国在西部地区上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全校师生听完广播后,立即集合汇成游行队伍,人人手持语录牌,从康乐园出发,徒步走上街头,一路高呼口号、高唱革命歌曲,浩浩荡荡穿过海珠桥,沿着起义路、中山路直至东山,向广东省革命委员会报喜。那个年代这类游行是司空见惯的。改革开放以来,小礼堂逐步成为学校和各系的大型会议和大型学术活动场所。例如,学校历次教代会、党代会、全校干部会、表彰大会和授聘仪式等都在那里召开。一些重要的校、系学术报告和学术活动也在那里举行。在八九十年代,小礼堂还是一年一度的教工春节团拜活动的中心。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各系都会举行团拜活动,但以小礼堂的团拜最热闹。当天上午9时前,校领导笑容满面地恭候在小礼堂大门口,不断地同来自四面八方的新老教工握手祝贺。9
本文标题:史上最全最详细的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建筑与植物介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507237 .html